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关系 依事循理
——小说鉴赏的三个最佳“切入点”

2016-04-09四川窦银强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含着泪马兰花流泪

四川 窦银强 (特级教师)

抓住关系 依事循理
——小说鉴赏的三个最佳“切入点”

四川 窦银强 (特级教师)

我们所说的文学,即为“人学”,而小说更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来折射某个社会的时代风貌,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抓住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顺藤摸瓜,就能快速把握人物性格的情感变化,体会小说情节构思的精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小说鉴赏三个最佳“切入点”,也是解读近几年高考小说鉴赏题的钥匙。

一、抓住小说中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小说内容

理清小说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能准确理清小说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的精妙构思,把握人物形象性格冲突、发展、变化的脉络,更深刻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是小说鉴赏最佳“切入点”。

【高考真题】(2013·新课标卷Ⅰ)11.(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解析】该题从小说情节结构入手,要求从两个方面谈马里诺在影子表演时与观众、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马里诺与观众、顾客,马里诺与妻儿,观众、顾客与妻儿,影子表演时的热闹与家中的冷清等若干种关系。所以要准确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看主角马里诺在那特定环境中与哪些人有关系:

①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来看,作品把主人公马里诺置于两种不同的关系之中去展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一种是饭店里的陌生人,尽管人数众多,但只对马里诺的表演感兴趣,而对马里诺个人的实际存在则漠不关心,他们对马里诺而言是冷酷的陌生人,而马里诺也只是关心他们的食物和金钱;一种是马里诺的家人,他的女儿对他嘘寒问暖,帮助父亲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而马里诺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两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力求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的意图。

②把人物置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塑造形象,通过人物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揭示其精神内涵。在这部小说中,马里诺在公众场合中的表现和在家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在观众面前,他镇定自若、矜持有度、谈笑自如,回到家里,却沉默寡言,茫然失神。尽管作品并未对马里诺的心理进行详细地描写,但读者却可以通过马里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感觉到他的心灵,通过这两种人物关系的对比,由外而内地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写作技巧。

【高考真题】(2014·江苏卷)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问的是对周围人的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描写周围人,是为了侧面描写或衬托安娜,这是一道塑造人物的手法和作用的题,从主角与周围人的关系切入,非常精巧,迷惑度很高,稍不留意则南辕北辙了。

二、抓住小说中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的。在结构上,往往通过若干处相近、相似、相反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或情感变化,以达到咫尺波澜的艺术效果。

【高考真题】(2015·新课标卷Ⅰ)(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答案】具体分析:(6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马兰花三次流泪,对主人公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从情节结构切入,以马兰花与丈夫的关系为抓手,以主人公心情变化为重点。

事件:马兰花借了600元钱给麻婶,后麻婶急病去世,没有来得及还钱。

马兰花丈夫:指责(怒气冲冲、踢翻菜篮)——耿耿于怀(念叨、挂在嘴边)——愤怒(斤斤计较)

马兰花:委屈(生气、与人为善)——压抑(气愤、坚强有原则)——爆发(还钱、安慰)

主题:人间自有真情在

①三次流泪的情节表现形式都不相同:

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

②每次流泪的心情都不一样。

第一次流泪时,并没有流出来,只是“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打转”?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当丈夫听说麻婶已逝,她的女儿也回了上海,看来还钱已经没有希望时,怒气冲冲地跑来指责她,临走时还踢翻了菜篮子,这让马兰花很生气,但丈夫的指责与愤怒也确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无理取闹。所以,她心里虽然感到委屈,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

第二次流泪时“含着泪”。为什么“含着泪”?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六百元钱让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挂在嘴边,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马兰花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也有着坚强的一面。所以,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

第三次流泪时“满眼的泪水”。为什么满眼的泪水?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为了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尽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确实影响了家庭和谐。因此,当麻婶的女儿来信后,她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丈夫可以不再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它挂在嘴边了。当然,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块,甚至把房子也让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自然,在这样的时刻,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

③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三次流泪各不相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第一次是“打转”,第二次是“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表现一次比一次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三、抓住小说对人物刻画手法与环境描写之间的关系,突出小说主旨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和情节发展的平台。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塑造人物形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抓住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关系: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衬托人物心境,或侧面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情感变化作铺垫,作暗示。

【高考真题】(2015·安徽卷)(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最后两段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关系,结构上:①写出蓑草长势良好,照应了上文达子的建议,使情节发展有了持续性,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②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又以景物描写结尾,前后照应,形成首尾圆合之势。内容上:蓑衣草长势良好,暗示小格一家生活状况必将改变,预示农村生活的美好前景,升华了小说主旨。手法上,①蓑衣草运用了象征;②特别是环境描写本身,月光下河湾的景物安谧温馨的画面美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憧憬。③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猜你喜欢

含着泪马兰花流泪
流泪
感动得流泪
吃 鱼
吃鱼
妈妈做的这些料理,含着泪也吃不下去啊
马兰花
流泪的红舞鞋
马兰花 吉祥的哈达
画面太美,哭到流泪
天空飘来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