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2016-04-06刘秀英
刘秀英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即数学技能、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课程因素、数学情境。
关键词:专业素养;缺失;提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51-01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即数学技能、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课程因素、数学情境。一位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严重影响他全部能力的发挥。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从教学第一线的几个案例来说明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案例一:为什么除数不能为0?
这个案例来源于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听课,在教学完除法的意义时,教师反复强调:除数不能为0。然后有一个学生问这位老师,为什么除数不能为0?教师回答,这是数学家们反复论证得出的一个结论,数学上类似这样的结论很多,你只要记住就行了。下课后,我和这位教师谈到“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时,该教师说:“这只是一个结论”,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可不可以有其他的说法呢?比如,任何数除以0都得0,可不可以呢?”教师说:“那我不清楚,这只是数学家得出的结论而已,就比如原来说0不是自然数,现在又说0是自然数”
数学上的确有很多这样的结论,但这些结论往往都不是任意的。而0不能作除数则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一个情境 :
6÷3=2,则6=2×3;a÷0=b,则a=b×0。
由于b×0=0,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a不一定存在,存在也是只能为0。
诊断: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对概念的认识不足,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能利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主动感悟理解“除数不能为0”的道理。
案例二: 平均数和平均分
这个案例来源于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平均数”后,为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以下是学生的说法:
生1:妈妈买了6个梨,分给爸爸、妈妈和我,每人得2个。这个2就是平均数。
生2:开学了,爸爸给我和哥哥100元钱买文具,我们平均每人得50元。50就是平均数。
生3:张老师将20粒糖分给20个同学,每人1粒。1就是平均数。
对于这些回答,教师均给予了肯定。
在这里,学生将平均分看成了平均数,犯了概念性错误。实际上,平均数和平均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数是先有各部分的数量,然后将各部分数量加起来求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份数。平均分是先有总数,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分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是除法的意义。因此,平均数和平均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同之处都是用总数除以份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和教师都混淆了。
诊断:通过这个案例反映出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对概念的理解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的掌握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发现,并失去了一次利用错误资源深化概念理解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案例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这个案例来源于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活动,然后自己总结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汇报如下: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2+宽×2= (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接着教师就开始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哪个方法更简便?
诊断:教师的高度仅仅是为了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和提炼,而这一点也正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和灵魂。我们期望的高度是通过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利用图形的特殊性来灵活地进行周长计算。渗透转化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思想。并期望奠定思想认识上的基础:“可以结合图形或几何体的特殊性,可以进行推理性的计算测量,基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这个目标远比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掌握和应用的意义和价值将更为高远!也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
由于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教学理念和教学事实的相脱节,很多课堂都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教师要认识到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经常反思与总结。这样,我们才能用源源不断的新鲜水源来浇灌孩子!
参考文献:
[1]徐凤.浅谈小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高[J].小学青年教师,2005,(4).
[2]李小霞.从数学课堂看教师专业素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