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老师的魅力
2016-04-07李镇西
李镇西/文
钱梦龙老师的魅力
李镇西/文
钱梦龙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曾列举了三条语文难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评;二是考试特烦琐;三是教学目标最难把握。为此,他积极寻求突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语文泰斗
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三十多年来一直有着鲜活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实这不过是常识的生命力!
照着钱老师的教法依葫芦画瓢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钱梦龙老师是一个美丽而神圣的传说。我读他的文章,像是在听一位高居云端的智者谆谆教诲。
不仅仅是“听”,我还做,照着钱老师的教法依葫芦画瓢——自读呀,教读呀,复读呀,包括让学生写自读笔记,等等。当时,我一个小伙子这些在周围不少人看来颇为“标新立异”的做法,其实都打上了深深的“钱氏烙印”。 1985年,我在一篇稚嫩的文章中这样介绍我的阅读教学:“每学一篇新课文,首先不是由我交待学习重点,而是让学生就课文提问,越多越好。如学《故乡》一课时,全班学生就课文共提了82个问题,有的涉及思想内容,有的涉及写作手法,有的只是涉及对某一字、词、句或标点用法的理解。学生一旦提问,就已经处在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了。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提问、钻研、讨论、争鸣、释疑等,无不体现了口语训练、思维训练与阅读训练的和谐统一。”这做法,不就有着鲜明的钱梦龙的“范儿”吗?
他具有真正知识分子的广博胸襟
直到2003年的11月我才第一次见到钱老师。那好像是一次什么会议,出于对心中圣人的崇拜,我和钱老师只是礼节性地简单寒暄了几句。次年的5月初,我和钱老师再次相逢于浙江永嘉,这次我有幸在宾馆房间里与钱老师有了时间不算太长却还算比较深入的交谈。
但我们基本上没有谈语文教学,我也尽量回避这个话题,因为我实在感到,就语文教学而言,我根本就不能够和钱老师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我和钱老师交谈的话题,更多的是社会,是时政,是国内形势,是国际风云……从钱老师的谈吐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具有真正知识分子的广博胸襟,拥有一颗心忧天下的赤子之心。他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同时也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气质。他谈到了他的右派生涯,谈到了1957年后一连串的政治挫折。我感慨道:“如果没有这二十多年的蹉跎岁月,您将为中国语文教育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他却淡然一笑地说,恰恰是生命旅途中的这些挫折,才使他变得稍稍成熟了一些。在他心目中,个人的命运比起民族国家的命运永远是第二位的。钱老师豁达、宽厚、虚怀若谷,谈及这么多年来围绕他学术观点的一些争论,他仍然是淡淡一笑。我们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的改革,并共同期待着百年多难的祖国早日迎来“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繁荣”的一天。
“我和镇西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
那以后,我们通过电子信件保持着联系与交流,互通一些共同关心的信息。我常常从钱老师给我的一些信息中感受到了窗外的世界,也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走向和人类进步的潮流。钱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和镇西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和钱老师的友谊与一般朋友间的交情相比,更多了一份心灵上的共鸣吧。
真正和钱老师面对面集中聊语文教学,是2010年3月我请钱老师来我校讲学期间。那天,我请钱老师在成都郊外的洛带古镇老茶馆里品茗,话题散漫,随兴所至。钱老师说他很喜欢成都的“慢生活”,然后解释说,所谓“慢生活”的“慢”,不只是速度的快慢,而是一种悠闲的心态,从容的气度。
话题“漫”到了语文教育。钱老师谈到他以“三主”为特征的“语文导读法”的由来。他说,这可不是短时间纯理论的演绎推导,而是自己几十年课堂耕耘、“田野研究”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晶。我突然想到钱老师所欣赏的“慢生活”。这不也是一种“慢”吗?几十年的实践、思考、提炼,最后形成的成果,不过就是十多个字:“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比起现在某些专家动辄就“第一个提出了”什么什么,“国内率先”什么什么,“填补了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什么什么……钱老师“三主”的诞生,实在是太慢了。
“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钱老师成长与成名的过程也很“慢”。现在有些渴望成长的青年老师总是期待着别人来“培养”自己,所谓“培养”就是“搭建平台”呀,“提供机会”呀,等等。我总是告诉他们:“没有谁能够培养你,能够培养你的只有你自己!”说这话的时候,我总是给他们讲钱梦龙老师的经历。在我看来,钱老师几十年从一个青年人成长为杰出教师,堪称励志典范。
初中毕业,却做了高中教师,最后竟然成为语文教育的大师。这是谁培养的?当然是钱老师自己。钱老师曾经给我谈他小学初中是如何留了四次级的,谈他为什么没有读高中,谈他如何初登教坛便崭露头角,谈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仅仅因为给学校教务主任提了点意见便被打成“右派”的经过,谈他在逆境中是如何坚守内心的理想和信念……他1979年“复出”时,已经48岁了!黄金年华交给了动荡不安的岁月。然而,他执教的一堂公开课《愚公移山》却反响强烈,引起轰动。钱老师因此破茧而出——第二年年初,他便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而当时他的“右派问题”还没有被“改正”。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二十多年炼成特级教师,是够“慢”的。但了解钱老师经历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命运对他理所当然的回报。他被打成“右派”后,经历了三年劳动改造,后来以“摘帽右派”的戴罪之身恢复教职。那个年代,“摘帽右派”也是“右派”,政治上受歧视,业务上被冷落,想发展难上加难,更别说靠别人来“培养”自己了!但钱老师自己培养自己。他后来说:“无论我坠落到怎样的谷底,我都没有放弃,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只要容许我走上讲台,我仍然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我的教学理念。因此,一旦机遇来敲门,我就能紧紧抓住。如果我在屡遭挫折以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从此一蹶不振,放弃我所有的教育追求,那么即使给我一百次教《愚公移山》的机会,我也不可能破茧而出。”
永远不放弃追求,“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逆境中的钱老师做到了。这是他自己培养自己的第一要诀。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纵有千般艰难,能难过钱老师当年的灭顶之灾吗?
“尽管学历不高,却一直以‘读书人’自许”
钱老师自己培养自己的第二个“秘密武器”,是不停地阅读。钱老师只有初中文凭,但他的学问显然远远不止初中水平。他曾经说:“我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小学毕业前就爱读各种课外书,进入中学后更是手不离书,所以尽管学历不高,却一直以‘读书人’自许。” 他从小学六年级起就爱读课外书,最初是爱看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和“聊斋”“儒林”等,读得爱不释手。进入中学后,他成了当时学校里唯一有较多个人藏书的初中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间,仅《红楼梦》就至少看了三遍。到初二时,少年钱梦龙已把《唐诗三百首》差不多全背了出来,连《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长诗,都能一背到底。后来他又由读唐诗扩展到读《古文观止》,再由读古代诗文扩展到读当代作品,比如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他几乎买齐了鲁迅所有的杂文集、小说集的单行本。现在,有多少中学教师能够有这样的阅读面?厚积薄发,这大概就是钱梦龙仅凭初中毕业的“资历”居然敢于走上高中讲台的一点“底气”吧,也是他被“冷藏”多年后执教《愚公移山》一鸣惊人的真正原因,他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泰斗自然实至名归。
所以,我常常对年轻老师说:“只要你肚子里真正有学问,你怎么上课都叫素质教育!因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的教育!”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钱梦龙老师。
他让语文教学回到了朴素的起点
钱老师曾经对我说:“刚当老师时,我想得很简单,就是我怎么学语文的,我就怎么教语文。我从未接受过师范教育,完全不知教学法为何物,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根本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终于从自己学习国文的切身经历中得到了启迪:我在学生时代不是国文学得很好吗?我靠的是什么?自学。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够鼓励学生像我当年自学国文一样自学语文,学生不也就能学好语文了吗?”钱老师最初教语文时,首先想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自己怎样读,就怎样教学生读。比如,自己爱朗读,就教朗读;自己爱边读边勾画圈点,就教学生也边读边勾画圈点;自己读书时好思考、好提问,就教学生在阅读时也思考并提问;自己爱舞文弄墨,就教学生课外练笔……这就样,钱老师一开始的语文教学法就与众不同,而这“与众不同”并非他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他让语文教学回到了朴素的起点。就这么简单,真的就这么简单!
钱梦龙教育思想的魅力,其实就是常识的魅力
我年轻时曾追逐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法,但后来渐渐无所适从。是读钱老师的文章,让我追问自己两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我给学生训练了这么多的方法,当年我是不是这样学语文的?”“学生做的那些古怪的考试题,我是不是都会做?”而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然后我又问自己:当年我自己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无非就是多读多写,哪有那么多的“方法”“技巧”?对比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我又不禁思索:学生应该读什么?(仅仅是课文吗?)学生应该怎样读?(非要用所谓“关键词”“关键句”把文章切割得支离破碎吗?)学生应该写什么?(仅仅是教师命题吗?)阅读量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教材篇目吗?)写作量又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课堂作文吗?)学生该怎样读?(是不是非要“受教育”不可?)学生又该怎样写?(是不是非要写“托物咏志”或“借景抒情”的杨朔式散文不可?)……养成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习惯,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
最后,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出两点:阅读,就是让思想自由自在地飞翔;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我就根据这两点实施语文教学,于是我的课便被人称作“教学创新”,是“素质教育”!
三十多年来,钱梦龙老师以其教育思想和操作模式影响了中国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界。但细细想来,他的“三主”也好,“导读”也罢,那么通俗,那么质朴,寥寥数语,却博大精深,可谓“大道至简”。钱老师说:“有朋友认为我有‘前瞻性’,其实我只有‘后瞻性’,因为我的这些教学理念完全是从自己少年时代的自学历程中悟出的。”是的,钱梦龙教育思想的魅力,其实就是常识的魅力。钱梦龙老师所拥有的推动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力量,其实就是常识的力量。
“你的评价可谓‘深得我心’”
现在,钱老师依然坚守着常识,并不断说着常识。面对当今语文教育某些违背常识的观点与做法,年逾八旬的他旗帜鲜明地再次发声。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钱老师细数常识,直言不讳——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之“魂”!
我想,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凡是与语文无关的素养就不应该进入“语文素养”的范畴,比如思想品德修养、爱国主义等。
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语文训练过程。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赖以进行的“基本形态”,有了这个“基本形态”,语文教学才有血有肉,才会有生命活力;如果语文课抽掉了训练,那么语文教学除了剩下一个“空壳”,还能有些什么呢?
接受美学也并不认为读者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地阐释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哈姆雷特的结果,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张三李四或王五赵六,可惜我们在强调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时,往往忽略了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这种剑走偏锋的所谓“多元解读”对阅读教学的损害,其实不亚于“标准答案”。
“教学文本解读”就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解读文本。它区别于“社会解读”与“文学解读”的主要之点在于解读的内容与难度受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它是一种“目中有人”的解读。比如鲁迅的《故乡》,是初中教材,解读时就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教材里有《少年闰土》,是《故乡》的节选,解读的内容与难度就应该与初中有所区别。因此,教学解读是一种“不自由”的解读,既要正确地阐释文本,又要受制于教学对象,不像社会上一般读者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也不像文学解读那样必须刻意求深求新。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提法,叫“深度解读”,本意是不错的。解读文本当然不能仅仅触及皮毛,流于肤浅;但所谓“深度”,却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模糊概念。怎样解读才算达到了“深度”,并无标准,于是教学中出现了刻意求深、为深而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些“新生代”名师的教学中尤为多见——他们从文本中往往“深挖”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思想,自炫深刻,也确实能博得一些年轻同行的喝彩。这些貌似深刻的解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看教学对象,为求深而求深,语不惊人死不休,目的不在于踏踏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而在于展示教师个人的才华、素养;这种解读,除了让学生和听课者自惭浅薄、对执教者五体投地、高山仰止而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其实,在这样的阅读课上,不仅工具性失落了,就是人文性也被架空或扭曲了。
……
读着钱老师这些绝非无的放矢的犀利语言,我再次感到,钱老师的确谈不上有多么“深刻”,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三十多年来一直有着鲜活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实这不过是常识的生命力!
我写到这里,便通过微信把我对钱梦龙老师的这个评价告诉了他,他马上回复我说:“重视常识,回归常识,这正是我在语文教学上一贯的追求,因为我觉得朴素的常识有时候比精致的理论更接近真理。你的评价可谓‘深得我心’!”
钱老师有一种迷人的学者风度。这风度绝不是外在的包装,而是他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精神芬芳。
仅仅把钱梦龙老师理解为教育家,是远远不够的
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但我还不得不谈谈我对钱老师人格的感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究“道德文章”合二为一,所谓“知行合一”。而现在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却“道德”是“道德”,“文章”是“文章”,知行分离。但在钱梦龙老师身上,我看到一种知行合一的古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思想,已经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是“那一代”共同的风范。和我接触过的于漪老师、陈钟梁老师、洪镇涛老师、欧阳代娜老师等前辈一样,钱梦龙老师具有很高的人格修养,而这种修养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和他一起聊天,你会感到面对的不是一位大师级的语文教育家,而是一位可敬的长者、可亲的朋友。我这人直率,说话好激动,每次我说话的时候,钱老师总是静静地倾听着,不时理解地点点头,那一刻,我真是感到了什么是长者风度。有一个细节可能钱老师都忘记了,但让我很感动:那年我应邀去钱老师学校讲课,他每次陪我吃饭时,总要对服务员说:“请上一碟辣椒酱,我的这位朋友来自四川。”
我越来越感到,仅仅把钱梦龙老师理解为教育家,是远远不够的。
钱老师首先是一个有良知、有骨气、心灵年轻、视野开阔、志向高远、精神自由的现代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一位可以给人以心灵安全感的朋友,甚至是一位乐意让朋友们“肆无忌惮”和自己开玩笑的铁哥们儿!
钱老师内心深处坚守着自由和民主的理念,但在他那里,“自由”和“民主”不是写在纸上的时髦口号或挂在嘴边对别人“启蒙”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灵诉求,一种人生态度,其核心是对“人”的尊重。
钱老师有一种迷人的学者风度。这风度绝不是外在的包装,而是他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精神芬芳。但愿这种气质,这种风度,这种芬芳,不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唱。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