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治眩晕理论初探
2016-04-05张国宏卢先彬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垫江408300
张国宏,卢先彬(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仲景辨治眩晕理论初探
张国宏,卢先彬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是中医学的奠基人,创著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伤寒沦》、《金匮要略》对眩晕有多种称法,如癫眩、目眩、眩冒等。然而,《伤寒明理论》说:“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论之眩晕者,有论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论之头旋者是矣。冒为蒙冒之冒,世论之昏迷者是矣。”可见眩、晕、冒三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总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之意,其中多以眩晕并称。
眩晕一症在临床上普见,西医一般归纳有高血压、高血脂、内耳眩晕症、脑萎缩、脑血管供血不足等。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如体虚、肝风、痰饮及精神刺激等均易致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出现的眩晕,大体可分为阳虚水泛、热扰清窍、阳气被郁、阴竭阳脱、清阳不升、浊气上攻、精血亏虚,风邪上扰等八个证型。现将其辨证施治简述如下。
阳虚水泛。《伤寒论》第67条(按《伤寒论选读》条文序号,下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84(82)条:“太阳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第12条苓桂术甘汤证、第23条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第15条五苓散证、第26条泽泻汤证,均属此类。上述诸证均为阳虚不能化水,水湿内停,上犯清阳而成,总以温阳散水为治,水去则眩止。第67条为表证误用吐下,损伤中焦,致使阳虚水停而上犯;病变主要在脾,故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脾利水,以平冲逆。第84条为误治损伤脾肾之阳,水气内停,上犯清阳而眩晕;病变主要在肾,故治以真武汤温肾化气,以散饮邪。五苓散证之眩晕为邪入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内停,上犯清阳所致;病变主要在膀胱,故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为胃阳不足,水气内停,进而上干清阳,以致头目昏眩;病变主要在胃,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重用生姜半斤,温胃以散水邪。泽泻汤证为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致头目昏眩;病变主要在脾,故用泽泻汤除饮补脾以制水邪。
热扰清窍。《伤寒论》第203(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第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176条以及《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第2条,均属此类。邪热内郁,循经上扰,干犯清窍,是此类头目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上诸条所述之证,虽均为热扰清窍而致,以清热为治疗大法,但因病机有异,故其选方有别。第203条是阳明经热上扰,当以白虎汤类为治;其余各条为胆火上炎或邪热上扰,当治以黄芩汤、小柴胡汤或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
浊气上攻。《伤寒论》第244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此为阳明燥结,腑气不通,浊气上壅,清窍被扰,故见眩冒。其辨证要点在于眩冒与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沉实等阳明腑实证并见。应根据阳明腑实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三承气汤通里攻下,燥实去、浊气降,则其冒自解。
阴竭阳脱。《伤寒论》第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即属此类。 此少阴病利止而头眩,绝非阳复病愈,乃是阴液极亏而下竭,阳失依附而上脱所致。为正气虚极,阴阳离绝之征,故断为危候。章虚谷论此为“阳既下陷,如残灯复焰上腾,则头眩时时自冒而死。”其辨证要点为下利虽止,而头眩必与畏寒、肢厥、脉微细欲绝等并见。此证极为危重,当急投大剂四逆加人参汤,立复其阳,阳复再救其阴。
阳气被郁。《伤寒论》第95(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第365(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即属此类。前者为太阳表证,汗下失序,以致表里俱虚,邪气乘虚内入,阳气被郁,不能上达于头目,故见眩晕;后者为肾阳虚尚未至极,虚阳尚可奋起与阴邪相抗争,邪正相争,阳气不能上充,则作眩冒。二者均正气虚而不甚,尚能与邪相抗争,此时之眩冒往往为正胜邪祛而得作汗的先兆,与第297条少阴病阴竭阳脱而时时自冒之危候判然有别。至于治疗,前者可用解表轻剂或扶正解表;后者当用辛热回阳之剂,但用药宜轻不宜重,以防阳复太过,反有劫阴之变。
清阳不升。《伤寒论》第200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为胃阳虚弱,纳少消迟,水谷不化,郁阻中焦,以致睥胃气机阻滞,清阳不升而见头眩。应予温中除湿、健脾消食,候气机升降如常,则头眩自止。
精血亏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 脉证并治第六》第12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等皆属此类。上述两条产生眩晕的根本原因虽同为精血亏少,但详细区分又有所不同。前者是精血衰少,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所致;后者为产后血虚,血虚导致阴虚,阴虚则阳气偏亢,以致孤阳上出而为郁冒。此时因亡阴血虚,阳气偏盛,必待全身汗出,使阳气减退,阴阳趋于平衡,郁冒才能解除。所以仲景说:“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治疗以补为主,或填精、或益血、或补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注意的是,后者虽属阴亏血虚,却与产后血晕有别。产后血晕,如见大汗出,往往是阳气外脱的危候,千万不可当成郁胃欲解之兆。
风邪上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6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论述的是风湿历节的证治,其眩晕的产生是由于风邪上犯,清窍被扰所致。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风邪去,其眩自止。
小结:从上述8个证型不难看出,张仲景所论述的眩晕与风、火、痰、虚、瘀相关,其证型多数与阳气有关,如阳虚水泛、阳气被郁、阴竭阳脱、清阳不升等。就病因而言,以痰饮最为多见;就证候性质而言,有虚有实,以虚证为多见,因而后世医家强调“无虚不作眩”;就病情而言,又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自汗而解,重则急投大剂回阳之品,尚恐不及。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在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正气不足,得药力之助,与邪相争之时,郁冒往往是正胜邪祛,大汗而解的先兆,为自愈之机,不可以病论治。总之,仲景治眩晕有着丰富的经验、充足的理论根据、详尽的治疗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方药,对于治疗脑萎缩、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所致的眩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R222.53 [文献标识码]B
1004-2814(2016)07-0735-02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