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分析

2016-04-06别克波拉提巴哈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敏捷性问题情境设置

别克波拉提?巴哈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91-02

1.从学科特点和思维范式设置问题

1.1 从思维的敏捷性出发,设置识别型、判断型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是时代对人类的要求。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关键是迅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史料或有关教材设置识别型、判断型的问题。如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时间、地域、条件等方面设置判断型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又可选用有关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的有关史料,设置材料题,让学生从中提取民族工业艰苦创业的有关信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2 从思维的深刻性出发,设置述理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维的深刻性即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会碰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的材料。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另一方面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述理型问题的设置常常和叙述型问题结合在一起。

1.3 从思维的批判性出发,设置发难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强调"知其所以然"。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的认识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人们对于客观外在的认识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甚至是谬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历来都是被肯定的,但商鞅的"禁止弃农经商"即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反对经商,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好像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就是杨贵妃,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2.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方式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普遍应用问答型,所以,本文对这种简述此教学方式,包括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问方式、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的探讨,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简述如下。

2.1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相似性和异同点,产生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学习抗日战争结束阶段日本投降的事件中,便可适时的提问"假如没有美国投发两颗原子弹,日本能否投降,抗战能否顺利结束;假如没有这两颗原子弹,抗战由要持续多久呢?"这一提问将会引起学生的争议,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教师可以给学生用解释的历史现象或实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对所面临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的疑问提出为什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还可采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展示的手段,比如在讲到埃及金字塔时,可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建造插图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发现问题。

2.2 设置问题的方式。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置,唯有有效的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才能取得问题教学所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提出问题,且保证问题恰当。一般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有梯度式的逐步加强难度,使学生全面把握历史问题。问题水平太低,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就差了,同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相反,太高问题水平,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再者,教师要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提出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够实现重要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即那些能够抓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关键点。

此外,教师要提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过程才可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 应该尽量避免"鸦片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不具启发性,只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心理。

2.3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不仅是科学性的问题,又是艺术性的问题。从科学性角度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充分肯定,且采纳学生的回答,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同样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就要加以指正,以期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谨慎思考,认真总结问题。

再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回答的异同之处,不能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 有些教师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有时会讽刺学生的回答,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也就不同。

此外,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然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很可能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才可得出正确的回答。尽量给予学生回答的空间和自由,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的思维方向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的耐心就极为重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敏捷性问题情境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C2系统的敏捷性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提升路径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