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6-04-08钱梅景吴尧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山西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文化遗产

钱梅景 吴尧(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无锡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保护与发展研究

钱梅景吴尧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结合江苏城市形态与建筑特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无锡市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建筑体系,从城市形态结构、新旧城市的规划整合、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总结了保护与发展地域建筑的方法和建议,有利于江苏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形态,建筑特色,文化遗产

1 当前江苏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发达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江苏省已经跨入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行列。然而,近年来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对我省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特色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保护工作已经逐步开展与深入,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建设的速度急速,城市迅速扩张以及旧城无限制更新,使城市传统的空间形态与建筑历史遗产面临新的生存困境,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我省城市空间与建筑环境品质的提高与特色营造。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对江苏省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特色展开即时性的应用策略研究,进而保护与延续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特色和建筑文化历史资源,就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2 无锡传统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调查分析

无锡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无论是城市的空间形态还是城市的肌理,都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城市布局以运河为轴,依托于河湖水系发展,形成一弦两弓九箭的龟背式空间形态。城市主干体系由尺度宜人的街巷和水道形成,水陆并行、水街相依,并通过连续的街道、相似的建筑空间组合形成致密均匀、生动活泼的城市肌理,产生明快的节奏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城中多数建筑枕河而建,临水面街,组成了以水道为轴线的建筑聚落,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这种集商业和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城中的名人故居、祠堂寺庙等大型建筑群大都附有楼阁,屋面曲线陡峻,装饰精致具有天然的文人园风格,一般的乡村民居、作坊店铺也都临水而建、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清新淡雅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特色。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上,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类型多样,以一落多进的择中型和三间两厢的天井式布局为主,而且空间组合灵活多变,用厅堂、正房、侧厢和楼阁等多变的组合来体现家庭礼制性格。建筑单体以院落为空间组织媒介,通过轴线进行序列排列组合;建筑群体通过街巷与水体相连,沿着河道蔓延辐射,形成参差错落、紧密有度的水乡文化风貌。此外,无锡还借助自身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孕育出“中西合璧”“外西里中”这种蕴含了江南传统建筑与西方潮流融汇贯通的建筑形式,冲破传统建筑形制的羁绊,使江南水乡注入了西方传统的折中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功能和机器美学,极大地充实扩展了无锡地区的建筑体系。

3 无锡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经验

近年来无锡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传统的城市形态和建筑特色并没有因城市的发展而消失殆尽,一直延续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注入了城市文明、近代工商文明等诸多文化因素,体现出无锡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鉴于上述文化资源良好的延续发展状况,无锡于2007年正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城市形态和地域建筑特色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方法。

1)拓展城市形态结构。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锡城市逐步跨越沪宁铁路和运河,逐个向外扩展,呈现“三城一中心”模式,进入21世纪后,城市开始沿着“南拓、北展、东整、西优”的方向进行建设,不断向外拓展城市骨架,主城区“七片一带”功能分区以及市区“1 +6”城市组团建设展开,进一步推动了中心城市由传统的单中心建设向多组团发展转变。

2)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兼顾旧城的整体保护和新城的规划发展,强化城市的设计管理,协调老城重点片区与新城在功能上的联系,促进新旧城区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在集中体现城市风貌与建筑特色的历史城区内,严格保护传统的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区内建筑的高度、色彩及整体形式,尊重原有地块肌理,强调历史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自身现代化发展需要,采取“依城、沿河、抱山、拥湖”的多核心发展模式,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提升为中心商务区,对主城区周围片区进行深入的结构和功能调整,拓展新的城市空间。

3)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以单体建筑文化遗产作为出发点,扩展到连片的建筑群体,由“点”深入,形成连贯的“线”,最终辐射到城市总体的历史格局和建筑地域特色,从物质层面扩展到非物质层面,维持城市风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建设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

4)引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在管理模式上,从传统静态单一的政府出资修复保存开始向多样化的可适性再利用社会共同参与;在法规方面,为解决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无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无锡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无锡建议》《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办法》等,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提供了有效保证。

5)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无锡结合自身民族工商业的背景,依靠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对近代产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已日益成熟,总结出一些思路和举措:

a.确定产业建筑的保护分级。对文保价值较高的建筑遗存要最大限度的还原其历史真实性和风貌整体性。对于一般的建筑,进行改造性保护,在保留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新功能进行空间重构和建筑形象重塑。

b.协调产业建筑同周围历史环境的关系。由点到面,协调局部建筑与整体环境保护,不仅“护其貌,显其颜”,更要“铸其魂,扬其韵”,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c.拓展建筑功能置换的思路。因地制宜挖掘工业遗产的现实价值,通过对建筑所携带历史信息的现代解读,促进工业遗产焕发第二春。

4 江苏城市形态及建筑特色保护与发展建议

1)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高城市建设品质。随着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功能逐步强化,并成为城市建设的龙头。

2)提升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结合江苏地区自身的山水城市格局,以“治水、增绿”为重点,持续推行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改造,全面优化沿河沿岸地段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开发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和空间节点,完善历史环境的开放空间体系与城市开放空间融合,扩大其综合价值。

3)协调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管理,促进新旧城区的有机整合。结合城市中心区功能结构的调整,适时开发新区,以分解老城区功能,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压力,更好提高旧城的空间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历史文路交通系统、历史建筑以及绿化环境。新建筑的建造与设计必须以尊重与修复历史城市形态为基本原则,并规定在高度、体量以及外观等方面有机融入原有的城市形态。而新城区进行的开发项目建设在遵循设计导则的基础上较旧城区具有相对的弹性,但是对建筑风格、体量、色彩与旧城区空间标志的视觉联系、交通组织、开放空间、高度控制分区、绿化系统等也要制定相关的准则。

4)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依据江苏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现状特点,采取多途径、多手段的空间组合发展模式,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城镇空间形态和富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在城镇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的发展中,不仅要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同时还要深入分析研究城市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城市形态与建筑特色要素,充分继承和发扬地区文化特色。

5 结语

在城市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江苏地区的历史街区与传统建筑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其自然地理属性及城市肌理尚在,但自现代主义盛行以来,城市内建筑物及其外观日趋呈现“制品化与同质化”“工具化与理性化”“地域性持续消退乃至丧失”的发展趋向,因此,对城市形态及建筑地域特色的保护与研究已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城市和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未来江苏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参照的线索。同时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蕴含了塑造城市多样性的丰富基因,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对无锡城市形态和建筑特色的研究还将会增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完整性,为创建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无锡为了传承城市形态及建筑的传统特色,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性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理论上对城市形态及建筑艺术的本体形态特征进行专门化研究,实践中立足于自身优越的山水城市格局、鲜明丰富的建筑特色,辉煌的城市历史积淀,为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的保护更新、城市形态的继承发展等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变绘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尧.江苏文化资源区域发展策略研究——以无锡城市为例[J].建筑与环境,2014(4):91-93.

[4]夏正兴.新时期无锡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超越[J].江苏建筑,2111(5):65-67.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ation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 Wuxi City

Qian Meijing Wu Yao
(School of Desig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formation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Wuxi City,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forms and its architectural system of the city,and sums up th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buildings from the urban formation structure,planning and integration of new and used buildings,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so as to enhanc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Jiangsu.

Key words:urban formation,architectural feature,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6-0017-02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钱梅景(1991-),女,在读硕士;吴尧(1974-),男,博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基于坡度分析的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