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条辨》之小便不利浅析

2016-04-05李瑞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吴鞠通吴氏温病

李瑞艳,冯 明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温病条辨》之小便不利浅析

李瑞艳1,冯明2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关于小便不利的治法,前人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吴鞠通认为“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上游指小肠,相对于大肠而言,温热之邪结于小肠,则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而出现小便不利及大便异常。“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受温热之邪,则宣化失司,通调失职,从而引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因此,对于温病小便不利的治疗应辨证论治,吴氏采用清热化湿及甘苦合化等法,对于临证辨治温病小便不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温病条辨;温热;小便不利;吴鞠通

在古医籍中小便不利称为“泾溲不利”“小便难”“关门不利”“癃闭”等,在现代医学中泛指小便量少、排尿困难及小便完全闭塞不通[1]。关于小便不利的治法,前人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9条方后注为“大凡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2],表明了吴鞠通对于温热类小便不利的辨治原则。笔者对《温病条辨》中有关小便不利的条文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吴氏在辨治小便不利时谨守“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为临床治疗温热类小便不利提供了辨证施治思路。

1 上游热结

1.1小肠与大肠

古人云:“饮食入胃下小肠,得气运行则清浊以分,水渗膀胱,谷趋大肠,二便调矣,何泻之有?若气不运化,水谷不分,并入大肠一路,则泻矣。”小肠受病,其泌别清浊之功能失司,则清浊不分,浊之水谷糟粕走大肠即成泄泻,清之水液不能渗入膀胱而见小便不利。

“上游”原文注为小肠,吴氏谓小肠为“上游”乃相对于大肠而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之上口与胃的幽门相连,下口与大肠的阑门相接,小肠受盛胃中之水谷而泌别清浊,清之水谷精微渗于前,经脾气转输作用输布全身,浊之糟粕水液由此归于大肠,而为大便。温热之邪结于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失常,即出现小便不利(上游)以及大便异常(下游)。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87条“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其病机即为热结于小肠。吴氏注“阑门不分水,膀胱不渗湿”,小肠不能正常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出现腹中拘急、小便短,同时使传至大肠之糟粕夹有水液精微,而出现利下不爽。方用四苓合芩芍汤,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下注膀胱;以广皮、厚朴、木香理气祛湿,使湿祛气畅;佐黄芩清小肠之热,从而使二便皆从其道。《温病条辨·中焦篇》第91条“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同理用广皮、厚朴、藿香等理气祛湿,用猪茯苓、滑石、通草散小肠之热结。可见吴师虽用药不同,但皆意在散小肠之热结,以期恢复其泌别清浊功能,二便正常分利,则小便得通。

1.2小肠与心

心与小肠相表里,生理上密切联系,古人云“小肠中所盛者……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肠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处”[3]。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火下移小肠,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黄赤或尿血等症,虞抟有云“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遗热于小肠,则成小便淋秘”。而小肠热结循经上炎于心,心火亢盛,可出现口舌疼痛、心烦不寐、神识异常等。

中焦篇第56条“吸受秽湿……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治疗上“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此处小便不通为湿热熏蒸蕴结于小肠,小肠之热上炎于心,出现神识昏迷。该条文所述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等症与现代医学尿毒症期症状类似,可用于指导尿毒症的临床治疗。

中焦篇第5条“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此处谵语“不因燥屎”,原文注“温病谵语者……一则温多兼秽,二则自上焦心肺而来”,此处既有温热秽浊结于小肠,更有邪热上炎心窍,神不使,二便不分,而出现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中焦篇第17条“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其病机一为阳明腑实,热结大肠;二为小肠火腑不通,热注膀胱,致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而尿色红赤。此时治法宜二肠同治,通腑必兼泻小肠之热,用导赤承气汤。《吴鞠通医案·淋浊》记载“郎,五十六岁,便泄带血,既有膀胱之湿,又有小肠之热,用导赤合四苓汤法”[4]。吴氏用导赤清小肠之热、四苓利膀胱之湿,根据吴氏所述病机推测应有小便不利。

2 肺气不化

2.1肺热失宣

吴氏在辨治小便不利时对温热之邪引起的肺气不化尤为重视。《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输布依赖于脾之转输,肺之宣化,三焦之通调,膀胱之气化,其中肺之宣化肃降是其中重要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主通调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受温热之邪,宣化失司,通调失职,从而引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银翘散方后注云“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此为风热袭表,表邪未解,而二三日病仍在,邪热入里而伤阴,方用银翘散辛凉解表,地、麦滋阴保液、滋水之上源,芩、栀之苦寒清肺之热,复肺宣化之功,从而使肺气得宣,小便化之有源,则小便得利。

2.2肺热阴伤

肺为水之上源,肺热内盛时,会损津耗液,从而使上源亏虚,化液无源,出现少尿或无尿的症状。对于肺热阴伤,吴氏提出“甘苦合化阴气法”,治以冬地三黄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9条“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从该条文可知热邪燔灼肺金,邪热存内,津液耗伤枯涸,液干,则作尿作汗无源,故有“无汗”“小便不利”的症状,方用黄连、黄芩、黄柏之苦寒清热祛邪,更用增液汤合芦根汁、银花露之甘寒润肺滋上源,使溺化有源,同时可使肺气布化得复,治其本也。

甘苦合化之法被吴鞠通称为“利小便之上上妙法”,在其《吴鞠通医案·卷一》外感篇24例治小便不利的医案中,有13例应用了甘苦合化利小便法[5],可见吴氏对该法之重视绝非虚言。该法对现代疾病中的肾前性少尿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肾前性少尿主要病因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搏出量不足及肾血流量减少等[6],血容量不足,无源作尿,临床可用甘苦合化法以润肺之阴,益尿之源。

3 案例

张某,女,46岁,微小病变型肾病2年。患者此次感冒后出现眼睑及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肌酐280 μmol/L,尿蛋白++,尿量300~600 mL/ d,近两日来,口服激素60 mg/d,呋塞米20 mg/d,尿量现约1 000 mL/d。水肿晨轻暮重,口唇干燥,不欲饮水,心烦,纳差,大便量少,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证属热邪郁肺,阴液亏耗,与甘苦合化阴气之法,方用冬地三黄汤加减:生地黄20 g,麦冬10 g,元参10 g,黄芩3 g,黄连3 g,芦根10 g,金银花6 g,甘草6 g。4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服药6剂后口唇干燥、心烦、纳差较前减少,口服激素及利尿药后,尿量1 200 mL/d,嘱继用3剂。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后出现水肿和小便量少,此属外邪袭表,肺气被郁,肺失宣化,使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此外使用激素后出现了口干舌红的症状,激素属中医温燥之品,进一步伤津耗液。脉沉说明仍有水液,细为阴虚,数说明有化热之象。《内经》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故用麦冬、生地黄、芦根甘寒养阴生津以滋水源,芩、连、银花苦寒清解肺热以复肺之宣化。此处应斟酌的是可否用猪苓、茯苓、泽泻等,因其仍水肿且脉沉,说明水饮之邪的存在,需用甘淡渗湿之品以利水消肿。但其脉细数,说明热盛阴伤的存在,使用甘淡渗湿会加重津液的耗伤,正如吴氏所述“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烁津乎?”故遵循“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的原则,此处不用猪苓、茯苓、泽泻等渗湿之品,此亦说明温热之小便不利辨治的不同。

4 结语

小便的变化异常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温热类小便不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小便不利,多为温邪热结、耗伤阴液所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概括地论述为“温病之小便不通……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上游热结”,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则邪热上炎心窍而神不使;“肺气不化”,肺气失宣,则化液无源,皆可致小便不利。“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对于辨治小便不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141.

[2]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5.

[4]吴瑭.吴鞠通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2.

[5]彭文博.吴鞠通“甘苦合化利小便”法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53-54.

[6]王海燕.肾病临床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3.

(编辑:梁葆朱)

Treatment of difficult urination in Wenbing Tiaobian

R249

A

1671-0258(2016)05-0007-03

李瑞艳,在读硕士,E-mail:liruiyan3@163.com

冯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15834059871@163.com

猜你喜欢

吴鞠通吴氏温病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钩吻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