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疯癫现象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2016-04-06赵洁李宗菊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赵洁 李宗菊

内容摘要:疯癫现象经常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多年来,哈姆雷特的疯癫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构成,三者互相影响,如果失去平衡,人格就会产生异常。奥菲利娅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她的疯癫。

关键词:疯癫 奥菲利娅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疯癫现象在这部戏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为了试探叔叔是否是杀父凶手而装疯,而奥菲利娅在失去父亲、恋人被流放等一系列打击后,人格出现异常,最终走向疯癫。本文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奥菲利娅的三重心理人格进行探究。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神经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梦的理论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长期冲突,个体会产生病态心理,导致人格异常。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人格发展阶段的最低一级,代表了人本能冲动的力量。本我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遵循唯乐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文明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于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自我源自本我,它接受超我的刺激,也感受本我的兴奋。自我虽遵循唯实原则,却是这三者中最软弱的。

二、奥菲利娅和她的三重人格结构

莎士比亚生活在男性权利至高无上的父权社会,女性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因而他创作出来的女性人物也不可避免得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被要求保持沉默和顺从,试图表达自己意见的行为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从奥菲利娅第一次在剧中出现,就一直被男性角色包围。她无法摆脱他们的操纵和控制,不能自由地表达感情、选择爱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保持沉默。最后,当她的父亲被爱人哈姆雷特杀死,她生活中的两个中心完全崩塌了,因此她走向了疯狂。

1.奥菲利娅的本我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与唯乐原则有密切关系,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这是非理性的冲动,不受任何理由和道德约束。

奥菲利娅的生活完全由父亲和兄长控制,她在剧中一出场就受到父亲和哥哥的叮嘱。她的哥哥认为哈姆雷特只是玩弄她,“对于哈姆莱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她反问“不过如此吗?”这表明,奥菲利娅真心爱慕哈姆雷特,她希望哈姆雷特对她的爱情不是暂时的感情冲动。

后来,她的父亲也就同样的问题叮嘱她,要求她不再继续和哈姆雷特来往。当她的父亲说, “好,让我来教你;你应该这样想,你是一个毛孩子,竟然把这些假意的表示当作了真心的奉献。你应该‘表示出一番更大的架子,要不然——就此打住吧,这个可怜的字眼被我使唤得都快要断气了——你就‘表示你是个十足的傻瓜。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大的。”她回答说,哈姆雷特“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

从奥菲利娅回答哥哥和父亲言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真心爱慕哈姆雷特,希望能与哈姆雷特相爱。她答应父兄的要求只是因为父权制度下男权至上的传统。

奥菲利娅,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名门淑女却胆敢反驳父兄,这表明奥菲利娅认为哈姆雷特拥有高贵的性格,她尊重他并且爱他。奥菲利娅人格的本我希望她可以摆脱父亲和哥哥的所有束缚,可以自由地爱哈姆雷特,并且能自由地享受哈姆雷特的爱情。

2.奥菲利娅的超我

“超我是自我理想的代表,自我用它来衡量自己,努力实现它,而力图满足理想的日益完善的严格要求。”超我是一种理想和道德自我实现,它是获得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内化的,包括良知。超我的功能是监视和控制本我非理性的冲动。

奥菲利娅是一个顺从的女孩,她必须为她的父亲和哥哥的利益考虑、为家庭的利益考虑,因此她不得不遵从父亲的安排。

在波洛涅斯的眼中,奥菲利娅只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女孩,而他,作为一个奸诈的权臣,本想让他的女儿嫁给哈姆雷特王子。当老国王哈姆雷特死后,哈姆雷特王子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所以波洛涅斯不希望他的女儿与哈姆雷特继续恋爱,他明确要求女儿不要再和哈姆雷特来往。但是当他听说新国王将会把哈姆雷特当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波洛涅斯又赶忙告诉新国王哈姆雷特发疯都是因为他的女儿。他把自己的女儿当做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筹码。善良、孝顺的奥菲利娅接受她父亲所有的要求:先是遵从父命拒绝见哈姆雷特,后来又帮助她的父亲和新国王作为帮手试探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的疯了。深爱着哈姆雷特的奥菲利娅本意肯定是不愿意做这些事情的,是当时的社会传统迫使她接受了父亲的安排,这正是超我的作用,而这也给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3.奥菲利娅的自我

自我的功能是满足本我的冲动,同时遵守超我的规范,它遵循唯实原则。自我“因和外界接近而受其影响,又可为感受刺激的目的服务而使机体不受损害。自我以外界的消息供给本我,从而挽救了它,不然倘若本我力求满足本能而完全不顾强大的外力,便难免于灭亡了” 本我和超我常常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的精神,自我可以采取保护性措施,调节两者之间的矛盾,使这三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保证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三重人格如果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将导致人类精神的障碍。奥菲利娅的悲剧正是因为她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自我借用压抑和抵抗,与本我的一部分脱离关系。我们有一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两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景更苦;它须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些要求常相互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无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此三个暴君为谁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本我。它感到三面被围,复受三种危险的威胁,抵不住压迫了,因而产生了焦虑。”

奥菲利娅焦虑的原因正来源于此,她被迫保持沉默,她感到压抑,但又不能明确地表达她的真实感情。父亲死后,她的哥哥身在法国,爱人哈姆雷特被放逐到英国。一时间,奥菲利娅身边所有重要的男性角色全部缺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瞬间崩溃、焦虑无比,再也无法沉默,所有压抑的情感必须找到出口发泄。然而,由于她是出身贵族的淑女,无法明目张胆地反抗,她只能通过疯癫来表达她内心的思想。因此,奥菲利娅的疯狂是不可避免的。

三、疯癫掩盖下的反抗

在男权社会,男性是理性的、权威的,女性如果反对权威,就会被认为是疯女人。然而,压迫总是会产生反抗。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者终将回归”。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形式的反抗方式,出身贵族的奥菲利娅只能通过疯癫的形式反抗压抑着她的社会。奥菲利娅疯了后,她的行为和语言充满了双关语和比喻,看似疯狂却富有内涵。

她质问女王:“丹麦的美丽的王后陛下在哪里呢?”在这里,“陛下”似乎是王后,但也可以指老国王哈姆雷特。这可以解释为奥菲利娅通过询问老国王哈姆雷特的下落来讽刺王后在先王死后马上再婚。

“姑娘,姑娘,他死了,

一去不复来;

头上盖着青青草,

脚下石生苔。”

在这里,奥菲利娅对她父亲不体面的葬礼表示不满。她的父亲死去了,被埋葬在一个破旧的坟墓里,再也不会回来,只剩下孤苦无依的奥菲利娅。

“情人佳节就在明天,

我要一早起身,

梳洗齐整到你窗前,

来做你的恋人。

他下了床披了衣裳,

他开开了房门;

她进去时是个女郎,

出来变成了妇人。”

上面的句子可以理解为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的指控,他们曾经相恋,并且很有可能已经私定终身,但是后来,哈姆雷特用粗鲁的话语羞辱她,并且误杀了她的父亲,使奥菲利娅无比伤心。这位忧郁的王子永远在自己的复仇计划中踌躇,从没真正考虑过奥菲利娅的感受。当他被流放英国后,他与奥菲利娅的关系也就以再也难以挽回了。

奥菲利娅疯狂的话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并且含义丰富。或许奥菲利娅并不是真的疯了,她只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家认为她疯了只是因为她不像平时的自己,她打破了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规则,表达了她的真实感情。她唱奇怪的歌谣,送花给众人,用这些行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她始终无法接受这个悲惨的命运,和残酷的社会。最终,她选择了她的结局:自杀。正是由于本我和超我的强烈冲突,自我无法调节,奥菲利娅的人格产生异常,最后走向痛苦的自我毁灭。

四、结论

奥菲利娅生活在严重的父权社会的压迫下,男性主导地位无意识地影响着她的思想。这种社会形态和父兄对她的期盼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超我,她对哈姆雷特的强烈的爱是她内心不可忽视的本我。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和矛盾之中,悲苦的命运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压抑着她,奥菲利娅最终无法承受,被迫以疯癫来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 彼得·巴里.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 杨建国译.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高觉敷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李安定. 两位悲剧女性陪衬下的残酷王子-哈姆雷特 [J]戏剧文学. 2004(9). 24-28

[4]吕莉莉.疯癫与理智之间—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疯癫形象 [D].郑州: 郑州大学,2012.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九):哈姆莱特 朱生豪译.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解林静. 我思,故我不疯--莎剧《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疯癫”的重新解读 [J].外语研究. 2006(3). 71-74.

[7]于敏. 被疯癫的奥菲利娅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9). 68-70.

[8]周慧娟.莎士比亚悲剧中疯癫现象的福柯式解读 [D].长沙: 中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