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级发散法”教习作
2016-04-08潘娟
潘 娟
信息技术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尽快融入教学活动。有了好的开头,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创设情境,将学生快速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阳光明媚的春天,春风习习,大地一片绿色。远处有朗润的山,近处有哗哗流动的水,小草嫩绿,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粉色、白色的花,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展露清脆的喉咙,杨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翩翩起舞。学生们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都陶醉了。我趁学生兴趣高涨的时候出示了课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缩短教学时间,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体会雾凇奇特美丽的特点。接着,我出示“雾凇”的视频:雾凇那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霜花缀满了树枝,绵延几十里,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美丽极了。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学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再看到如此震撼的场景,直观地感受了雾凇的特点。再加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学生们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然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学生们了解了雾凇之后,我又播放第二段视频,直观展现雾凇的形成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语文教学从内容、策略、方法和步骤上都靠教师,学生缺少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权,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合作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查找资料,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借助网络和CAI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也展现了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校园局域网的支持下,我将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按教学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模块,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自主选定学习顺序。CAI课件提供了众多的学习资源、视频资料和探索题,再加上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形象化,学生可读、可听、可画、可思、可议,使教学难点一一被击破,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而是更深层次的融合,是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让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