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

2016-04-09李四聪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贸易

马 骥,李四聪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

马骥,李四聪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往来密切,贸易总量不断增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与行动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本文基于HS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关系紧密,进出口商品优势互补和产业间贸易特征明显,两地在美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主要出口市场贸易竞争性弱。中国与中亚五国可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利用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有利因素,促进两地双边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引言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合作模式,以加强欧亚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拓展合作空间,造福沿途各国人民。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加快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并作为中国国家战略构想和愿景向全世界宣布,使得这条曾经繁荣数个世纪的“丝绸之路”具有了新的重要内涵。它着眼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内国家的“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提高沿线各国的合作水平,推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以中亚为腹地,东接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受益国家(地区)和人口众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与中国紧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路径的核心节点。李建民[1]提出,中亚地区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效应,是现阶段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中国和中亚国家应共同打造经贸合作区和开发区。毕燕茹和师博[2]、王志远[3]、江丽和高志刚[4]的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密切,贸易潜力大,竞争性小而互补性强,但双边贸易仍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因素,如贸易的波动性与不平衡性显著、贸易成本高、贸易便利性不强等。[5]促进贸易畅通、加强区域深度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有必要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及相互的主要贸易市场方面实证分析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探究双边贸易的合作现状、发展趋势、潜力、重点领域等问题,为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概况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双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中国就与中亚五国建交,通过双边沟通、签订睦邻友好条约、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方式加强政治、军事互信,双边经贸往来迅速发展。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992年—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从4.65亿美元增加到450.1亿美元,年均增长23.1%。其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额由2.91亿美元增加到240.5亿美元(见图1,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海关统计数据),年均增长22.22%;进口额由1.74亿美元增加到209.6亿美元,年均增长24.33%。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同时,数据资料显示,2002年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2006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2013年达到502.7亿美元。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虽较小,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贸易地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0.28%,2014年这一比重增加到1.05%(见图2,数据来源同图1);目前,在中国对外贸易的200多个伙伴国(地区)中,中亚五国的贸易量均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总量排名的前100位中,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图1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状况(亿美元)图2 中亚五国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二)中国在中亚五国的贸易地位日益重要

中亚五国在20世纪90年初便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1995年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为208.8亿美元,2014年则达到1875.8亿美元,年均增长12.2%。其中商品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分别由88.1亿美元和120.7亿美元增加到758.1亿美元和1117.7亿美元(见图3,资料根据UNCOMTRADE和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数据库整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作为中亚五国贸易伙伴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在中亚五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95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分别占中亚五国对外贸易的3.8%、2.9%和4.4%,但到2014年,上述三项指标值分别增加到24%、31.8%和18.8%(见图4,数据来源同图3)。而在1995年—2014年间,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在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见图5,数据来源同图3),尽管俄罗斯仍是中亚五国的重要贸易来源地,但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由超过30%下降到目前的10%以下。

图3 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情况(亿美元)       图4 中国占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变化(%)

图5 中亚五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变化(%)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由国际贸易理论可知,各国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及在国际分工中的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交往的发展状况。如果两国贸易往来都以出口本国比较优势产品为主或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则贸易互补性强,反之竞争性强;当两国分别与第三方市场发生贸易往来时,产品结构差异大,则两国贸易关系互补性强,反之竞争性强。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毕燕茹和师博[2]仅以哈萨克斯坦的数据为代表来实证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关系,所得到的结论难免难以全面反映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关系。此外,虽然新疆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中有着桥头堡的作用,但李钦和许云霞[6]仅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关系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关系,不仅要深入分析双方,也要考虑第三方市场或国家的影响,这样才可能清晰地展示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

为深入分析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或竞争力,多数研究均利用贸易商品分类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目前,对贸易商品分类有HS分类标准、SITC分类标准和BEC分类标准。由于HS统计分类有利于国际比较,故而本文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COMTRADE和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数据库的HS统计数据。HS统计标准是按商品的不同基本原料和加工程度分为22类、98章。为便于统计与分析,可将22类商品重新划分为6大类:一大类为食品类,包括第一至第四类;二大类为矿产品及化工类,包括第五至第七类;三大类为纺织皮革木制品类,包括第八至第十二类;四大类为金属、珠宝、陶瓷类,包括第十三至十五类;五大类为机械类,包括第十六至十八类;六大类为杂项商品类,包括第十九至二十二类。*详见潘洪洋著:《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贸易结构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商品范围广泛,总体结构均衡,贸易关系密切。既有一般的消费品(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箱包鞋帽等),也有机电产品(电气设备、车辆、轨道等)和高新技术产品(航空航天器材、光学医疗设备等)。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商品看(见图6,数据来源同图3),在1995年—2013年中,纺织皮革木制品类(三大类)商品出口所占比重大,大部分年份所占比重超过50%;机械类(五大类)商品出口在2001年后所占比重在20%左右;食品类(一大类)商品出口在1997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在2001年—2013年间所占比重在2%左右。这个结构可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作为纺织制造大国与“中国制造”的优势,以及中亚五国转型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促进粮食生产自给自足能力的增强。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进口商品看(见图7,数据来源同图3),所占比重大的商品是矿产品及化工类(二大类)、金属珠宝陶瓷类(四大类)。2001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增加,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矿产品逐步增加,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增加到70%;金属珠宝陶瓷类商品逐步下降,但所占比重目前仍达20%左右。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进出口结构表现出的互补性说明双方资源禀赋、资金、劳动力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互补性,未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亚作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的作用将不断发挥,双方贸易联系也将进一步加强。

图6中国出口到中亚五国的各类商品比值(%) 图7 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各类商品比值(%)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Grube和Lloyd[7]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被认为是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核心指标,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两地双边贸易的产业紧密程度和产业结构特征。衡量i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TT)的计算公式是:

ITTi=1-∣Xi-Mi∣∕(Xi+Mi)

(1)

衡量j国所有产品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ITT)的计算公式是:

(2)

其中Xi和Mi分别为i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j和Mij分别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ITT≤1,即ITT在0~1之间波动。当一国i类商品只有出口或进口时则ITT=0,当i类商品的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TT=1。ITT越靠近1,两国产业内贸易模式程度越强;ITT越靠近0,两国产业间贸易模式越显现。

根据UNCOMTRADE和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数据库资料所测算的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贸易大部分类目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矿产品及化工类在1997年—2005年的ITT值和金属珠宝陶瓷类在2006年—2013年的ITT值均大于0.5,表现为较强的产业内贸易,其他类商品则体现出较强的产业间贸易形式。这表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印证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进出口结构分析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结论。

表1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指数(ITT)

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以2008年—2013年出口贸易数据的平均值可测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分布。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德国,约占出口的48%(见图8,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亚五国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占出口总量的38%,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见图9,数据来源于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显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和集中性,存在一定区域市场的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畅通,扩充贸易辐射地,出口市场的竞争性将减弱。

图8中国2008年—2013年主要出口市场分布图9中亚五国2008年—2013年主要出口市场分布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出口相似度指数可以从商品域(出口商品)和市场域(出口市场)两个不同域进行测度,以反映贸易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出口相似度指数(ESI)的计算公式是:

(3)

图10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变化

图10显示,2000年后中国和中亚五国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四大市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值均小于50,并且指数值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和中亚五国在这四大市场中贸易竞争较小并呈减弱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和中亚五国在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市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值在20%左右,说明在这些市场上竞争性弱、互补性强。这主要是因为中亚五国主要向这三大市场出口矿产能源产品,而中国则在实施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后,“中国制造”赢得美誉,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让步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范围在35%~55%,出口商品以互补为主、竞争有限。事实上,1995年—2013年,从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商品看,中亚五国主要出口二大类(矿产品及化工类)、一大类(食品类)和三大类商品(纺织皮革木制品类),平均约占总出口的16%、50%和10%;中国主要出口三大类(纺织皮革木制品类)、五大类(机械类)和一大类商品(食品类),平均约占总出口的50%、20%和10%。因此,中国与中亚五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存在错类互补与有限竞争趋势。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结合度指数分析

贸易结合度(TII)是反映两国贸易依存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由经济学家A.J.Brown提出,后经小岛清等人完善。它是a国对贸易伙伴b国的出口额占a国出口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b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TIIab=(Xab/Xa)/(Mb/Mw)

(4)

其中,Xab表示 a 国对b国的出口额, Xa为a国的出口总额, Mb为b国的进口额, Mw为世界进口总额。 TIIab的大小可反映a、b两国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 TIIab值大于1,说明a、b两国贸易关系紧密; TIIab值小于1,说明a、b两国贸易关系松散。运用此公式和相关数据可测算得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见表2)。

表2 1995年—201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数据测算。

表2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在1998年后的绝大多数年份值均大于1,并且在2005年后贸易结合度指数值迅速增加,2008年达到局部峰值4.3542,这说明中国对中亚五国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在2005年后贸易往来持续扩大。而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只有2005年的值较低(0.3705),其他年份值均大于1,表明二者的关系紧密,但又呈现阶段性特点。因为在2005年前,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主要是金属制品类,其中1999年—2002年进口的金属制品类比重达到78%左右,此后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矿产品的需求增加比重较小;2005年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矿产品进口快速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五大类商品(如图7)。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这种紧密的双边贸易关系受益于双边、多边的政治关系加强,如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合作以及2005年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伙伴关系深化与提升;同时也受益于双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与中亚五国地理毗邻,经贸合作源远流长,贸易往来密切。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之间合作的不断深化,贸易合作空间扩展,双边贸易持续增加。目前,在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势下,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大通道关键区位的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活力,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与潜力。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从双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双边贸易体现出双边的资源、技术优势,整体上贸易互补性强;从出口相似度指数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大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市场上竞争性弱、互补性强,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而在俄罗斯市场上,虽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总体上借位互补;从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看,指标值绝大多数年份大于1,并且有些年份值达到4,表明双边贸易关系密切。因此,总体上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关系密切,互补性强,未来贸易合作潜力大。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应把握机遇,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便利化,实现双边贸易大发展,造福双方人民。

(一)构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伙伴关系,全面扩大经贸往来

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且潜力大,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两地人民的企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得到了中亚五国的积极响应和绝大多数沿线国家的支持。中亚是欧亚大陆的地理枢纽,地缘战略重要性突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与关键节点,应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伙伴关系,重点打造一批双边示范工程,扩大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密切经济相互依存度,释放中国、中亚五国与第三方的经贸往来的潜力,彰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点、线示范效应,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

(二)加强与中亚五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向西开放

中国西部是密切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往来的前沿地带,也是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增长的主要潜在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地理之间存在强关联性,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影响着产业的布局、扩散与贸易的增长。多年来,制约中、西部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内缺乏便利的、低成本的、直接的对外贸易运输通道。因此,应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对内加大支持丝绸之路沿线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加强中国中、西部重要城市与中亚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通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的陆路贸易通道,便利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对外贸易,助推中西部发展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三)深化贸易互补商品合作,拓宽贸易领域

中国的纺织皮革、机械制品及中亚五国的矿产能源产品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这种贸易互补性是各国劳动力、矿产资源与技术等要素差异的结果,虽然有利于短期密切双边贸易联系,但不利于双方的长远深度合作,也有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因此,应该契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中亚五国非资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中国市场巨大、技术先进和资金雄厚等优势,加强中国在中亚五国的传统贸易产品的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以深加工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深化贸易互补商品合作;同时,应扩展合作产业领域和创新合作方式,如旅游服务与签证、农业发展与产品深加工、生态环保与大气治理、机械航天与工程建设、投资保护与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拓展贸易合作领域。

(四)坚持互利共赢,协调大国关系

中亚地缘区位非常重要,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美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与欧盟等都对进入中亚市场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尽管从贸易第三方市场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竞争有限,但进一步密切经贸合作,必将受到大国政治博弈的影响。因此,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各国对话协调,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中亚与世界互通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J].欧亚经济,2014,(4):5-60.

[2]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3):47-51.

[3]王志远.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6):18-31.

[4]江丽,高志刚.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4,(6):91-96.

[5]阿布来提·依明玛,依努尔·阿布里米提.中国与中亚区域贸易成本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11):33-38.

[6]李钦,许云霞.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与贸易提升战略研究——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26-29.

[7]Grubel,G ., Lloyd 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1975.

[8]Balassa,B.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in Unite States. Trade[J].Oxtord Economic Review,1986,(2):220-233.

[9]Finger,J M,Kreinin M E..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 [J].Economic Journal,1979, (356):905-912.

[10]保建云.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7):40-46.

[11]马骥.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1):27-33.

[12]陈俭,布娲鹣·阿布拉,陈彤.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78-89.

[13]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5.

【责任编辑:甘海燕】

Trade Cooperation Complementar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MA Ji,LI Sicong

(ShaoyangUniversity,Shaoyang422000,China)

Abstract:Economic and trade contacts were close and trade volum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between China and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there will be new opportunities and vitality fo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ecause of vision and actions on jointly build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Based on HS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and trade intensity index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d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s close, their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are complementar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s weak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Russia, et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it is suggested that 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their adjacent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trade complementary and build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be fully utilized.

Key words:China;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rad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16)01-0005-09

作者简介:马骥(1972—),男,博士后,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李四聪(1973—),男,邵阳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解析”(项目编号:14CGJ00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分析”(项目编号:2010YBA206);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K110);邵阳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13)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