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种”思维 穷县办起大教育
2016-04-11巨鹿县教文广新体局局长武国锋
■ 巨鹿县教文广新体局局长 武国锋
坚持“四种”思维 穷县办起大教育
■ 巨鹿县教文广新体局局长 武国锋
巨鹿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兴则县兴,教育强则县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巨鹿县党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7年底摘掉贫困县帽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目标?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抓教育就是抓“拔穷根”的工程。县领导经过长期的走访调研、考察学习、反复论证后,创新“四种”思维,推动巨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坚持统筹思维,优化办学条件
强县必先强教育。巨鹿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保证,实施政策倾斜与部门联动,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大力发展教育中来,整体推进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改善。
(一)初中进城,城乡教育同步跑。
据统计,2009年巨鹿全县初中适龄人口以每年20%的比例减少,而同期县城就读人数年均增长10%,农村就读人数年递减30%以上。同时,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闲置多,城区初中生均资源少,受学龄人口减少,生源、师资条件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多数乡镇初中陷入“生源流失和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如何破解?
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制定了“初中进城”计划——把农村初中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彻底消除城乡教育差别。
为了确保“初中进城”工程的顺利实施,县领导在前期算了四笔明细账。从办学条件看,根据初中段学龄人口实际,只需新建一所3000人规模的学校、将县五中扩建到3000人规模,再加上新华学校、育红实验中学等城区中学,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农村初中生“进城”上学。从交通条件看,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街道硬化”“村村通公交”等工程的相继实施,全县291个行政村都在县城25公里交通圈内,学生往返县城便利。从就读费用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后,初中教育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住宿费、课本费,学生进城新增的交通费用每年在八九十元左右,贫困家庭学生还可以享受每年1000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从综合效益看,初中全部集中到县城后,腾出的乡镇中学校舍可以改建为寄宿制标准化小学,撤并的小学可以改建为高标准小幼一体化学校(小学低年级和规范化幼儿园),农村整体办学条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的提升。
2010年,全县投资1.5亿元,在县城新建了一所实验中学,该校占地113.8亩,建筑面积3.352万平方米,可容纳3000名学生学习和食宿。同时,投资1152万元改扩建了巨鹿五中教学楼、餐厅、宿舍楼、厕所,扩建面积1.0134万平方米,使五中实现了办学规模化、标准化。2011年暑期开学前,新建的实验中学、改扩建的五中教学楼、餐厅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我县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2011年秋季开学,撤并所有乡镇初中,将全县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了县城就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初中教育优质均衡。省委、市委的《综合与调研》先后以《看“初中进城”如何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关于巨鹿实施“初中进程”工程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印发文件,推广巨鹿成功经验。
(二)大力建设农村标准化学校和幼儿园。
初中进城后,我们利用农村闲置的教育资源,统筹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开展了标准化小学和规范幼儿园创建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累计投资一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了苏营乡中心小学、闫桥小学、小留庄小学、王虎寨中心小学等56所农村小学,创建市级标准化小学39所,乡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针对我县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等实际情况,我们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全县幼儿园布局。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领导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夯实学前教育发展基础。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352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了堤村幼儿园、闫口幼儿园等92所农村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2所,增加到现在的97所,创建了省级示范园2所,农村示范园、农村一类园28所。我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迅速从全市落后位次进入到全市先进行列,2014年被授予“河北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三)扩充城区教育资源。
为有效缓解城区学校的就学压力,我们先后调整了城区学校布局。2011年,搬迁了育英小学,其招生规模由双轨扩大至八轨;2012年,将特教学校搬迁后的闲置校舍改扩建成了育新小学并新建了西苑小学、四幼;对县二幼、育蕾小学、育红小学、育英小学的校园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今年,在县城南部新建南苑小学项目,已经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之列。该项目占地面积32.4亩,计划投资2000万。项目建成后,可增容纳学生2400多人,将形成城区学校均衡分布的格局,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同时对促进城镇化发展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我们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契机,今年又启动了教育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园区初步规划占地4820亩,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基础教育区、职业教育区、科技文化休闲区和公共服务区。园区规划建成集教育、科研、双创、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的现代科技教育文化新城。园区建成后,我县教育将实现高位优质均衡。
(四)提高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这是多少年来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教学方式了。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我县着力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设备水平。三年以来,先后投入5800多万元,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新增常规实验仪器28299件,音体美器材25574件,新增图书53.75万册,装配计算机3747台,新增、改建、装备专用教室589个,为70多所幼儿园配齐了各种玩教具。在全市率先为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教学点安装交互式智能触控一体机722套,为四所学校建设高标准录播室;为76所学校架设了移动光纤。目前,全县有722个班级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班班通,50所学校建成了数字化信息化学校。如今的课堂上教师用手轻轻地点触屏幕,一份图、文、声并茂的精美课件就呈现在师生面前,教学装备的现代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坚持重心思维,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学校好则学校强;有一个好的老师,就会有一批好的学生。为此,我县把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全力打造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推动校长园长队伍建设。
一是推行校长公开选聘机制。我县将校长的选聘权交给教职工、家长、社会代表,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全县推广学校中层领导公开竞聘上岗制度,确保充满活力、理念先进、品行高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学校管理队伍中,三年来一共选聘了校长11人,学校中层30人,培储后备干部100多人。
二是健全校长学习制度,加强校长能力提升。我们先后邀请省市专家、知名校长,对中小学校长分批次、分专题进行培训,组织校长30余人次到山东潍坊、石家庄开展挂职学习或影子校长培训。同时,我县积极选送校长参加在清华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组织的校长培训班,提升校长队伍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是完善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全县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文广新体局每年年初与各学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召开两次校长重点、亮点工作述职评议会,进行工作绩效跟踪督促。年终则对照责任书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要账,将考核结果作为校长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用制度保障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县坚持四项举措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一是建立完善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按照“退一补一”原则,每年补充教师数量上不低于上一年度教师自然减员数量,仅2015年和2016年就招录补充教师182人。这一举措极大改善了我县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我们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教育预算,制定了全县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做到每月有培训。采取专题培训与常规培训、“订单式”培训与“项目式”培训相结合的新型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有效果,每年组织6000人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顶岗置换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古郡教育大讲堂等培训。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寻找最美教师”活动,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督促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争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每年评选出10名教书育人楷模,通过组成报告团到各学校作巡回报告等形式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开展关爱教师行动。积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政府补贴、开发商让利”的方式,为教师购房提供优惠;推进“教师健康工程”,将教师的健康体检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县财政拿出35万元对全县教职工进行免费体检,并为每位教职工建立健康档案。
(三)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公平。
一是先后出台了《巨鹿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方案》,从师资配备、落实待遇、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多举措、多渠道落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
二是对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出台《巨鹿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到2017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乡村教师平均每月比县城教师多500多元工资。
四是切实推进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20年计划建设216套教师周转房。
五是在教师评优、评模、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重点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县城学校优秀教师愿意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且自愿将人事、工资关系转到农村学校的,同等条件下,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优先,引导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安教、乐教。
三、坚持创新思维,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力,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来推动和深化。为此,我县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
为了改变学校重客观轻主观,重外因轻内因的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校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校走上一条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涵发展之路,我们提出了“在学校管理方面,以管理促规范,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学校管理原则。县教文广新体局出台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5A级学校的实施意见》,从硬件建设、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和办学效益五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动态管理、量化考核,激发校长们的办学活力。让每一所学校都进有路标和方向,赶有压力和动力,使全县教育整体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二)开展实施“一校一品”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各学校的硬件建设,都不错,没什么差距。学校要想办好,要想提高竞争力,关键是看管理,看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特色境界,已成为众多学校的追求;创建特色,打造品牌,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县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培训会、观摩会,指导每一所学校立足校情、校史,立足学校已形成的文化积淀,深入挖掘,确定校园文化主题,并积极打造。涌现出巨鹿中学的“激励文化”、育英小学的写字文化、育才小学的楹联文化、苏营小学的感恩文化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学校。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戏曲文化进校园”“篆刻艺术进校园”“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展示出生机勃发、誓争一流的强进势头。
(三)培树巨鹿德育教育品牌。
近两年来,全县各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涌现出一系列德育特色学校。例如,在育红小学创新推行了以“目标模块‘五培养’、内容模块‘五系列’、管理模块‘五条线’、操作模块‘五常规’”为主要内容的“四五”德育工作推进模式,搭建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该校在2015年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育蕾小学创建“道德储蓄银行”,开设“品行超市”,激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扎实开展教科研改革。
教师职业的重复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易倦怠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想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建立了县、校区、学校相结合的区域三级教研网络体系。组织教研员每年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送教下乡”“名师讲学团”“教学技能大比武”等专题活动,加快改革成果交流共享,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组织全县教师在网上“晒课”,开展“优课”评选,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数字化教学装备充分发挥作用。
(五)开展“三比一争”活动。
为进一步激发全县教职员工履职尽责、比拼争先的内在动力。我们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开展“三比一争”活动,教文广新体局机关科室比服务、比风气、比业绩、争贡献;各级各类学校比管理、比特色、比突破、争进位。通过三比一争活动,比出教育系统新的精气神,使奋发有为、勇于争先成为校长作风新常态;比出干部新导向,使凭实绩、看本事用干部成为选人用人新常态;比出发展新局面,使创新图变、竞相追赶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
四、坚持公平思维,关心关爱弱势群体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儿童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残障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重要群体。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关心关注这些群体孩子的成长发展,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一)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体系。
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对贫困生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全面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仅2016年上半年,发放小学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0.25万元,资助助学生405人;发放初中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34.75万元,资助助学生2156人;发放高中阶段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资金83.25万元,资助学生831人次;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15.5万元,资助学前儿童566人;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就读于我县高中、职业中专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全县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二)搭建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平台。
在积极做好残疾程度相对较轻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同时,积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1年投资330万元,择新建了巨鹿特教学校,投资80万元装备了康复、律动、语训等教学设备,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残疾儿童家长认识特殊教育,了解特殊教育。
(三)开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绿色通道。
研究出台了《巨鹿县教文广新体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按照免试、就近、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城区中小学划片招生范围,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采取简化程序,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严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去向不明和流失辍学。
(四)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每学期初,各学校认真调查摸底,了解留守儿童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班主任、留守儿童及家长沟通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通过留守儿童热线、网络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定期与父母亲情互动;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