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移位腕舟骨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2016-04-05孟祥财张辉
孟祥财,张辉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 骨科,北京 102401)
腕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临床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如治疗不当,会造成骨不愈合、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我院2005年5月-2014年3月收治无移位腕舟骨骨折65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27例。术后骨折均获得愈合,无骨坏死,保守组不愈合3例,骨坏死1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18~52岁,平均26.5岁。左侧18例,右侧47例。骨折按Russe分型[1],水平形16例,斜形27例,垂直斜形2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摔伤51例,车祸伤14例。手术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平均7 d。保守组石膏固定为受伤当日至1周,平均2 d。本组术前常规行腕关节舟骨位、侧位X线及腕关节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掌侧或背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巾钳钳夹,选择舟骨结节远端为进针点,进针方向为与冠状面及矢状面各呈45°,打入两枚克氏针(其中一枚起防旋作用),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位置,位置满意后拧入适当长度Herbert钉(AO),尾端埋入骨内加压。C型臂X线机透视内固定位置及长度满意后,关闭切口,无需石膏固定,术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2 结果
65例均获随访,随访3~36个月,平均8.8个月。手术组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不愈合、骨坏死及螺钉松动,腕关节活动度范围125°~145°。保守组不愈合3例,骨坏死1例,腕关节活动度范围110°~120°。腕关节功能按Mayo评分[2]:手术组优30例,良5例,中3例,差0例;保守组优18例,良3例,中2例,差4例。
3 讨论
腕舟骨骨折按部位分为结节部、腰部、近侧1/3骨折,腰部骨折最常见。舟骨骨折由于解剖学特点,不愈合率及坏死率高,尤其是腰部、近侧1/3骨折[3]。舟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降低不愈合及坏死率,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尽早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对于无移位腕舟骨骨折,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4]。保守治疗即采用管型石膏固定,固定范围包括或不包括肘关节,固定时间为8~12周,长时间的外固定使腕关节不能行早期的有效功能锻炼,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关节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包括肘关节固定,会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石膏固定过程中,由于早期肿胀消退,后期肌肉萎缩,容易发生松动,需多次更换石膏,且稳定性差,造成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增加坏死几率。患者多为年轻人,尤其基层医院,面对的患者多为农民或农民工,需尽早重返工作岗位,无法接受长时间石膏固定及再次手术带来的风险,一个灵活无痛的关节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克氏针、空心钉及Herbert钉内固定,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早期手术治疗舟骨骨折的传统方法,但骨折断端不能形成加压,且内固定物不够坚强,稳定性差,术后需辅助石膏托制动,腕关节不能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从而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针尾位于皮外,存在针道感染风险。空心钉内固定避免了克氏针内固定带来的缺点和风险,但由于钉帽的原因,很多患者出现腕关节不适,需二次取出。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属微创手术,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进针点不易掌握,不能直视下监控骨折端旋转。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固定牢靠坚强,通过钉本身的独特设计,对骨折端形成加压,有利于骨折愈合,最大程度降低骨折不愈合及坏死几率。术中通过克氏针的防旋作用,直视下监测,防止出现螺钉拧入过程中骨折近端的旋转。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缺点是治疗费用偏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