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铁杆中医的中医情结
——马有度教授《感悟中医》(第3版)读后
2016-04-05罗荣汉实用中医药杂志社重庆400015
罗荣汉(实用中医药杂志社,重庆 400015)
中医药文化
感悟铁杆中医的中医情结
——马有度教授《感悟中医》(第3版)读后
罗荣汉(实用中医药杂志社,重庆 400015)
从1985年我受命创办《实用中医药杂志》开始,便与马有度兄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还只是重庆杏林初露头角的新秀。转眼3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的相交,实在非比寻常。首先,我们是同庚,他居龙头,我骥其尾,他是我当然的兄长;其次,我们是同事,我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执教、办刊,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临床、科研,还指导并襄助办刊;再则,我们更是杏林同仁,同为中医药事业声嘶力竭地奔走呐喊、协力奋争;另一方面,我和他又还不只是在工作、事业、生活上多年的朋友、好友,而且,也还是同在一个战壕、一条阵线、一个学会的战友、诤友、会友,只不过,说到底,他正是我在杏林中的良师益友。
说良师益友,因为有度兄是成都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科班出身,通过几十年的刻苦研习,不仅可以在《感悟中医》(第3版.下同)等多部著作中把玄冥幽微的岐黄奧旨,用通俗易懂、晓畅流利的文字说得来清楚明白、引人入胜,而且,在临床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术业有成,早有“精诚大医”美誉,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虽出身医儒世家,却只知舞文弄墨、仅粗晓医理的杏林游勇——还能多次获他馈赠各种佳作,得以学而时习之来说,有度兄已实实在在是我践入中医之门的启蒙良师益友了。
记不清从何年何月起,但绝非一年两载,有度兄自称“小马哥”,杏林同仁也以“小马哥”当成对他的爱称。“马哥”而冠以“小”,谦和、亲善、友爱之情便溢于言表,一下就拉近了和杏林中人,以及所有知他、敬他、爱他的粉丝的距离,进而为其举旗领军、团结同仁捍卫中医、振兴中医打下了坚实而厚重的群众基础。
我们崇敬的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有名言:“有铁杆中医雄师百万,则中医之振兴在望矣!”何谓“铁杆中医”?“铁杆中医”像什么样子?我认为,哪怕并不认识有度兄,但只要静心研阅《感悟中医》的一字一句,就会真真切切地感悟,他正是“铁杆中医”的标兵和典范——60年如一日,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中医药事业;《感悟中医》的“开场白”就赋诗自喻:“嫁给中医六十年,人生贵在结良缘。”他对中医事业的这份情、这份爱,坚贞不二、耿耿忠心,可圈、可点、可赞,无一不洋溢于全书的字里行间,若非“铁杆中医”,岂能有此风骨和情结哉?!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文中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度兄正是在中医处于低谷,又雪上加霜的寒冬,不仅敢于直面凛冽的寒流,不怕担风险、承重压;而且还敢于挺身团结杏林同仁坚守阵地,誓死捍卫中医永远姓“中”。当“废医验药”之类的邪风、毒气甚嚣尘上、疯狂猖獗,而且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的紧急关头,他又敢于正视刺刀见红的拚搏,不畏强权、拍案而起、身先士卒,鼓舞山城杏林义勇军以痛击汉奸、鬼子的精神,展开声势浩大的歼灭战,只“杀”得几只数典忘祖的小爬虫片甲不留,怆惶逃窜。——在《感悟中医》中他义正词严地叱咤:对“那些贬低中医的‘无知人’,个别心怀鬼胎反对中医的‘恶心人’,我们理当拍案而起,痛加反击。”其气魄和精神,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便称之为“铁杆中医情”,也正是“铁杆中医”忠勇无畏的风采体现!至于作为书著本身,又正如作者所言:还在 “为培养创新型‘铁杆中医’搭梯铺路”,输送丰富的精神食粮。
正是受到《感悟中医》的启发,在有度兄编著《中医心悟感言》动员我撰稿时,我硺磨出了这样一条“感悟”:“‘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基因。非术精,无以济世活人;非术精,无以开拓创新。非心诚 ,无以施仁爱于人;非心诚,无以捍卫中医永远姓‘中’。”《感悟中医》不仅正好佐证了我的这个“感悟”,而且也具体展示了“铁杆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事实正是,身为“铁杆中医”的有度兄,不仅忠实继承了“大医精诚”的精华、神韵,身体力行地传承、弘扬千百年中医优秀文化的主要精髓和传统美德,而且还有所创新和拓展。他提出:“精诚大医,德术两翼:德为医之首 术为医之基”;又首倡:“苍生大医,三个境界:知名度高的‘名医’,深明医理的‘明医’ ,全心为民的‘民医’。”平时他讲话中气实足、声音宏亮,做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邓铁涛大师就曾指出:“中医所以经历一百多年的摧残而不倒,主要靠中医的疗效。”千百年来中医药护卫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确切疗效,不仅坚如磐石地支撑着中医永远姓“中”,而且也成了铸造和衡量“铁杆中医”的准绳;而“疗效”又靠什么?靠的正是“术精”。为此,有度兄从少年时代和中医结缘开始,便勤奋而踏实地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由进门而登堂入室,以至于达到“术精”的境地。《感悟中医》不仅忠实地记下了这些或浅或深的足印,而且、也为所有向往“铁杆中医”的岐黄子弟指明了奋步通往“术精”的路径。观察有度兄60年的艰辛跋涉历程,除了他谨遵先贤教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探微索隐”,开拓创新外,还深悟出要“术精”而“疗效好”,必须坚持“拜师取经”、“反复临床”、“中医思维”、“三基功夫”、“知常达变”、“整体调治”的道理。特别师徒口传、家人心授是中医千百年传承的主要而有效的形式,因而,对从师、拜师、尊师,有度兄在《感悟中医》里不仅专文缅怀了吴棹仙、任应秋、熊寥笙、陈源生、黄星垣等恩师的德行、操守,还举出了很多鲜活的名师诲人事例,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如,书中描述名中医方药中从老师陈逊斋那里求教“表证发热、里证发热的机制”的故事,就生动形象,字字金玉。陈师用“有孔木桶”做比喻:“木桶旁边有许多孔,水加进去,就从桶旁的孔中流出,所以水不会从上溢出。如果孔被阻塞了,水到一定时候就会溢出。人体之所以能保持恒温,是因为肌表不断在出汗散热,如果汗孔闭塞,散热不畅,便会发热,这就是表热,就好像桶孔闭塞,水就上溢一样。木桶的孔有时并未阻塞,但加水太快、太多,桶孔流散不及,水还是要从上溢出。人体也是这样,虽然汗孔并未闭塞,不断出汗,但产热太过,肌表来不及散热,所以还是要发热,这就是里热。”这类让人一看便豁然开朗、过目难忘的例子书中不少,尤其对后学者来说,既好像是入门的向导,又好像是前行的路标。此外,有度兄还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仅对“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的路径和战略、战术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科学而前卫的论述,而且还联系临床实际,研制出了复方枣仁胶囊、麻芩止咳糖浆等新药嘉惠民众,并总结出了丰富实用的科研经验,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科研工作的弘扬发展、济世活人、捍卫中医永远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充分体现了一位“铁杆中医”“术精”的特色和优势。
至于对“德为医之首”,有度兄更是兢业躬行。他不仅倡导 “传承发扬先辈中医的优秀品格”,还将其主张冠于《感悟中医》书首,并引用冯玉祥将军赞誉名老中医宦世安的警语:“救人苦,济人难;为大众,把病看;对贫者,不要礼,还赠买药钱;爱人如己,好行慈善;手到病除,活人无算……”既作为自己的镜鉴,也作为对杏林同仁和后来者的诫勉。他自己也诚如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庆市名中医周天寒主任中医师在《德艺兼优的‘小马哥’》文中所说的那样:“究其不懈奋进的原因,就是他医德高尚,把病人当亲人,始终将大众的健康装在心中。”据华龙网李衍在《“铁杆中医”马有度》中报道:“已近80岁的他每周仍坚持坐诊,病人虽络绎不绝,他也绝不增加挂号费。(他说):‘当医生是要有一颗仁心的,一心只为钱,是要不得的。’”因而,他60载救死扶伤,早已普济众生,医名远扬。也正是凭着他的这份“诚”和“爱”,才能在《感悟中医》里深情地倾述他对中医的“爱与谢”,以及对捍卫中医、振兴中医的矢志和良策,并成为其修炼成“精诚大医”、“铁杆中医”正果的重要基石,并充分展现出他作为“铁杆中医”的妙手和美德。
有度兄在《感悟中医》一书中还抒发了衷诚的肺腑之言:“中医教我做人,中医教我做事,中医给我健康,中医给我快乐,中医使我幸福,中医使我成功。”可见,中医就是他的生命,中医就是他的精魂,他把有生以来的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他还为中医药事业未来的振兴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他不仅提出了“传承中医 三个硬道理”,而且规划了“发展中医 三大战略”, 特别是他继承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理念,特意在《感悟中医》中以“治未病 大智慧”为专题,强调指出了:“《黄帝内经》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对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阐发得何等精辟!”足见其领悟中医精髓的远见、卓识。其实,《黄帝内经》在上述引论之前,早已明确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欲求得“病不成”,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首先必须“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就是“养生”。换句话说,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理念,正是中医“未病观”的前提和基础。正因为如此,有度兄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著书立说,开讲座、立专题,甚而经常发短信、发微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手段,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广泛宣传、尽心普及他首倡的有关“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四大基石”的养生宝鉴,不遗余力地弘扬传播中医科学先进的“未病观”、“未病论”,为中医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至今仍领先世界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学说立传树碑、擂鼓摇旗,其对医药卫生工作从偏重“治疗”的斜路返回到以“预防”为主的正道,正是一种重要的引领和向导。
积60年的学研、实践,有度兄还准确而精到地领悟出中医的神韵在于:“中医是智慧之学,中医是灵验之术,中医是文化之花。”《感悟中医》专辟第4板块浇灌“文化之花”,让人步入其间,如临百花之苑,倍感杏林春暖。我应他之邀,在为《中医心悟感言》所撰写的感言中,也正好赞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针灸推拿、配药煎药、养护调理、析经传道、科研论著……无处不富涵中医药文化的元素。弘扬中医药文化,始于足下,从我做起。”从书中花团锦绣的第4板块可以看出,有度兄不仅“从我做起”,而且勤恳精耕细作,赢来花繁浓艳,既证实了他自己的所彻所悟十分精辟,也佐证了我的刍议凑巧言中。他之所以能笔底生花,花姿招展,除他钟情中医、兀兀穷年以外,还要归功于他的好读、勤读、善读,不仅对《伤寒论改正并注》、《伤寒论》、《黄帝内经》、《医学心悟》等各类医籍医著他深究探微,而且还“博览群籍”,广泛涉猎文史哲科等多方面的书著文论,故而“破万卷”而下笔有神,思如泉涌,墨池水漫,所以其众多寓“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中医药科技、科普著作,都在海内外畅销发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正如他为《杏林拾遗》所写序言那样,其著作之所以受追捧,一版再版,奧妙就在其“文学性强,文采飞扬。在随笔散文中,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叙述形象,调子轻松,化深奧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吸引你的眼球,越读越有趣味,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就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特别是集大成之作的《感悟中医》,不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板块有序,层次严谨,深入浅出,内容广泛,读起来宛如听有度兄亲切侃谈,滔滔快语,不仅平易如晤,简直就是零距离交流,其给人的观感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其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和中医药知识的推广普及,于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展示和弘扬,真可谓功莫大焉!若非“精诚大医”、“铁杆中医”,岂能有此创举哉?!
掩上《感悟中医》书卷,闭目静而思之,读后的感悟何其多也,可惜老朽年来疾病缠身,思维迟钝,肠枯笔拙,实难道出书中精华之万一,只好抱歉地留给广大读者和杏仁同仁自己去慢慢细品了。可喜的是,继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一举拿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我国在世界最高科技领域零的突破、光宗耀祖、为国争光之后,去年国务院又通过了《中医药法》,并已正式提交全国人大进入了审议程序,看来,有度兄和我们大家共同望眼欲穿的真正的“中医药春天”就要降临了,进一步实现有度兄“发展中医 三个战略”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为此拼搏了60年的有度兄,我真的还想祝他“再活五百年”——成全他这位响当当的杏林“拼命三郎” ——“铁杆中医”,尽情地实现《感悟中医》里的许多谋划和宏愿,拼老命也把中医药送上世界生命科学的巅峰,不仅捍卫其永远姓“中”,而且确保其永远护卫全人类健康、幸福的今天、明天和永远!
2016年7月18日~9月8日扶病草于晚春堂
R229
B
1004-2814(2016)12-1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