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和认同研究综述

2016-04-08张入心刘宇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认同城市社区

张入心 刘宇

[摘要]社区与认同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各学科的不断融合和加深,对于社区和认同的概念便出现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比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注意。

[关键词]社区 认同 农村 城市 历史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38-02

一、研究现状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在共同体里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共同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最本质的特征。《社区与社会》[1]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了解、关注它的人微乎其微。到了1933年费孝通和燕京大学的几个同学翻译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向国人介绍时关注它的人依然屈指可数。如今“社区和认同”已成为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学术界关于“社区与认同”的研究的角度也不仅仅只是社会学,更多的是从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度研究社区与认同。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从宏观研究专享个案,以小见大地分析整个社会的社区与认同,研究的对象也从现实的社区扩展到了虚拟社区。

二、城市化建设中的社区与认同

(一)农村社区与认同

许多研究者将研究社区与认同的眼光放到了农村。吴理财从农村社区成员的互动和社区认同的变化来研究农村的社区与认同。[2]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的社区与认同也不断地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生产方式变化引起的,值得人们的关注。在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副作用,突出表现在农村社区认同的变迁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认同总体趋向消解”[3],因此,他认为我们要重视社区认同的重构。“生产方式的转变、快速的城市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所谓的现代性‘下乡,以及国家自身在基层的治理转型,都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定有序和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当前看来,农村社区认同重构成为其中的关键。”[4]在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村庄被改建或拆建成社区,农民通过集中居住成为了居民或市民。从而形成了新社区。吴晓燕则是从这些村改后社区的文化建设的角度研究农村社区与认同的改革问题。“在这种新社区中,因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以及治理资源缺失等因素的困扰,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其中人的文化理念的适应性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以新居民为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来重建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以形成新的身份认知和社会认同,成为社区有效治理的现实挑战”。[5]构建新时期的农村社区认同,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我们所认知的传统农村社区认同相比,现代农村社区认同既包含了部分传统社区认同因子,还具有与当前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诸多现代元素,这便对塑造现代农村社区认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现有实情,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是促进现代农村社区认同形成的一条新途径。”[6]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村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都受到利益的诱惑,面临新的挑战。谢治菊基于江苏和贵州农村的实证研究从村民的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社区认同。“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村民社区认同即行为认同和情感认同与村民社区参与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inary Logistic回归则显示,村民背景变量中的民族、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村民社区参与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对提升村民社区参与水平有重要的帮助。”[7]除此之外,张丽丽就农村社区认同的危机与应对作了详细的论述。①通过对鄂、皖两省的调查,施葹、眭海霞对农村社区认同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张婷婷就村庄社区认同会影响农民的行动逻辑进行了探讨;栗志强以郑州市为例对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社区认同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二)城市社区与认同

罗朋飞以苏州工业园区“新邻里主义”为个案对城市社区认同机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在当今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认同理论与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城市新建住宅社区中居民社区认同的现实情境和方法体系。舒晓虎、陈伟东、罗朋飞三人则是从对苏州工业园区构建和谐新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新邻里主义”与新城市社区认同机制。他们认为,“社区认同的基础是居民之间较为频繁的交往和互动。而‘邻里一词,既是对人们彼此邻近居住状态的描述,也是对经由日常生活互动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团结、互助、友爱关系的表达,同时对社区认同作了最形象的阐释。”[8]姜慧文以山东临沂Y花园为个案对城市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为研究。在如今的城市化大力发展之际,建设城市住宅的规划也处于空前高涨时期,商品型住宅小区开发成为新的热潮,社区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之中,社区里住着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在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受到挑战,一些人认为现今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已经不复存在。姜慧文以山东临沂Y花园为研究对象,对商品型住宅小区中居民的社区认同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还特别关注了居住在此类社区内的回族的情况,并且谈及了临沂回族聚居区的改造问题。唐忠林则是对广州城市社区认同性做了一个整合研究。

三、历史上的社区与认同

用历史的角度研究社区与认同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四川大学的原祖杰对清代的天津商人与社区认同的研究。在清代,得益于漕运、海运等长途贸易和长芦盐业,天津在清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由于不同的原因聚在一起组成了新的社区,“而以商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对于社区意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9]。吴珂则是从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的关系来关注社区与认同的历史研究。盛行于清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不仅是祭神、酬神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纵情娱乐的一大盛会。透过这一群体性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发现,“举国若狂”的民间演剧背后竟承载着社区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尽管清代四川的社区类型有所不同,但民间演剧在促进和加强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以及社区满意等方面,均扮演了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10]除此之外,吴雪梅的《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中从清代宗族是社区认同的权力符号的角度研究社区与认同。[11]彼得·伯克的《历史学与社会理论》[12]他在书中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这其中有一章就详细地论述了社区与认同。

四、“虚拟社区”与“社区和认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虚拟社区出现,周桂林将虚拟社区系统特征、社区认同和消费者信任纳入统一的框架,“研究社区认同在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系统特征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13],张兆海则是基于虚拟品牌社区视角来研究社区认同对品牌忠诚的影响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社区与认同的研究在农村和城市的研究中关于农村社区与认同的研究多于关于城市社区与认同的研究,多是以某市的某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城市的社区与认同研究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比如社区与认同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在现代社会历史学与社会学正如彼得·伯克认为的日益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因此我们不仅可以研究清朝的社区与认同,还可以扩大时空领域研究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区虚拟化日益成熟,我们也应该加大对其的研究。

注释:

①张丽丽.农村社区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6-148.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社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吴理财.农村社区认同与农民行为逻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6).

[3]吴理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认同消解之逻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04).

[4]吴理财.农村社区认同及重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5]吴晓燕.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9).

[6]李增元,袁方成.农村社区认同:在管理体制变迁中实现重塑[J].中州学刊,2012(09).

[7]谢治菊.村民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基于江苏和贵州农村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07).

[8]舒晓虎,陈伟东,罗朋飞.“新邻里主义”与新城市社区认同机制——对苏州工业园区构建和谐新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

[9]原祖杰.清代的天津商人与社区认同[J].四川大学学报,2007(01).

[10]吴珂.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1]吴雪梅.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周桂林.虚拟社区系统特征与消费者信任的关系——基于社区认同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认同城市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