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拴全根据面部分候论治痤疮经验
2016-04-05马拴全指导
张 敏,马拴全(指导)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老中医经验
马拴全根据面部分候论治痤疮经验
张敏1,马拴全(指导)2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马拴全主任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及对中医古籍经典的研读,运用面部分候论治颜面部痤疮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理论依据
整体观。中医学是一个注重整体观的经验医学,强调人首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也是分不开的。人体外部可诊察的某些部分[1],如舌、耳、寸口、面部、足掌面等,都是人体整个生命信息的表达部位,可反映整体生命活动的情况。皮肤病虽属体表浅表部位的疾病,但如若只是一味的重视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而忽视了它的整体性,就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局限性思维中。人体外在局部的病变,如面、舌体等的异常可以影响到全身,进而出现整体功能的不适。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正如《内经》所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脏腑外候。面部为多气多血部位,因此面部也是脏腑气血之外荣。脏腑发生变化可以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脏腑的功能[2]。《温证指归·望色论》谓:“脏腑精华,皆陈于面,人能望面部之色,以知脏腑之病;而不能望脏腑之色,以决生死之机。彼洞见脏腑,一望而决生死者,大都观其外而知其内,使今之人理色脉而通神明,胸有成竹,奏效可以十全。”面部皮肤属于直观肉眼可辨别的部位,当面部气血异常时,医者可通过面部之色窥见脏腑之病。
脏腑辨证。《素问·刺热论》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就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属面部而言,左颊属肝区,右颊属肺区,额上属心区,颌下属肾区,唇周及鼻属脾胃分布区。
经络辨证。面部为经脉汇聚之处,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阴经,虽未直接循行于面部,但可通过其经别的循行与相应的阳经相合于头面。手少阴心经循咽喉,上连目系,心又主血脉,这说明心经与面部的联系非常紧密;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循面颊至耳前,在面部穴位分布最多,与面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其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等皆与面部有直接关系。基于经络的分布规律,有研究表明临证酌加引经药,能使药效直达病所[3]。
舌苔部位辨证。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2 辨证施治
肺经风热证:皮损以额面部显著。皮损多为细小红色丘疹、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兼证见伴有痒痛,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兼见口干渴、大便秘、小便黄。舌脉见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采用疏风清肺为治法。方药以枇杷清肺饮加减。
肺胃积热证:皮损以额面部(鼻翼、唇周)、胸背显著。皮损为毛囊炎性丘疹增多,基底潮红,有脓疱。兼证见多伴有口干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脉见舌红苔黄、脉弦滑。采用清热解毒,泻肺通腑为治法。方药以泻白散合清胃散加减。
脾胃湿热证:皮损多在颜面(鼻、鼻翼口周)、胸背显著。皮损为粉刺、红丘疹、结节或脓疱。兼证见面部油腻,伴口臭口苦、大便粘滞不爽、尿赤、白带多。舌脉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采用清热除湿为治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肝经郁热证:皮疹多发于鼻梁面颊及近耳部,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兼证见经前增多,兼见心烦易怒、女性患者伴有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脉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采用疏肝解郁清热为治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湿瘀滞证:皮损多位于颜面与胸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结节、囊肿,或遗留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皮疹暗红或呈皮色。兼证见伴有纳呆、便滞。舌脉见舌淡胖或紫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滑。治法以除湿化痰,化瘀散结为主。方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郁寒凝证:皮损以面、胸背部多发。暗红丘疹、结节、囊肿、少数新疹肿痛。兼证见下半身怕冷,手足不温,食后腹胀,易困倦,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干喜热饮。舌脉见舌暗紫或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治法以温阳解郁,通络解毒为主。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肝肾阴虚证:病位在颧、颊或下颏。暗红丘疹、结节、囊肿、偶发新疹肿痛明显。兼证见女性患者月经前加重,或伴月经不调、痛经、多见于中年女性,反复发作。舌脉见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以滋养肝肾,调摄冲任为主。方药选二至丸加生地黄、淫羊藿、薏苡仁、玄参、当归、丹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等。
3 典型病例
苏某,女,25岁。于2015年3月上旬就诊。主诉颜面部炎性丘疹结节3个月。专科检查见口周及下颌部位炎性丘疹,色红密集分布,部分丘疹质坚硬融合成坚实结节。自诉面部灼热感,经期皮损加重,无痛经史。舌尖偏红脉细数。诊断为粉刺(肝肾阴虚证)。治疗予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内服中药以二至丸为主方。药用女贞子9g,旱莲草9g,生薏苡仁30g,当归12g,丹参15g,金银花18g,连翘18g,白芷15g,浙贝母14g,皂角刺14g,益母草15g,白花蛇舌草15g。10剂,嘱经期停服中药。2015年3月下旬复诊,患者颜面部丘疹粉刺数量减少,色淡红,面部无灼热感。继续服用上方。1个月后复诊,大部分丘疹消退,仅有少量结节,质软,残留痘痕。隧转诊至美容科做彩光治疗3次。1个月后电话回访,颜面部无粉刺,痘痕减退。
4 小结
痤疮俗称“青春痘”,好发于青春期,多与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有关[4],但并非是痤疮的唯一患病因素,而是由内分泌、饮食、环境、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彭拥军发现12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中油性皮肤占65.08%[5]。主要因为油性皮肤患者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中过多油脂排不出去。中医认为痤疮与过食膏粱厚味及素体脾胃湿热郁蒸肌肤有关。面部乃人体五脏分布区域,额头候心,左颊候肝,右颊候肺,唇周候脾,颌下候肾。当某一部位丘疹、粉刺等皮损显著时,依脏腑分布部位应用相应的药物。我们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和分布部位将痤疮分为7个证型,有别于中医诊疗规范中的临床分型,更具有现实意义。此7个证型源于马栓全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概括了痤疮的临床表现,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1] 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15-517.
[2] 张家锡.脏腑辨证的地位和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02,20(11):5-7.
[3] 张茜薇,吴林玲.从脏腑经络论治痤疮[J].河南中医,2014,34(2):280-281.
[4] 王宝玺.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34-238.
[5] 彭拥军,姚彦,郭顺,等.寻常痤疮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35):61-62.
R249.7
B
1004-2814(2016)02-0169-02
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