“多校划片”只可解燃眉之急
2016-04-11王方全
■王方全
“多校划片”只可解燃眉之急
■王方全
前段时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
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以“多校划片”的方式来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俗话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虽然“多校划片”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择校热”和“学区房”的现象,但只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均衡配置的问题,更难以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首先,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上来看,“多校划片”的举措并没有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择校热”和“学区房”现象实质上是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和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有足够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争夺也就会消失。因此,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要考虑如何把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虑如何分配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的问题。由于“多校划片”并没有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所以它不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其次,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来看,“多校划片”并没有满足大多数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虽然“多校划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但这种均衡配置只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满足了极少部分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微机派位进入到优质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享有了优质教育资源,也获得了机会上的公平,而对于那些没有进入优质学校的学生来说却又是不公平,因为他并没有享有应该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和“抓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拼的是运气。因此,“多校划片”的效力和效果只能是暂时的、短期内的。就连教育部长袁贵仁也承认,“多校划片”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
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区域内的薄弱学校,要从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更新改造薄弱学校来提升薄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其次,要利用区域内的现有名校,借鉴已有的成功模式,通过名校集团化的方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只有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名校集团化等其他有效方式,才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才能根除“择校热”和“学区房”现象,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