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中模糊语的重要性

2016-04-08王婷婷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目的论

王婷婷

[摘要]模糊语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随着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外事口译成为政府之间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

[关键词]外交口译 模糊语 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78-02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跳跃性发展,不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翻译也凸显了其重要性。外交口译之成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尊严,作为国际间沟通的桥梁,译者的角色日益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原则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Skopos”是希腊语“目的(purpose)”的意思)。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式。该理论认为,所有翻译都应该遵循下面三个法则:第一,目的性法则:包括翻译在内的所有人类行为活动都由目的所决定。决定翻译过程的不是原文或原文作者,而是译文和读者。第二,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达到读者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环境和已有的背景知识理解的程度。第三,忠实性法则:译文与原文间以及文本与交际目的间要实现语际连贯。为了实现这一连贯,译者可以在忠实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文的目的决定忠实程度与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或创造。

二、外交口译的特点

外交语言是指外交官在外交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广泛应用在新闻发布会、外交协商和谈判中。外交口译,一般来说,就是讲外交事务中所使用的语言及言辞以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讲,翻译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让目的语的接受者与源语接受者之间产生同样的效果。与普通翻译活动相比,外交口译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强的政治性;2.口译员在选词用词方面应更加斟酌,应适当的题;3.语言精炼、模糊、折中;4.很强的时效性;5.高度机密性等。

三、模糊语的普遍应用

模糊语是指某些外延和内涵意义不确定的词或词语。模糊语广泛存在于语言当中。人们总是追求语言上的清晰明确,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各种商务活动、外交事务中都大量使用了模糊语。因此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模糊语的使用不但不会影响交流效果,而且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和信息交流中大量存在。

四、目的论指导下外交口译中模糊语的积极作用

外交口译中,具有模糊性质的语言不但能够帮助双方达成友好合作,还能体现双方在合作机制上的灵活性与一致性,但是,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双方的情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性,所以,在相互沟通时需要迂回模糊地表达,让对方无论从理性上还是感性上的考虑都能欣然接受说话人的观点。

(一)使表达更加礼貌

礼貌原则在外事活动交流交际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模糊语言符合礼貌原则,在交际过程中,具有自我保护、自我尊重以及利他等特点。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外事活动中,模糊语言都是实现礼貌的有效机制。这要求外交官谨慎、技巧性地使用外交语言,使外交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进行。

例1.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China

has made amazing progress in openness and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freedom. And this progress previews China's great potential...”(…中国在企业精神、经济自由等方面均取得了惊人进步,初显了中国的伟大潜力。)“amazing”“great”这样的词,就属于外延和内涵意义都没有上限和下限的模糊语言,应用于此,也只是单纯地表达出对中国短时期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表示十分发惊讶以及鼓励之情。说者礼貌,听者欣慰。

例2.Q: …Where do China's interests align or differ from the U.S.? …

……中美在哪些领域利益一致,在哪些领域又存在分歧?……

A: ……当然,中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思路和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时,中国坚持平等、公平、正义,倡导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有关问题。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应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我们不赞成强行干涉别国内政,认为很多事情应该商量着办。(习近平主席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

A: …Admittedl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our respective thinking on and approach to some issues. … In addressing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China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calls for seeking political settlement of relevant issues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 In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China bases its position and policy on the merit of each particular case and endeavors to uphold justice. China opposes arbitrary interference in other countries' internal affairs and stands for resolving issues through consultation.

即使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我们也应该对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们表达谢意,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更是如此。在例2中,习近平主席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外交关系中的礼貌原则。当被问到中美两国对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观点和行动上的差异时,习主席首先坚持了中国的利益原则为,并用一种较为礼貌的方式阐明了中国的立场,之后,他又补充说,中国反对任何干预他国内政事务的行为。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美国干预了他国内政,但是这种暗示已经十分明显。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保留了美国的面子,同时避免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二)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本质。语言也不例外。在外交活动中,众所周知,代表一定团体和组织,甚至国家的形象外交官或发言人在声明立场时通常使用简洁、严厉的表述。他们的语言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息息相关,所以,不可失礼或过于激进,他们就选择一种听起来虽然不太受欢迎但是不具有攻击性也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的语言。

因此,外事活动中大量使用模糊语言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模糊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外交官达成交际目的,而且能有效防止陷入违反外交原则的尴尬境地。

例3.布什政府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不断指出已掌握大量证据证明萨达姆藏有大批生化武器。但战争爆发之后,当被要求提交证据时,布什政府开始把“weapon(武器)”一词换成“weapon program(武器项目)”。

例4.问:有报道称,中国打算长期租用韩国巨济岛,并把它作为中国“珍珠链”海上交通线路向东延伸的重要据点。请证实。(2015年12月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

答:我们没有听说这样的“打算”,有关报道不值一评。

模糊语言具有的自我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在避免使用不礼貌或激进词语的同时避免尴尬气氛。在例3中,我们看到,“program(项目)”本意是明确的,但在该场合中,使得整个信息的表达变得十分模糊,因此避免了尴尬的局面以及来自他国的指责与批评。从例4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言人只说了“我们没有听说这样的‘打算”,并没有说明中国是否有相关的计划,“从未听说”这简单的四个字本身就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是中国确实没有相关计划,第二是中国有相关计划,但是发言人并未接到通知。发言人这一机智的回答没有泄露任何国家机密,同时让听者感觉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得到了详尽的信息。

(三)隐藏和逃避

我们知道,模糊语言是外事活动中最强而有力的武器,外交官和发言人将此项技巧应用于极致,做到恰当回答问题、维护自己立场以及避免纠纷和窘境。一方面,他们不愿针对公共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另一方面又要让听众觉得外交官的回答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所在。

例5.1945年美国分别在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了两颗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事发之后,所有媒体都在议论苏联是否也有原子弹。因此,在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美国时被问及苏联到底有多少颗原子弹时,他回答说“enough”。

单从enough这个词来看,莫洛托夫已经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从模糊语的角度分析,莫洛托夫并没有给出任何有用信息。在这一情境中,模糊语的使用不仅避免了现场的尴尬气氛,同时也避免了国家机密外泄的风险。

例6.问:据报道,欧盟理事会21日发表声明称,鉴于俄罗斯未能全面履行乌克兰问题明斯克协议,欧盟决定对俄制裁延长6个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动辄使用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认为政治对话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途径。希望有关各方继续切实履行新明斯克协议,推动政治解决乌危机,并致力于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2015年12月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发布会)

一般来说,在国家之间的活动与交流中,第三方不适合发表评论,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损伤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避免产生国际冲突。模糊语言能够完美的实现这一目的。上面的例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作为第三方国家,针对被问到的国际事务评论上不适合做出评论,因此发言人采用了模糊语言策略,看似回答了这一提问,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答案,也做到了让提问者满意。

(四)创造和谐的外交氛围

外交官和发言人在外事活动中起着促成合作和针对某一事件获得他国支持的作用,在交流过程中,轻松和谐的氛围是双方都渴望的。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字,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紧密相连,因此必须小心谨慎地维护和谐氛围,避免紧张尴尬局面。在减少摩擦、获得更多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不同政见、维护地区和平等方面使用模糊语言无疑是明智之举。

例7.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方从未说“道歉(apologize)”,而是使用“遗憾(regret)”一词敷衍中国人民,无疑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而后,美方在2002年初提出与中方针对伊拉克问题举行会谈时,美国大使迟到了约15分钟。于是,他到场后解释说:“I have got some little things and apologize”。王部长回应美国大使说:“不用道歉,因为美国人只说遗憾(just don't say apologize, because the Americans only say regret)。”中方部长用一种相对和谐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例8.尽管中国拥有主权的一些南海岛礁被他人侵占,但我们始终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问题。中国将坚持同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有关争议。(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Although some of the islands over which China has sovereignty have been occupied by others, we have all along advocated a resolution of these issues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 China will continue to seek resolution of the disputes through negotiation and consultation with countries directly involved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aw.

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敏感性显而易见。外交官或发言人直接代表自己的国家,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任何评论和行为都对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可能直接关系到外交谈判与协商的成败。针对这一类敏感的问题,外交官或发言人通常会使用模糊语言加以应对。国家主权和立场应该在第一时间得以表明。众所周知,南海问题是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争议,习近平主席没有直接说出菲律宾国家,而是使用了“他人”和“直接当事国”,避免问题复杂化,维护双边关系。

五、结束语

通过示例进行分析,将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应用于外交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以此证明了目的论在指导外交模糊语言翻译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一铭,王斌华.目的论连贯原则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体现——基于现场口译的语料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1(03).

[2]任小平.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中国翻译,2000(05).

[3]刘彬.论模糊语的言语交际与语用功能探索[J].语文建设,2015(08).

[4]赵克响.礼貌功能的彰显在英汉模糊语中的对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5]丁旭,罗建波.浅析商务谈判话语中的模糊语运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满族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以电视剧为教材的美剧字幕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