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16-04-05闭均河
闭均河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重要阶段.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1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实践之中.那么,合作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原则
1.以生为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坚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是首要原则.我们的课堂情境、问题的设计都应该以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前提,确保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数学细胞,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先学后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先讲、先教,然后学生再做作业、训练、内化知识,这样的做法高耗低效,因为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课堂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疑点在哪里.由于思维缺乏主动性,即使教师讲了一遍,但不懂的问题依然不懂,还有可能造成教师讲了自己都不会的挫败心理.怎么办?
笔者认为,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学后教.教师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或搜索资源去学习、思考,完成对问题的解释.一旦有问题生成,课堂就有学生的关注点,学习更具目的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已知△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有一点D和点E(也可以给学生以图形的形式呈现),想一想再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使△ADE与△ABC相似?
问题提出后,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该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该组的学习成果.
二、合作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既然合作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创设问题的质量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1.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问题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因为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开放度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分歧暴露出来,促进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2个问题.
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问题2:如何得到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
问题1是学生的认知基础——180°,借助问题1过渡到问题2的思考中来,显然问题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分歧,这恰是课堂的生长点.在经历了合作、讨论与交流后,学生的思维方法最终可达成一致.
2.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延展性
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各项课堂组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也不应是孤立的,必须具有延展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思维,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复习“圆心角”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感性材料,唤醒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表象.接着提出具有思考性和延展性的问题:“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角的顶点移到了圆上,还是圆心角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角?”
这个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头脑中的知识,并借助于问题载体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复习.
3.问题的设计要密切联系生活
如在教学“同心圆”的概念时,对于“同心圆”的定义,如果处理不好,学生的思维容易“打架”.教师可以从学生能够实践的实际问题出发,抛出任务型问题.
如问题:请大家试一试,看看笔尖不离开纸面如何画出一个同心圆?
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认为不可能,而且还能通过理论分析归结不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同心圆必须有一个圆心.(2)两个圆的半径不同,所以不能相交.
师点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利用圆具有的对称性,大家再试一试?
有了这一提示,学生的思维开始联系到了小学的手工课.笔者在巡视时发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纸的一角折叠,折叠后从折叠点为起始点画一个小圆,然后到终点后笔尖顺势滑到折叠的反面,再把折叠复原,继续画一个大圆.”通过该案例,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定义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是活的,思维需要发散.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