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语文生本课堂的“五思”
2016-04-08葛高瑜
葛高瑜
【关键词】思辨型语文;生本课堂;思辨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60-01
“思辨型语文”就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力发展为核心的语文,它是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思想的课堂教学延伸和实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关注学生“人”的发展为宗旨的一次课堂探索。下面笔者将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思辨型语文”生本课堂的“五思”。
1.激思。即在课前预习阶段,激活学生思辨,运用辨别或其他能力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是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前先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思辨过程,以期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和学习兴趣。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桥边的老人》时,同时出具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让学生比较两篇小说的异同。因为后者学生已经学过,做起这个任务来有抓手,学生积极性很高,思辨力被激活,很快就发现了不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引思。即课至中段,学生遭遇思辨瓶颈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辨力得到更大程度地释放。生本课堂,不是“无师课堂”,教师不应该从课堂中消失。因为学生对于事物事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层次后,若外无启发引导的情况下,很难再进一步,思辨力的训练也就中断了。笔者在教学时就发现,对于“战争给老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这个问题上,学生的思维止于“战争让老人远离故乡,战争让老人面临生命威胁”。故而,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伤害”这个词的词义范畴。学生得到启发,联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明白了原来“老人”受到的最大伤害来自“精神世界”“心灵家园”的毁灭,这比毁掉一个人的身体要更残忍。
3.拓思。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辨宽度。学生在思考辨析中经常犯的错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学会联系,学会推断,学会由此及彼。在总结梳理《桥边的老人》的主题时,笔者就发现学生的关注点是“老人”的命运,而不是“人类”的命运;学生憎恨这种“带来厄运”的“侵略性的战争”,而不晓得“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其中没有胜利者”;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战争带给流离失所者以伤害”,而不曾想到“参与战争者受到的创伤也是难以弥合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认识、思考和辨析的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思辨力的进一步发展。
4.辩思。“思辨型语文”生本课堂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文本、质疑标准、质疑权威、质疑自己。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赢得再上台阶的机会,这节课的发展才是真正顺应学生“思辨力发展”的核心需求的。但是也容易衍生出“意外”,那就是学生在思辨被充分激发和拓展之后提出的问题往往令教师棘手。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是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方式去思考的,需要指导学生辩证地去认识,辩证地去思考。
5.反思。即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反顾回思,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通过反思,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辨训练再次得到升级,它不仅仅让学生的思辨围绕着文本和课堂高速运转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让学生反顾回思了自己的学习表现,“思辨力”的发展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训练,帮助了学生站在一个超越自我的高度重新建构自己的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