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016-02-16宋东伟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钱梦龙主导理解

宋东伟

摘 要 钱梦龙的“主体—主导”说自从提出便受到广泛的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其合理性,更有其理论依据。但是,现在中学语文却对“主体—主导”说没有正确的理解,因此,造成了很多语文教学误区。本文试分析误区的表现,对师生关系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盲目跟风等;因此,依据对“主体—主导”的理论和实践提出走出误区的建议。

【关键词】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理解;运用

钱梦龙作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八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主”教育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教育思想在提出之后,马上引起了语文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大震动,并以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的讨论。其中师生关系说肯定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新时期语文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目前中学教师却对“主体—主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造成了很多语文教学误区,所以,如何走出“以学生为主体”影响下的教学误区,则是关键的问题。

1 “主体—主导”说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1.1 “主体—主导”的主要内容

1.1.1 以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的教育思考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它给我们教育者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并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那么什么是“主体”呢?主体从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上讲,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实践者、认识者或实践—认识活动的行动者本身,它是作为认识—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而存在的。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指明方向与引导的作用。

1.1.2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当然不是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钱梦龙认为教师的作用可以用导来说明,导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教师对于课堂的引导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从教学过程来看,相对比学生而言,教师当然处于主动的地位。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什么内容,这些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的。但导并不是主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往的教师占据所有话语权、“填鸭式”、“满堂灌”有根本的区别。钱梦龙自己给老师打了一个比喻,教师好比是“导游”、“导演”。显然,主角当然是演员,欣赏风景的当然是游客,这个作用老师替代不了。但是学生毕竟是经验有限,能力、认知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遇到困难的学生以援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快的摆脱老师,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1.2 “三主”的理论依据

一些教育方法和理论似乎只有被其他的理论证明,才能说明其正确性。“三主”的提出之际,钱梦龙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给予支持。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方面的理论似乎也与“三主”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想通。

1.2.1 教学认识论的角度

教学认识论就是研究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规律的科学体系,“教学认识论是引导人们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教学的基本思想原则,主要探索有关认识教学与研究教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学生自己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由无知、熟悉、掌握、提升的过程,学生自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教学的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前人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保存下来的。所以,这就造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困难性。老师就必须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开启学生的学习思维机制,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升能力,获得发展。这便是教师主导的意义所在了。

1.2.2 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他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外在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获取的知识既包括自己的学习部分又包括教师的传授讲解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课堂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不仅是师生关系论,而且在训练说,桑代克的教育理论也可以佐证钱梦龙的“三主”教育思想。桑代克曾提出三条学习律。其中包括准备律,就是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老师布置预习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认识能力。这和钱梦龙的“以学生为主体”是想通的。其次是练习律,桑代克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练习,同时给予学生积极地反馈。练习成为教和学的归宿,不然所学到的知识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很快就会忘记。

1.2.3 接受美学的角度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们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焦点,并对接受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接受美学进入中学,表现为注重读者也就是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学生自己的感悟,不再是老师把先验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强调读者和作品、作家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体验,多角度、立体的、多层次的。这和钱梦龙的尊重学生的看法,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提升有些许想通之处。

2 对“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1 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刻内涵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言的,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和老师包办一切,完全忽视学生作用的做法。而有的老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竟然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必须深刻把握“导”的作用,到达“以导促学”,同时以学生的学习实际指“导”。因此,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发挥“导”的作用呢?

2.2 了解学情是“导”的起点

从学生的长期发展角度看,中学生处在飞速的成长和过程中,在这个时期他们会获得大量知识,眼界也会更加开阔。心理和生理也都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走向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并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从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来看:学生、课程、老师。我们的教师要意识到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我们把教师自己设想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教师主观想达到的教学课堂称之为“预设性课堂。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如果学生积极参与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些列在教师预想之外的问题。我们把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有了新的思想、问题、发现、收获的课堂叫做“生成性课堂”。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又必须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师不能已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己任,而是要以学生掌握、提升了多少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2.3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人的情感有意识地向某件事物的投射。我们要吸引学生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课前安排一次精彩的导入,提前吸引学生的注意;授课时尽量运用简洁、优美、迷人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抑扬顿挫中体会不同文章的不同情感和美感;经常变换课堂教学的方式,保持课堂常新,给学生以新鲜感;改变学生语文课可上可不上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每节课都感到有所收获,使“让学生有所‘得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基础”。

唤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能增强也能所见的内在能量。普通人,尤其是中学生或者儿童,他们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万事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和原因,而当他们在得到结果后又会反过来促使其寻找更深层次的答案,我们称之为“认知内驱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语文课的开始,我们先抛给学生一个和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当他们不能解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语文课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考,在当学生听完课后,他们会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当问题被解决后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这样良性循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地提高。比如钱梦龙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时候,他是首先抛给学生“作者是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剥削者?”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完全被点燃了,结果是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最终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返朴归真,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盲目追风,滥用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在语文课上“热热闹闹”、毫无收获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语文作为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表现在语文教学的训练上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四个方面即使语文课训练的内容,又是训练的最主要的形式。而其中,“读”和“写”又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所以,教师要按照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时时刻刻以提高学生的“读”和“写”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的。而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彰显“以学生为主体”恰恰就忽视和违背了语文的这一性质。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特点。语言作为一门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表达的符号工具;另一方面语言所传递的言语带有人们的情感,“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深远的文化含义,“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统一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我们要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人文性”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既可以完成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只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亲身认真体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变迁,感悟文章作者的爱憎,才能慢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

走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误区,需要奋斗在教育一线所有教师共同的努力。这就首先需要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设置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教书育人”。只有对于所执教的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教学的终极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使教师无论经历什么教学方法及理论的变迁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语文教育的航道上永不迷路。正确认识与理解钱梦龙的教育思想,明确“主体—主导”说的深刻内涵,发挥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走出目前语文的教学误区,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张中原,徐林祥.语文与课程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守恒.教育学新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卢军.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J].教师之友,2004(01).

[6]杨兴刚.论对钱梦龙导读教育思想的争鸣[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一中学 河北省沧州市 061600

猜你喜欢

钱梦龙主导理解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