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身教的重要意义
2016-04-06张戈
张戈
内容摘要:言传身教是被广泛使用的教育手段,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言传”,忽视了身教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案例的剖析,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的重要意义: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身教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教 言传 职业教育
2013年,两则校园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一是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提醒学生节约粮食”的新闻报道。(2013年11月19日人民网)第二则是21日在人民网上出现了一则“湖南5名学生被老师罚吃垃圾,因未及时清理卫生”的报道。(2013年11月21日人民网)“吃剩饭”本不是什么稀奇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反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地点特殊。这事发生在大学食堂,发生在公共空间里,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其二,身份特殊。保洁员是学校食堂雇员,与学生没有私人关系(在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恐怕都吃过自己子女的剩饭。)。保洁是其本职工作,“吃剩饭”属分外行为。其三,时间特殊。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节约,推行“光盘行动”,但奢靡浪费现象仍屡禁不止。其四,效果明显。在新闻媒体的后续报道中也提到广大同学都深受感动,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光盘行动”中去。烟台其它高校餐厅、单位食堂、酒店等也纷纷响应,全市餐饮行业都掀起了节俭之风。第二件事则因老师的行为与其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人震惊!
第一件事无疑是在传递正能量,对扭转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第二件事当然是负面典型,据说当事老师极其后悔,表示要“深刻反省”。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却都让人揪心,发人深思。“保洁员坚无声的行动和个别老师“残暴”的行为及其教育效果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他们用最朴实、最直白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并重新认识言传与身教的关系:知易行难,要言传,更需要身教,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身教的重要意义。
第一,身教是言传的来源和基础。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身教概括了古今中外教育的两个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言传,是指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就是用行动来示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的说来,就是强调教育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教育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别人,感染别人,启发别人。当然,言传身教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育学生,同时还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父母教育子女,长辈教导晚辈,上级训诫下属等等。
言传的道理来自我们前辈的生活实践,来自于他们一次次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这些经验教训往往具有真理性,例如游牧部落代代相传的狩猎本领,农业社会的耕作技巧等等。一般说来,言传的内容包括思想、知识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都是在对前人行为不断的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逐渐成为行为规范和法则,“言传”给后人。由此不难看出,“言传”是来源于“身教”的,是“身教”经验的的升华和概括。
我们说言传来源于身教还有另一层意思,也就是经过亲身经历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言传中才能更鲜活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言传的教育效果才会更明显、更强烈。古语所说“名师出高徒”便是极好的例子。
第二,言传接受身教的检验。
言传与身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际上,言传和身教是有区别的,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言教与身教是对立的。首先,它们各自的涵义不同。言传主要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对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而身教更侧重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模范行为给受教育者做出表率,根据教育内容身体力行,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化受教育者,从而引导他们按照教育者的要求进行实践;再者,二者的教育方式不同。言传主要依靠的是真理的力量,更多的是侧重于摆事实、讲道理,大多是理论性方向性的东西。身教则需要人格的魅力,所谓人格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必须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践行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别人。
另一方面,言传与身教又是统一的。首先,身教离不开言传。言传为身教指引方向,是身教的内涵、纲领和路标。没有言教这一旗帜的引导,身教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其次,言传也离不开身教,身教是言传在实际中的运用、是言传的最终目的。身教比言教来得具体、生动、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最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方式。古人所倡导的的言传与身教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是知与行的统一,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就是在无数先贤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强盛起来,创造了如今繁荣昌盛的大好盛世。
第三,身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传。传统启蒙教育书籍《三字经》在开篇里便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便是在说,人在婴幼儿时期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太大的差别,正是后天的教育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古人在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榜样的力量,意识到知与行必须统一起来,身教在很多时候往往更重于言传。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教导者只要能以身作则,即使不说,人们也会向他学习;反之,教导着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即使说了,也不会有人听从。相对于说教,人们往往更看重你是怎么做的,你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对说教内容的接受程度,更多取决于施教者自身对说教内容的执行程度。如果施教者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别人做到呢?
第四,身教与言传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也有所差异,身教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作用,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
言传往往是施教者有意识的对受众的传导,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施教者往往会事先有所准备,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会因时间地点受众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就同一主题对普通社会大众的演说与对高校大学生的演说肯定就有所不同,施教者必然会因受众与场合等的差异而有所调整,所讲授的内容也一定是经过筛选,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身教与此恰好相反,施教者往往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他们未必意识到了自己施教者的身份,展现出来的是更真实更直观的行为习惯模式,当这些行为被潜在的受教者注意到,并加以模仿,就会形成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这时施教者是无意识的,而受教者是在有意识的有所选择的学习与借鉴。这种状态下受教者处于主动地位,自主选择所接收的信息,施教者不能主动控制施教内容,而且身教在理论上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因而,相对于言传,身教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也更持久。我国近代著名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们都意识到身教的力量,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施教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表率,去感召别人,让人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
第五,身教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思路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的特征。其核心就是要把能力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把技术传授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和顶岗实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要教会学生某项技能,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这种技能。职业技能的实践性很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不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滚瓜烂熟的理论知识未必代表高超的实际技能。另一方面,很多微妙的职业技能技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需要施教者亲自做示范加以演示。人们通过观摩运动健将的动作、音乐大师的演奏、书画名家等行业高手的示范,往往能领悟到很多理论知识无法传递的信息。当下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划将全国半数高校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就要解决教师的身教问题,只有施教者自身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身教示范。否则,职业教育仍旧会是新瓶装旧酒,与教改初衷相悖,与社会需求相左。
总之,我们强调身教的重要性并不是在否定言传的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身教的内涵需要言传加以引导和深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言传的内容需要身教的积累与检验,言传在身教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彰显鲜活的生命力!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便捷,教师和领导者作为真理化身、权威符号的资本和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不但在“听其言”,更在“观其行”,苍白空洞的说教甚至表里不一的“表演”只会让受教者口服心不服,让人不再相信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使“假、恶、丑”盛行,败坏社会风气!坚持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坚持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就必须具有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破除特权思想,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坚持身教重于言传,施教者就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在社会生活中充当施教者角色的人都要深刻认识到身教的重要性,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