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及其对策——以《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为例

2016-04-10李娜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00

社科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符号受众

李娜(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0000)



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及其对策——以《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为例

李娜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00)

【内容摘要】本文把风靡国内外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解说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文化书写的视角下,为了达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减低文化折扣的目的,提出在中国叙事中要注重文化符号叠合性、文化亲和性和文化包容性,从而选取相应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折扣电视解说词中国叙事

*本文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新闻翻译案例库”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舌尖上的中国》是今年来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通过讲述中国老百姓的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广受好评。但是,它在海外的传播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符号认同的受众,其中巨大的跨文化差异可想而知。在面对多元群体的多元需求和解读时,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文化折扣”的现实,因此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减少“文化折扣”是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翻译的角度分析如何在对外传播中进行中国叙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化折扣作为一个传播术语,是1988年由霍斯金斯(Coin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Reasons for the U.S.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s”)中首次提出的概念[2]。由于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对于本土受众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被传播到他文化中,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对该种文化产品的兴趣、理解能力等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减少文化折扣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之事,需要考虑各种元素,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中国电视节目的海外传播效果受很多元素影响,诸如跨文化视野、传播渠道、受众接受、语言沟通等,而语言沟通是重点所在。解说词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节目功能的方面看,解说词是节目内容的外化,起到补充信息、升华主题、联结画面的作用;从传播的角度看,是文化内涵的载体,起到传递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的作用[3]。它在语言沟通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在消解文化折扣方面,解说词翻译的语言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纪录片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拥有独立于欧美和其他文化区域的话语体系,在跨境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认同上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4]。卡尔戴格勒曾经比喻:一种文化的人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常常像剥洋葱一样,要剥掉一层又一层的旧习惯。《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充分考虑了语言沟通中的文化折扣问题,通过增强文化符号的叠合性、展现文化的亲和性、突出文化的包容性,力求实现中国叙事方式的文化认同。

突出人本关怀,增强文化的符号叠合性

文化都是附着在某些符号上的,外化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国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同是自然的,而同样文化符号在西方观众那里,就有可能“水土不服”,产生文化折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五味调和”在中国文化概念中是很容易引起文化认同的,但是西方饮食观念中“营养齐全”更重要。如果在翻译中,能够把两者叠合的部分凸显出来,就可以有效减低文化折扣。

文化符号的叠合也可以增进西方受众对于中国文化从“感知”到“理解”方面的转化。对于文化的感知,就是对于文化的表现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一种文化达到理解的层次,是指能够理解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渊源,能够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作出比较合理和宽容的解释[5]。对外传播中,受众对于和自己不同的文化符号会自然地采取排斥的态度,但是电视解说词可以通过巧妙地、技术性地和策略性地把东西文化符号中叠合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利用。在《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中,讲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地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而是提升他们对中国故事的兴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合理性,愿意尝试用中国之道去把脉世界,并由此促进双方对同一个世界的理解。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涉及到大量的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东方文化符号和西方文化的异同,尽量选择两者之间叠合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有意愿接受原文内容,由“感知”过渡到“理解”中国民族特性。

例:

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白菜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这也是制作辣白菜的上等食材。

译文:

The mother plants the cabbage seeds in July when the hottest season of a year begins.The high- quality plants are also the perfect ingredient for making kimchi.

本例中“头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这对于西方受众是十分陌生的文化符号,但是译者提取了中西方文化节中叠合的部分,“是一年中暑期的开始时节”,这样就能够使西方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耕种文化信息。而与之相对,白菜的“心紧叶嫩品种”如果进行直译,则需要增补大量的篇幅,而选择东西方文化中叠合的部分,“品质好的白菜”,同时被配以白菜的直观画面,部分地弥补了“心紧叶嫩”内容的虚化。

例: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匾搬到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

译文:

on a clear day,Yao Guiwen carries shallow bamboo baskets up to the roof to air the balls of toufu there that he and his wife made several days ago.

这则例文中,“竹匾”是中国农村常用的晾晒工具,“天台”是南方农村特有的建筑现象,即把屋顶当作晾晒场,而这二者在英文的文化语境中都是空缺的概念,所以译者利用西方文化中和这些概念部分叠合的成分,把“竹匾”译成“浅的竹筐”、“天台”译成“晾晒的房顶”(roof to air),更符合西方观众的预期,同时也兼顾了中国文化内容的传递。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因此,在语际转换中,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6],因此文化折扣也是必然存在的。而要减低文化折扣,这就需要电视解说词的译者具有强烈的观众意识,在面对文化差异的语言现象时,充分考虑差异中是否存在叠合的地方,并加以利用。

尊重阅读习惯,注重叙事的文化亲和性

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提出“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的声音”,现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在的广播电视信号几乎可以覆盖全球,很多报纸杂志也都拥有了境外或者海外版,一些网站和出版物也采用了双语模式。可以说,我们在形式上可以确保把中国的声音传递到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确保全世界能够听到、或者说有意识有目地去倾听中国的声音,除了物质形式上保证,还要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充分考虑了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才能使中国文化符号具有亲和性,从而在海外文化语境中获得再生。《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对于文化亲和性的注重具体体现在:1.解说词的符号表达方式具有文化亲和性,符合或者接近西方传播的惯常表达方式;2.解说词的语篇结构方式具有文化亲和性,以西方受众易于理解的思维方式进行文本翻译;3.解说词在修辞选择上有文化亲和性,可以与西方受众在心理上形成某种契合。

例: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食物转化的最早的案例了。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译文:

Wine is probsbly the earliest case of how people transform food with microorganisms.Huang jiu,literally meaning yellow winebrewed from rice,is one of the oldest wine in the world.It’s the morning of Lidong,the start of winter.It has started to drizzle in Shaoxing.It’s a good sign for wine makers.Yeast favors the long but mild coldness of winter in Jiangnan,south of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

本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信息,在英语中是缺省的概念,如“黄酒”、“立冬”、“江南”。直接采用拼音的方式进行直译,会让西方受众产生强烈语言的符号不适感,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采用了英语同位语的表达方式,把这些信息的内容进行增补,缓解了这种语言符号的不适感。对于“黄酒”翻译时增补了“字面意思是一种黄色的酒”这一同位语。对于“立冬”增补了“冬天的开端”这一信息。对于“江南”,增补了“长江下游南部”的同位语。

例:

陕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做法更为讲究。肉丁切得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上等的臊子应该是色泽鲜红纯正,口感酸辣突出。这样—勺色泽油亮、辣而不燥的红油躁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译文:

The methods to make the ingredients for the Qishansaozi noodles are very partieular,Meat is chopped into thin and evendices and dry- fried until they turn transparent.Add vinegar and chili and fry the meat on slow fire.The good- qualityingredients for Qishansaozi noodles are red in color.sour and spicy in the taste.the bright color and spicy taste arethe essence of Qishansaozi noodles.

在语篇结构方面,英文行文习惯每个段落都开门见山地点明要阐明的主旨,其余的句子作为支持性细节其加以证明和描写。这是英文文本比较固定的行文方式,也符合西方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而中文行文方式惯常是先列举种种现象,最后归纳总结点明主旨[7]。本例主要内容是“岐山臊子”的制作方法,所以译者翻译的时候,按照西方观众的阅读习惯,对句子进行了调整。开篇就点明“岐山臊子面的制作很讲究”,而不是像原文一样先提到“臊子”,再说“岐山臊子”,这是顺应西方观众的语篇结构习惯。

例:

草原之外的地区,游牧被农耕取代,人们没有条件大规模地放牧牛羊,有限的土地首先被用来耕种,乳制品最终没能在中原的厨房占得一席之地。农耕文明中的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另外一种植物资源,去获取宝贵的蛋白质。另辟蹊径地在植物的范畴寻找到了蛋白质的支持,这对历史上缺乏肉食的中国人来说既是智慧,也是一种幸运。

译文:

Outside the grasslands,grazing 1and is replaced by farmland.In the past,few diary products wereproduced,but with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e,people learned to get the protein they needed from plants.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farmin gareas formerly ate very 1ittle meat;they learned to take protein from plants.

这则语例中蕴含了丰富的广义文化因素:因为土地有限,农耕文化取代了游牧文化,牛羊减少,乳产品不足等。这些都是中国地理历史的文化常识,但是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他们对于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原文信息被重新排序整理,把中国观众更熟悉的一些成语、地理常识等进行重新编辑处理,只保留了具体的内容信息“Chinese learned to take protein from plants”。

在中国的传统修辞中,重复很常见,常常为了营造一种强调、渲染的修辞效果,而英文则排斥无效的重复。

例: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译文:

Ma Wenbin is the fourth- generation successor of Lanzhou beef noodles.He’s been working in a noodle shop for 40 years.To pull the dough into noodles of different thickness,a chef needs to have extraordinary strong arms and also exquisite skills in controlling his strength,The same wheat and flouris used,butdifferentnoodlesandwondersareproduced.

兰州的拉面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面条根据粗细有不同命名“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在别的传播媒介中,是可以进行翻译的,但是考虑到电视节目“即时性和“大众性”的播放特点,译者如不从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出发,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处理,直译的后果是造成信息拖沓,解说词滞后,影响播出效果。所以这则信息被译者在翻译隐去了原文中的面条名称,只保留了“粗细不同”的中心信息。另外中文中对于“同样的”、“不同的”的反复渲染,英文中如果同样反复会显得拖沓冗余,所以翻译时进行了合并,这样更符合西方受众的修辞习惯。

避免比较,注重叙事的文化包容性

《舌尖上的中国》是讲述中国美食和东方智慧的纪录片,但是它并没有以此为大,用带有精英主义的视角去评述和比较,而是采取了去文化中心主义。中国故事既不是炫耀自己的文化优越性而贬低他者,也不以他者(如西方)为标准挖苦自己的劣根性,而是在保持各自的特殊性下和谐相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翻译解说词的时候,也需要顾及到受众的心里期待和接受度,把易造成文化障碍的内容进行转化,升华或者表达为具有普世价值,使它变成东西方观众都容易接受的内容。

例: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译文:

Duck eggs are applied in dough making.A bamboo is used to press against the dough.A person jumps while sitting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bamboo.Thus,the dough can receive strength evenly.The thin flour can be made into noodles or wanton skin that have special elasticity.Stewing pig bones,ground fish and shrimp eggs for 3 hours,and the soup for the tasty wonton noodles is made.

原文中“传统的方式”、“最关键”、“岭南人的最爱”属于主观性、评论性的内容,在缺少相同文化心理的西方观众中不能引起同样的心理共鸣,所以被删减。同样的翻泽策略还体现在下例中:

例:

不管事实是不是真的那么富有戏剧性,中国人必定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才让豆腐最终成了一种了不起的中国食物。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译文:

Whatever the case,the invention of Toufu changed the future of soybeans.Toufu goes well with many other ingredients.

译文把原文中主观性、评价性的内容删掉了,如“富有戏剧性”、“擅长烹饪的中国人”、“中国人必定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了不起的中国食物”等。译文隐去了“中国人”这一反复出现的指代结构,而把叙述着眼点放在了“豆腐”上,这样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心理预期,而且没有“我文化”和“他文化”的这种割裂对比的感觉。“无限包容”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一种暗喻,但对于西方观众则过于抽象难懂,所以在英文解说词中将其具体化,阐释成“和各种食材都相融”。

结语

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电视节目,观众产生文化隔阂和心理距离是很自然的,这种心理距离是长期的地理、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性差异形成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因此造成了“文化折扣”。近代以来,由于技术的局限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暂时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使得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比较陌生和隔阂,也没能形成对中国文化、艺术作品的消费偏好。

中国文化纪录片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要致力于减低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折扣。在叙事过程中,突出人本关怀,注重文化符号的叠合性,通过提取文化中共同的、普适性的东西,引导受众由文化感知层次达到文化理解层次,愿意接受中国故事。同时尊重受众,注重增强叙事中文化的亲和性,在语言符号表达、语篇结构、修辞选择上考虑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期待,帮助受众理解中国故事。而中国声音是否能传到全世界,被全世界的人们倾听,就需要做到在讲授中国故事的时候,避免比较,注重故事的文化包容性。这是我们在观察《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时所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J].党史纵横,2013(9):1.

[2]考林·霍斯金斯等著.刘丰海等译.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新华出版社,2004:45.

[3]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46- 59.

[4]何建平,赵毅岗.中西方纪录片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2007(3).

[5]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42—243.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7]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娜,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媒体语言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118- 05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符号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符号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