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闽南童谣的教学思路

2016-04-11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张迎红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6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童谣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 张迎红



谈闽南童谣的教学思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张迎红

闽南话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众多方言中历史最悠久,变动最小,保存最完整,至今仍保留有大量中古及上古汉语特征和词汇的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推广和对外语的重视,闽南语已经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在:闽南地区部分幼儿不会说闽南语甚至听不懂闽南语。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幼儿之间普遍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忽略了母语的重要性。优秀的闽南童谣逐渐流失,闽南童谣的传唱现状寥寥无几。因此,闽南童谣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与传承迫在眉睫。

有研究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学习多种语言,学习闽南语与学习普通话并不矛盾,而闽南童谣是幼儿学习闽南语的快捷方式,它能较快地帮助幼儿掌握闽南语的发音、词汇、语句,并形象地记忆童谣内容。

一、品童谣,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是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等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因此,闽南童谣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闽南童谣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游戏类、摇篮类、趣味类、猜谜类、叙述类、幻想类、古诗词类等。例如《放鸡鸭》《炒米芳》等游戏类的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幼儿在游戏中配合童谣的节奏进行,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唉咯唉》《摇啊摇》等摇篮类的闽南童谣是母亲育儿时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肥的肥溜溜》《ABC狗咬猪》等趣味类的童谣,让幼儿还未念完童谣早已捧腹大笑。

闽南童谣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从小耳濡目染的老一辈闽南人对闽南童谣是信手拈来,吟唱童谣时,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手舞足蹈、时而轻声柔语、时而激情昂扬。这样构思巧妙、意境优美、生动浅显、富有情趣的闽南童谣如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呢?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重视,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熏陶更是开启闽南童谣传唱的金钥匙。

二、分阶段,探寻适宜教学策略。

要将闽南童谣内化为幼儿熟悉的语言,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1.听其音,熏陶于无形之中。

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闽南童谣的理解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表象来帮助。因此,在小班幼儿闽南童谣教学中,需要选择简短有趣、内容具体形象、有故事情境的闽南童谣,并结合视频、歌曲、动画片、戏曲等形式进行。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听为主、看为辅,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力求达到能听懂简单、常用的闽南方言。

例如,闽南童谣《天乌乌》,其内容是:“天乌乌,要下雨。海龙王,要娶某。龟吹萧,鳖打鼓,火萤担灯来照路,田因举旗喊辛苦,水鸡扛轿目土土,虾暇担盘勒腹肚。”描写的是海龙王娶亲、各种动物在迎亲队伍中的有趣形象。虽然这首童谣语句较长,但因其内容诙谐有趣、演绎成故事情境表演形象生动而深得幼儿的喜爱。此类童谣在小班幼儿中只需要幼儿喜欢听、懂得欣赏童谣的趣味性就行了。

2.言其律,说唱与游戏伴随。

中班幼儿听说与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正是学习词汇语句的活跃时期。这时的幼儿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受同伴影响、互相模仿学习。在中班闽南童谣教学中可采用以说为主、玩为辅的方式进行。

在闽南童谣《天黑黑》中有:“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举锄要掘芋。掘呀掘,掘仔掘,掘着一尾旋留鼓,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二个相打弄破锅,依呀嘿都隆咚乞咚呛,娃哈哈”。这首童谣中有许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闽南词汇,如“阿公”、“阿嬷”、“天黑黑”、“落雨”等,教师不是刻板地一字一眼地教给幼儿这些词汇怎么发音、什么意思,而是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采取带动感染的方式,让会说闽南语的幼儿直接翻译这几个常用的词语,带动不会说闽南语的幼儿跟着模仿、学说,在幼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童谣中简单的词汇,学起整首童谣来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在中班还可将闽南童谣结合游戏进行,让幼儿在游戏中边念童谣边游戏。如“玩沙包“游戏中,幼儿边念《放鸡鸭》“一放鸡,二放鸭,三展开,四相拍,五搭胸,六拍手,七因球,八摸鼻,九搓耳,十拍脚。十一洗涂脚,十二拢总挲。”边进行抛、接沙包的操作游戏,在童谣的提示下做出不同的动作,既让幼儿感受到闽南童谣的韵律,又体验游戏的乐趣。

适宜中班幼儿的闽南童谣还有《炒米芳》《补雨伞》《放鸡鸭》《天黑黑》《风紧来》《人插花》《丢丢铜》《点油点兵兵》等,这些都是比较具有游戏趣味性的童谣,适合幼儿单人或多人游戏时吟唱。将童谣融入幼儿游戏中,在玩中学闽南童谣,在反反复复的吟唱中将童谣内化成幼儿自己的语言。

3.演其意,推广于你我身边。

大班幼儿处于好表现的阶段,他们已不满足于将学会的童谣平淡地吟唱出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愿意大胆表现出自我的风采。

例如在幼儿理解、熟悉童谣的基础上,将童谣《蚂蚁抬蜈蚣》改编成童话剧表演时,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老师将创编的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幼儿,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商量如何编排对话、动作等,幼儿不仅将闽南童谣《蚂蚁抬蜈蚣》中的原始语句应用于童话剧表演中,还创编出许多闽南语的日常对话用语。教师引导幼儿将各自创编的内容与同伴互相协商讨论,表演出精彩、好玩的童谣童话剧。这样,幼儿在与家人的共同创编中,既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又提高幼儿闽南语的对话能力,可谓双赢之举。待到童谣话剧表演比较成熟阶段,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中表演,向全园幼儿、家长、社会人员宣传闽南童谣的魅力、推广闽南语。

诸如此类适合大班幼儿以童话剧或歌舞表演的童谣还有《扒龙舟》《十二生肖》《中秋博饼》等。

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伴随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幼儿学习与传承闽南文化的工具手段。闽南童谣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每首童谣都有其吸引幼儿的特点。教师要精品细读闽南童谣,分析其适宜幼儿学习、接受、内化的切入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视听、吟唱、游戏、演绎等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听其音、言其律、演其意”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带动下将幼儿引入闽南童谣的浩瀚海洋中,从小耳闻目染、说学逗唱,感受童谣的魅力,发扬与传承闽南文化。

参考资料

[1]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10~13.

[2]《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Z].http://essay.cnsece.com/article/46.html

[3]幼儿园小班闽南童谣教学之我见[Z]. http://www.doc88.com/p-1981920716651.html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童谣
童谣里的童年
闽南文化传承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快乐童谣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话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