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有度,阅读有理
——文言文信息概括题解题指导

2016-04-09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桓公原文中选项

江苏 沈 悦

命题有度,阅读有理
——文言文信息概括题解题指导

江苏 沈 悦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选择、翻译之外增加了一道信息筛选的主观题,此外,文言文阅读的第2道选择题也归属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对这类试题的备考,还是有几点值得了解与掌握的注意点和技巧的。

一、命题者喜欢给选择题设置哪些陷阱

陷阱1: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比如2015年江苏卷的第7题D选项是这样表述的:“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而原文中却是这样表述的:“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细看原文,就可发现这篇墓志铭是文章主人公欧阳伯和儿子欧阳宪请张耒写的,根本与苏轼无关,命题者之所以放了这么一个烟幕弹,只是因为原文中有“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这么一个句子。所以这道题的陷阱是一个典型的“张冠李戴”。

陷阱2:曲解词语、无中生有

这是命题者抛出频率最高的圈套。命题者喜欢在选项中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比如2015年上海卷第23题的B选项: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细读原文,读者却能获得这样的信息: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这就叫无中生有。

陷阱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让它们构成因果关系,使考生思维混乱。比如2015年上海卷第23题的A选项:“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但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这与“久未写记”没有因果关系。

二、主观信息概括题常见的考查角度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高考题例】(2015·上海卷)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解析】上海卷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关于“静”的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不同意“客”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静,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最后提出“居仁而静”,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答案】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2.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谦逊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3)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

【高考题例】(2015·江苏卷)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江苏卷的在文言文中,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已连续两年出现。这说明这种考法得到了大家认可,能切实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谈欧阳发治学主要在文章的一、二段,要筛选相关的关键词,如“刻苦于学”“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3.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考生的重视。

【高考题例】(2015·上海卷)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审出题目的要求和答案的模式,然后到文中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两次治理相州”,那就应找到两次治理的过程 ;“成败迥异”,就要分别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表现;“分析原因”,主要应看其做法。

【答案】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教化百姓,取得成功。

三、践行文言文深度阅读的具体步骤

1.借“题”解“文”

文言文在字词上的障碍不可否认,读懂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好在命题者间接地帮了考生,这个帮助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道选择题。这道题全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文言文的内容,四个选项加起来,90%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就是那个陷阱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错误点,根本不影响考生对文章大意的摄取。这是命题者留下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考生一定要抓住,在正式看文本前,先看此题文字。

2.通读全文,圈点勾画主人公

通读全文时要着眼于整体理解,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便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便明确事件发展过程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

通读全文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最起码节约了回头找情节的时间。此外,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何职,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3.准确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寻找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这是一个必需的步骤。在前两步厘清文脉的基础上,寻找选项就会变得很容易。比如2015年江苏卷第7题采用的就是中规中矩的命题思路。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对欧阳修长子品格的分析判别。A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一段,B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二段,C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三段,D项信息在文本的第四段。考生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些信息所在,前提还是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4.陷阱都在细节,所以要细心比照原文

答案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要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方面的表述。要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6题C选项这样表述: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然而作者在原文却是这样叙述: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

这里有出现了细节上的差异。关键就是看考生是否注意到了“状类”这两个实词。“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就是“另外找了两个形态像宦官的人杀死”,可见最后被杀的不是宦官。命题者命题如此细心,可知考生们解题时需要什么级别的全神贯注。

5.深层次剖析人物精神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巩固训练·原创题】

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①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②!”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轮扁:轮,姓氏;扁,名。②已夫:罢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认为他读的是圣人的书,但轮扁以“制作车轮”的过程为喻,说明桓公所读的书并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

B.轮扁认为,砍削车轮,轮子的榫头宽了,轮子就松滑而不牢固;榫头紧了,轮子就滞涩得装不进。

C.这段文字对人物的刻画生动逼真,开头依次用了“斫、释、上、问”四个动词状其行,使轮扁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桓公虽然无知,但他很谦逊,在轮扁精妙的比喻之下也相信自己所读的是古人之糟粕。

D.这则故事在于说明天道(大自然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本文寓理于事,请概括轮扁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C(桓公并不谦逊,反而有点霸道;故事最后并没有交代桓公是否认同了轮扁的言论。)

2.轮扁的观点是“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对轮扁的观点应当辩证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传统文化确实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他只以他手头的实际操作为例,但却忽略了一些抽象的道理,并不以实际操作为佐证。

【参考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这时,轮扁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砍削车轮,轮子的榫头宽了,轮子就松滑而不牢固;榫头紧了,轮子就滞涩得装不进。要想不宽不紧,就要在手里(将尺寸拿捏得当),心神默默呼应,口中虽然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可在这里确实存在着技艺啊。(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可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人跟他的无法留传下来的(经验)都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中学)

猜你喜欢

桓公原文中选项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齐桓公知人善任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齐桓公现象
齐桓公现象
蔡桓公讳疾致亡的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