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规律 提高质量
---- 浅谈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2016-04-10
洞察规律提高质量
---- 浅谈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陈文明
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解答的题型。在高考中,此类试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我们应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呢?本文以2015年高考全国卷II文综第40题为例,探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第一步:审清试题问法,明确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有:变化、原因、特点、作用、异同、说明、启示等。试题问法不同,答题思路也不同。从上题的问法来看,第(1)问属于特点类题型,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法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法制理念。第(2)问属于影响类题型,可根据孟子、苏格拉底所处时代,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
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合理运用解题方法。
(1)细化问题,明确主旨。
接下来要细化问题,把大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明确解答方向,提高解答效率。上题问题可划分为以下小问题:①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②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③孟子法制观念的时代背景;④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时代背景;⑤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
(2)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材料解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在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后的提示性文字,如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出处等。看完提示性文字后,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和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
在上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时,应特别注意孟子、苏格拉底的所处时代、国别、法制观点等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标记出来。在此基础上,联系孟子的儒家伦理思想和苏格拉底的法制理念,这样就可以基本概括出答案了。
第三步:落实答案,整篇布局。
落笔前要整篇布局,运用文科答题技巧,切忌照抄材料,费话连篇。答题要做到“四化”:语言规范化(运用专业的历史语言)、答案提示化(写清答案关键词)、答案段落化(分段作答)、答案序号化(标明序号)。
综上所述,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做好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工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