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
2016-04-05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0
秦 伟(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
秦 伟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并评价心理护理系统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情况与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护理前后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抑郁是发生率最高的心理危机(64.29%),其次为恐惧(40.0%)和焦虑(37.14%)。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危机主要因素有担心工作(68.57%)与家属生活(64.29%)、经济压力(60.0%)、肝硬化的并发症多(51.43%)、缺少根治手段(62.86%)与远期预后不佳(57.14%)等。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危机,而对工作、家庭、经济负担以及疾病本身的担心是诱发患者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临床效果。
肝硬化;心理特征;心理危机;护理评价
肝硬化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肝硬化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合并出现多功能障碍等特点。肝硬化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抑郁、暴躁等应激心理,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倾向。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变对临床治疗和护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临床护理和治疗的需要,需要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观察和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及其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进行了研究,评价这一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系统及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2±4.4)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7±4.2)岁。病情属于代偿期或失代偿期,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患者与合并脑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搜集患者的病例等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中出现危机心理特征的例数,诸如抑郁、焦虑、暴躁等。并通过调查问卷与口头访问等方式,获取并记录导致患者出现危机心理的危险因素。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手册、定期电话回访等。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出精准的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当前的健康状况与心理状况等。在住院期间,通过患者的病情特点、治疗、心理需要与社会支持等,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患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以一户人员与家属的言行鼓励和激励患者,给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告知家庭隔离消毒方式、制定饮食方案、告知用药方法、给予生活和心理指导。及时提醒患者复诊。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回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生理功能、健康知识的运用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饮食等。给予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发症的预防和质量、心理指导、服药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理特征状况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心理因素。通过SAS与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SAS>5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SAS>62分表示患者存在严重焦虑;SDS>53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SDS>70分表示患者存在严重抑郁。患者的评分越高,说明心理状况越差,分别在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各测试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研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理特征
70例患者中,抑郁是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心理危机,有45例(64.29%),其次为恐惧(28/40.00%)、焦虑(26/37.14%)、孤独(18/25.71%)、怀疑(9/12.86%)、自卑(8/11.43%)和绝望(4/5.71%)。
2.2 心理危机的诱因
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危机的因素很多,其中以担心病情影响工作这一因素最为突出(68.57%),其次是担心对家属生活的影响(64.29%)。而经济因素(60.0%)、肝硬化的并发症多(51.43%)、缺少根治手段(62.86%)与远期预后不佳(57.14%)等也是诱发患者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见表1。
表1 诱发肝硬化患者心理危机的因素分析(n,%)
2.3 心理护理评估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 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护理前SAS 护理后SAS 护理前SDS 护理后SDS观察组 35 56.58±5.33 39.46±3.05 44.59±9.05 31.75±8.53对照组 35 56.89±5.13 46.95±2.93 45.11±9.23 40.57±8.09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作用,在对肝硬化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之前,应当充分分析患者的危机心理特征以及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针对影响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恐惧、焦虑等肝硬化患者主要的心理危机,而不同的患者,其心理危机的状况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资料提出,患者的心理危机状况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住院时间与住院次数、并发症情况、经济能力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做出精准分析,为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安慰、心理分析、健康指导、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指导等。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健康指导。结果显示,在护理之前,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式能够显著肝硬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这与其他研究资料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危机在肝硬化患者中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是患者担心病情对工作、家庭造成的影响,而经济负担也是部分患者忧虑的原因。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是诱发患者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而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1] 孙雅静. 60例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 庞红华,袁天喜,向圆花. 综合性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心理健康状况、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06:111-113.
[3] 李 芳,闫跃武,柴海云. 心理护理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 03:222-225.
本文编辑:徐 陌
R473.5
B
ISSN.2096-2479.2016.11.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