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6-04-06彭丽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新课程小学语文

彭丽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00-01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是尤其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一是朗读时"多字、漏字";二是朗读时"唱读";三是"一字一顿",速度过慢;四是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1.朗读时“多字、漏字”

1.1 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1.2 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2.朗读时“唱读”

2.1 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2 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3.1 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3.2 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4.1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4.2 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新课程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5.朗读有助于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6.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带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7.培养“认真读、多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给予鼓励,直到读正确为止。这样使学生打消了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其次,在班级实行品评读书的方式。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8.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朗读作为口语艺术,技巧性很强。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指导学生把一篇一篇的课文朗读好,而要就如何能朗读好给学生一些指导。不少学生一拿到课文就急急忙忙地开始读,磕磕绊绊,读几遍还在同样的地方出错而改不过来。教师可以就一些具体的阅读技巧做一些提示。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挨着看过来;转行或翻页处要注意提前准备;朗读之前小声地读一读,把生字词找出来,解决了读音和词义后再连着读;长句子注意词语间的停顿,重复读几遍以达到流利;对特别拗口的地方多练几遍;边读边记忆等等。同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声音表情方式和方法也要进行一些指导。

9.朗读训练的方法指导

9.1 尝试朗读,理解课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9.2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9.3 咀嚼课文,细品佳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

9.4 反复朗读,激情增趣。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9.5 示范朗读,注重语感。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

总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应抓住文章的特性,找准文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从而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最终目的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新课程小学语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重视高中语文中的读与情感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