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领域民族传统文化分层次传承开发教育研究①
2016-04-08杨卫华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杨卫华(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艺术设计领域民族传统文化分层次传承开发教育研究①
杨卫华(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 摘 要 ]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借鉴。通过对青少年、未来专业从业人员、社会公众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普及提高教育,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传承与开发,对进一步提高民族设计水平和教育质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传承与开发
艺术设计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对文化艺术资源的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一、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1.传统工艺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技术与审美经验的支持
传统工艺是适用于传统生产生活领域的实用性艺术,织布、缝纫、刺绣、编织、剪纸、建筑、铸造等这些手工艺活动构成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具有最普及的文化形态。而现代艺术设计是适用于现代生产生活领域的实用性艺术。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现代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
同为实用性艺术,传统工艺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滥觞,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许多传统工艺长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瓷器设计是中国产品的骄傲,开辟了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美誉;明式家具设计风格简约、古雅、空灵。其端庄的造型、匀称的比例,简约的雕刻,精巧的榫卯结构,适于人体的靠背曲线等等,创造了民族设计的典范之作;在装饰工艺方面,中国民族设计展现了工艺美与装饰美的无穷魅力:传统吉祥图案因物喻意,将吉祥之物、嘉庆之征诉诸玉器、青铜器、织锦、建筑、服饰等日用生活的各个方面。物吉图祥,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族个性。几千年沉淀的民族传统工艺发展过程中,无数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审美经验,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源泉。
2.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
设计不仅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人们的精神活动带来了影响。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现代精神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机地统一,不论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装潢等。都能在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日本著名设计师柳宗理是日本“民艺运动”旗手柳宗悦的长子,他早期接受了现代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深受包豪斯和现代设计师柯布西耶的影响,但他又不乏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他的设计里呈现出了一种完美地结合了现代设计和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形态。柳宗理认为:“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特色,传统本身即是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1];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设计在满足现代设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遵循了地区性、民族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品格:芬兰的家具设计讲究材料所传达的人情味,广泛采用有机外形,建立起民族的新有机功能主义风格;瑞典的设计强调传统,重
另外,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任何设计活动都不应忽略设计的文化定位问题,应当努力建立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曾经创造强烈设计风格的民族来说,丧失了自我意识,将祖先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弃之不顾,放弃民族风格自主设计的创新探索,只是单纯地、低水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设计,找不到中国设计的独特身份,只会加重中国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而难以在世界市场上树立中国的设计形象。
3.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把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量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短缺,人们追求量的满足;第二阶段是质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的数量变得丰富,人们开始追求同品类中的高质量商品;第三阶段是感性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不同品牌的商品在质量、性能方面已经难以区分,这时消费者看重的已经不是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最能体现自己个性与价值取向的商品,是消费的个性化阶段。在后工业时代,物质获得的难度相应降低,流水线作业形成了当代产品“量”与“质”的极大满足。设计符合消费者个性和价值取向的商品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目标。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民族传统资源充满了与现代流行元素极具差异的个性,在现代生活语境中显得愈发稀有和珍贵,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在中国创立了独立品牌“上下”,专售顶级中国服装、配饰、生活用品,以最精湛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精雕细琢,品牌植根于5000年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上下”卓越的品质、高昂的价格填补了中国奢侈品领域的空白,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应用传统文化资源造就具有丰厚价值的文化产业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韩国非常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中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韩国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记录在案,公之于世,从此当地年年举办盛大的端午节①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66.,演示非遗文化,扩大宣传,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的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因此,传统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如果能够开发和利用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二、传统文化传承开发教育的途径研究
在现代语境下要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发,创作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优秀现代设计,必须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人员和对传统文化亲近、喜爱的公众群体。关键在于要从青少年开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学生们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1.将传统文化教育以普及教育的形式覆盖青少年教育的全程
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应当从学生入学开始,有序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全程。因为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民族性和优越性的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都非常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与保护研究。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关注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特色。例如,能剧、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一次能剧,在日本各地的中小学中实施歌舞伎等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通行的做法。通过歌舞伎的艺能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受到历史知识、思想道德、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并且获得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认知和认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教育,也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的教育课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ASP.NET,联系学校项目网络,发起“年轻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保护项目,以18岁以下青少年为重点,目的是“培养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新姿态和终身责任感”[2]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通过通识教育来培育能够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公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对民间美术专业课程的“活态化”教育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接受的是西化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受国外现代艺术设计样式影响较大,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追求机械工艺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和效率最大化,排斥各民族地域的历史及文化传统。受西化教育浸淫颇深的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接触较少,缺乏感情。要让专业学生熟悉、亲近和喜爱传统本土艺术,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强民间美术专业课程的教育。虽然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民间美术价值的了解不够。有些学生认为民族传统就是老古董,学习传统就是古董的模拟,因袭的守旧,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实际上,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肤浅的怀旧,也不是专业的倒退,而是要让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得到“活态化”延续,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课程的“活态化”教育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技艺在当代设计中开发的可行性。反对单纯模仿传统图式的肤浅教学。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秀作品的创作视频或聘请优秀艺人现场教学,将精美的传统技艺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纳。只有学生真正地喜爱才会有动力去探索。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增加鲜活的设计实例,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价值的认知和活学活用的兴趣。在这方面,有许多优秀设计师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在建筑设计方面,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贯彻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成功实现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性转化。博物馆新馆既具有现代的抽象感又蕴含历史的文脉,与相邻的传统建筑相互呼应,将传统和现代、时尚和经典、东方和西方元素完美地结合;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靳埭强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海报是多国文艺工具结成的吉祥绳结;第九届是不同民族艺术家造形的纸人形;第十届是七巧板与文艺器具砌成的演艺动态。多姿多彩传统图形,在新的演绎下将亚洲艺术荟萃一堂的主题充分表现。这些设计都是当代的设计艺术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转化,取得了时代新意的优秀作品。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介绍,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民间美术知识,深化学生的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存在着许多极富原创精神和精深的文化优势的民族艺术成就,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发扬。做好传统艺术元素的归纳、整理和创新,建立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3.建设综合性公众民族文化传播平台
现代艺术设计服务于大众,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理解、喜爱和接受,设计的产品才能实现产销顺利流通。而公众的生活中只有连贯了传统,才能确保传统文化的诠释可以被公众解读、认可、理解和喜爱。为促进公众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需要建立综合性的民族文化传播平台,使民族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地普及传播: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兴办民俗文化节、兴建民族文化遗产展示馆,建立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网站,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详细的搜集、整理、展览,全面深入地展示民族文化资源,在展示方式上,将传统的自然传播与现代大众电子媒介的技术传播并举,进行多层综合传播,通过综合型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文化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使更多的公众成为民族文化、民族设计的知音和拥趸。
通过对青少年、未来专业从业人员、社会公众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普及提高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开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将有助于提高民族艺术设计水平和教育质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5.
[2]李明.文化遗产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J]//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东吴文化遗产第三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75.
(责任编辑:杨身源)
[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193-03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杨卫华(1973-),女,江苏徐州人,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理论。
基金项目:①常州大学教研课题《基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研究》(GJY201302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国家非遗传人及其技艺考察研究:殷秀云大师雕漆技艺》(2013SJD760002)。视图案的装饰性及符合人体工程学因素的设计细节,其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丹麦具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重视工艺细节的表现,其家具设计兼有手工艺美观和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化特色。这些优秀的设计风格无不建立在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上,取得世界瞩目的文化效应。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是可以代表民族传统的一种本元性的文化,追求民族文化品格是发展本土设计的重要源泉。中国设计要善于传承开发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中国民族文化符号改造成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元素,而中国元素将会成为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而能为世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