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联系
2016-04-06潘丽琴
潘丽琴
摘要: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将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的根植,才能够使其枝繁叶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对大语文环境加以营造,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不断促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98-01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俗话说:生活是树,健康是根。在这里,语文是树,生活是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语文才会焕发生机!语文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新课程改革才会开出更加灿烂美丽的花朵。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感觉到: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如何使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比如,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教材与学校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会发生很多很多有趣的、伤心的、难忘的事,而这些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在学校看到或遇到的事情,想到的事情,捡到东西怎么做,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碰见误会怎么解决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写。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分钟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等。这样,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象,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1 描绘生活。语文既是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很多语言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难以感受,教师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极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让学生间接感受周围的客观环境。
3.2 模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演一演文中的人物,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3 联系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阳光。
4.开展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过年时,大家都爱在门的两旁贴上春联,有些对联寓意丰富,在此,可利用这一习俗,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对联到学校中来展出。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神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又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XX啤酒,步步领鲜"、"使用XX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教师悉心的安排有利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嫦娥奔月》后,可让学生课后去老人家那里搜集一些老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口头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学了《圆明园》后,可让学生去了解古老建筑,在此,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且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学了《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问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俗话说:生活是树,健康是根。在这里我认为,语文是树,生活是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语文才会焕发生机!语文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新课程改革才会开出更加灿烂美丽的花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将获得人生体验,品味别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