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
2016-12-14董澍
董澍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词汇的英译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向海外的必经之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也开始融合交叉。为了能够更接近准确、生动、不失原味地翻译出少数民族词汇,本文从翻译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出发,结合具体的译例,分别使用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及意译的策略,对满族特色民俗词汇的翻译进行探讨并期以为将来中国民俗词汇的传播提供积极意义。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满族;民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历经千年的“活化石”,是中国走出去的国家名片,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象征。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场节日,任何的文化遗产都不该因为交流的障碍被而历史湮没,因此,如何更好地将民族特色传达给世界,最大限度保持其原有精神值得更多的翻译学者探究。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汉斯·费米尔发展起来的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外翻译的外部研究。他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1]。
二、浅析翻译目的论在满族民俗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Each text is produced for a given purpose and should serve this purpose [3],德国著名学者、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娜·诺德认为译者不应该仅仅传递源语的事实内容,而是从目的语中找到最能接近源语特征和形式的、包含原语所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因此,下面结合具体译例分析探讨,所选译例主要取材于满族书籍刊物及相关网络资料。
(一)直译加注
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能更好地保持原文风格。但是,直译也有一定的误区,由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且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时,为了避免译文读者进入误区,适当加以注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满汉全席”一词指的是古代清王朝最高级的国宴,由大小花色品种共44道的满点及108道南北汉菜组成,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皇亲贵族享用[4]。因此,如果仅将“满汉全席”译为“Man-Han banquet”似乎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满汉全席的丰盛和地位,这时,译者不妨在后面加注一句用于解释其在清宫所有宴席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即“Man-Han banquet——a legendary extravaganza of feasting only for royal members and the most distinguished guests.”
(二)音译加注
音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读音而不直接传达源语意义。合适的音译可以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注释或图片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音译词大量存在于翻译文本中,许多词已经成为一些语言的一部分。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因此,我们在翻译少数民族特色词汇时,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5]。
满族民俗中许多关于饮食、节日及婚丧嫁娶的词语都可采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坐福”,是指满族娶亲时,双方拜过仪式后,新郎用马鞭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新娘再走进帐篷,面朝南坐下,坐垫底下放一把斧头,即意指“福”,是喜庆得福的象征。这里的“坐福”即可译为“zuofu”,后加注解“the bride sits on a cushion under which lies an axe,because in Chinese,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axe is the same as happiness,the Manchus do this for good fortune”。如此一来,外国读者便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坐福”的含义了。
(三)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当人们发现部分所译事物在音译下显得冗长费解或是导致错误的联想、引起歧义时,通常选择意译的方法进行。在翻译满族菜肴小吃时,译者常常选用意译的方法,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给可口的菜肴起一个很“雅”的名字[6]。但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好听的名字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此时,译者可以适当舍去中文菜名中的“行话隐语”,只需将其使用的原料译出即可。例如:满族人喜欢面食,做成的面食花样繁多,口味独特,其中就有一种叫“花花饼子”的主食,它指的是把小米面或玉米兑水和好,再把切碎的韭菜、白菜、小根菜,和猪油、食盐一起拌匀,团成圆饼,再把它放入抹好油的铁锅内壁上烙熟。饼子黄绿相间,故称花花饼子[7]。如果直接将其译作“flower pie”,读者容易误以为这饼的主材是花瓣,因此,不妨直接译成”fried cakes made of corn flour and smashed leaves”。
结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具各的特色。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国人发扬光大,因为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产。而翻译作为一门学科、一项技艺,是我们把文化传出去的重要手段。国外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译者,因此,本文以翻译功能学派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及意义三方面结合具体的满族词汇分别做了说明,期待为其他译者翻译少数民族民俗词汇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伟平.图解翻译学 [M].陕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62-64
[2] 张曦.目的与策略——庞德翻译研究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2
[3] 于今.满族[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84-86
[4] 黄粉保 论音译的语用功能 [J].中国科技翻译第18卷3期,2005
[5] 张健 外宣翻译导论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31-132
[6] 徐淦生.满族人的那些事儿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