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举报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2016-04-05北京市海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100193毛正银王军谭军徽齐廷俏赵凤祥
北京市海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100193)毛正银 王军 谭军徽 齐廷俏 赵凤祥
随着“鱼腥草叫停事件”“反应停事件”“齐二药”事件等的报道,药品不良反应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稽查大队在稽查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既有防病治病的一面,又有产生不良反应的一面。非处方药逐年增加,消费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药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有的药品说明书不完整全面,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提的很少,这就造成了患者用药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加,这也为零售药店的药学人员提出了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在稽查工作中有关举报药品不良反应问题时有发生。
我稽查大队收集相关举报药品不良反应107例。从107例举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特点,现分析如下。
1 举报数量以口服和外用制剂居多
10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口服药品占81例。口服抗菌类药物占13例。其中表现皮肤过敏的有41例,其他如头晕,头疼,乏力,心慌,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因零售药品的品种特点,口服药品占大多数,顾客服用方便,购买口服药品的顾客占大多数,顾客回家后服用,出现不适反应,就到药店退货或换其他药品,一般药店规定,“顾客购买药品非质量问题不予退换”。这是形成零售药店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后顾客向稽查部门进行举投诉特点之一。
1.1 口服中成药报告数量较多 口服中成药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38例,占零售药品不良反应的35.5%,因为零售药店的中成药销售占所有药品销售的近5成多,而顾客对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很肤浅,有的甚至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一些中成药生产企业对于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叙述较少,而一部分中成药就未提及副作用,容易给顾客带来误导,认为中成药可以随便服用,不会有不良反应发生。
不良反应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5位的品种分别是: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和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等。
1.2 外用药制剂居多 在107例稽查案例中外用药皮肤过敏占21例,因皮肤过敏是最容易被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症状,也往往是药品不良反应最直接最常见的症状,零售药店的药学人员和营业员也最易作出明确判断,尤其是外用药制剂出现皮肤过敏症状非常常见,顾客和营业员很容易识别。而口服抗菌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几乎在所有此类药品的说明书中都提到,所以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能很快引起服药者警惕,及时停药或去医院进一步治疗。
1.3 口服抗菌类药品报告主要是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 口服抗生素在零售药店中属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虽然销售量较大,但在不良反应报告中次于中成药和外用药的报告数量。而13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也只有1例是新的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他12例都是说明书上的药品不良反应或注意事项一栏中已明确说明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抗菌类药品说明书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药学人员和营业员要对抗菌类药品说明书仔细阅读,对其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对顾客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说明,并随时提醒顾客留心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及使用方法,防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2 举报儿科用药不良反应报告较少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特殊时期,从新生儿、婴幼儿、儿童直至青春期少年,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身体结构、器官结构与代谢能力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且为非线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别较大。出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稽查一直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在107例报告中只有5例儿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选用儿科药品时,家长一般较慎重,服用也严格按说明书方法。儿科用药的药品成分也相对成人用药安全,儿科药种类也较少,质量要求更严格可靠。
涉及的抗感染药类别、品种排名以及不良反应表现与总体人群相比有所差异,其中阿奇霉素、炎琥宁、头孢硫脒、红霉素的风险相对突出,应引起关注;从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来看,胃肠道损害较为突出,口服给药更容易导致儿童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男性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高于女性儿童,这可能与儿童原患疾病的发病率相关。从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患者年龄分布上看,呈现出年龄越小,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越高的趋势,即年龄越小,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高。
以炎琥宁注射剂为例,严重过敏反应仍然比较突出。据统计,6岁以下儿童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数的40%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为主。
儿童患者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抗感染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低龄儿童谨慎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使用时应权衡该药对患者的风险和效益。
3 举报老年患者合并用药问题关注度最高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报告,2014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经对库分析显示,自2009年以来,该比例持续上升;严重报告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报告比例更高,占到27.3%,老年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应引起格外关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日益受到临床和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降低,尤其肝肾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老年人多种疾病共存,临床表现复杂,用药种类也比较多,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有临床资料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8%,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
老年患者使用药品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的变化及时向稽查等有关部门反馈。
4 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稽查等相关部门结果汇总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通报,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4.1 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及时提示用药安全风险。
4.2 发布药物警戒快讯,报道药品安全信息。
4.3 根据稽查及检验部门核实后评价结果上报,提出对不良反应药品的说明书进行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