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的思考

2016-04-05黄茜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汽车营销高职院校

黄茜

【摘 要】从选拔好参赛选手、做好训练前期的准备工作、分阶段制订训练方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激励措施、对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等六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进行思考。

【关键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 汽车营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28-02

近几年,各省市职业院校都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不断掀起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高潮,营造出崇尚职业技能和学生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指导老师,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本文试结合师生参加汽车营销比赛的具体实践,对高职院校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进行思考。

一、选拔好参赛选手

各学院尤其是指导老师,在准备参加技能竞赛之前,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学生参加竞赛。而这通常有几条途径:一是从成绩好的学生中筛选。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快,尤其是记忆力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涉及汽车营销比赛项目中的理论知识这一项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平时学习和真正比赛完全是两个状态。从实际经验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从小学习比较顺畅,基本没有遇到过什么阻碍,更不用说来自外界的压力,因而心理素质略差,尤其是没有经历过压力测试,一到比赛时,就开始紧张,两腿发软,讲话语速过快甚至结巴的情况。二是从曾经参加过汽车营销协会、假期有营销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中选拔。这些学生,平时经过教师的课堂训练,知识比较系统全面。加上自己有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乐意积累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思维敏捷,反应灵活。但这类学生通常都处于大三实习的情况。能报名参加的人数并不多。最后一个,拓宽报名范围,从中挑选。这种全面撒网的方式,就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分别考核报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营销实践知识。

但是,需要预想到一点,在长期的艰苦培训中,会有同学不断被淘汰,甚至是自动退出。因而需要预留一倍甚至更多的同学,在集中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分批选拔,确保培养出最好的同学参加比赛。

其实,关键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过硬,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当然,这些也是在后面训练过程中需要反复加强的技能。

二、做好训练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比赛项目的确定

每年组委会的比赛项目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因而在阅读组委会下发的文件时,要了解清楚竞赛项目、地点、时间等,据此确定学生训练项目和进度。

(二)确立比赛训练的具体内容

1.汽车营销知识赛项:以机试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对汽车营销业务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技术的了解,考察选手对汽车原理和构造、汽车营销的原理方法、保险理赔和汽车信贷的知识点。

2.汽车营销基本技能赛项:以机试的方式,考核选手对汽车服务业务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水平,要求学生对于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和汽车保险理赔等业务流程非常熟悉,能够根据业务要求迅速确定流程内容,能熟练地在典型管理系统中迅速并正确地进行操作。

3.汽车销售综合技能赛项:这个项目是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的销售展示。通过展示汽车销售的全过程,考核选手对整个营销流程的熟练程度和应对不同类型、背景顾客所表现出的销售技能的运用。重点包括:汽车礼仪、汽车销售流程、汽车介绍规范技巧、交流与话术。

4.试乘试驾赛项:选手在试乘试驾过程中带领顾客体验车辆的不同卖点,不断寻求顾客的认同,并且就顾客感兴趣的详细讲解。主要考核选手影响客户的技巧,包括是否热情真诚、充满活力,肢体语言是否大方自然,是否以顾客为中心互动交流。

三、分阶段制订训练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技能竞赛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能否合理安排培训日程,并分阶段实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营销比赛的具体项目和内容,熟悉每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习汽车销售的流程时,尽量把汽车专业的理论和营销知识面拓展开来,方便学生在应对不同类型的顾客做出不同情况的反应。

(二)第二阶段主要为强化训练

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学生每一个项目所需的时间严格把控。对于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当即解决。并且,要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训练情况,做出相应的进度调整。期间,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细节方案。

同时,这这一阶段后期,可以邀请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考核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盲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改进,并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强化训练。

(三)第三阶段,树立信心,加强抗压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学生的训练基本已经成型,尤其是汽车的销售环节和试乘试驾环节。但是,选手通常比较缺乏比赛经验,抗压能力都比较差,一旦临近比赛就会出现紧张、兴奋和焦虑的情况,容易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失常。这一阶段强化学生的抗压能力,调整临赛前的心理状态是关键。期间,可以不间断地邀请学院领导和同学,对于模拟比赛进行全程观摩,通过一次次演练,帮助学生在不断树立信心的同时,提前感受比赛氛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正常发挥。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一)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内的实训基地,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企业和4S店的环境,满足营销技能培训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需求,让教学和理论实践相互融合。但很多高校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没有足够重视,甚至连实体车都没有,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整车销售和试乘试驾环节。

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课内实训的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能够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同时,为了满足参加技能比赛的需要,也能够引导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参考4S店的设计来进行布置,使其更加符合真实的销售环境。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适应比赛环境、发挥竞赛水平,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场环境和企业化管理。

(二)搭建校外合作平台,设立校外实训定点

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长期的模拟训练、固定的客户扮演,非常容易让学生出现固定的思维模式,整个销售环节比较死板。遇到突发的情况,碰到客户不配合、顾客在整车介绍或者价格谈判过程中提出异议甚至比较刁钻的问题时,学生就容易不知所措。

而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人才需求、考核标准等引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并把学生定期送到4S店实习,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不同性格、需求的客户,从而更加灵活地掌握顾客接洽、需求分析、车辆介绍与推荐技巧。这也能使学生在熟练把握汽车销售业务全过程的同时,掌握娴熟的语言沟通技巧和灵活恰当的应变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配合,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给学生进行相关的系统训练,包括职业特点和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为以后学生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推动校企合作。

五、完善激励措施

技能比赛训练是一个长期并艰苦的训练过程,需要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来不断提高学生训练的士气。现阶段很多院校对于技能竞赛的相关奖项设置和表彰并不是非常重视。包括对于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的经费开支的比较紧张。尤其是汽车营销比赛项目,参加全国技能比赛的选手,每个学校只能有两名队员,意味着最终上场参加比赛的,只有两名学生。而其他参与训练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任何表彰。这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动力坚持到最后,中途退赛。甚至是一些在技能大赛上获得奖项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其他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导致人才的流失。一个长期的技能比赛培训,是需要借鉴企业的“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培训模式,通过集合有经验的技能比赛的选手、指导教师的智慧来实现。这就需要获得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激励。

六、对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标准,提升自身学院竞赛质量,营造高职汽车营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个学校的技能水平要发展,必须抓住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契机,既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训练模式,又研究琢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规则、技术标准,提升本学院的竞赛水平,进而促进学院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比较容易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学生营销技能的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和选拔时间过短。此外,对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对技能大赛的了解非常少,调动不起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鉴于这种情况,学院可以组建专门的技能竞赛兴趣班或者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熟悉竞赛内容,提升职业技能,也能丰富课余生活,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积极性的同时,又能方便选手的选拔,提高竞赛的实效性。

总之,借助技能竞赛,让学生获得更贴合企业实际的指导、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脱颖而出,获得企业的青睐,打造品牌学生,是我们参加技能比赛的动力。而借助技能竞赛,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吸收企业的先进技术、方法、管理理念,一方面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职业标准,也为学校准确且迅速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强化校外合作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因而,高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需要引起学校、老师、企业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共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峰.如何辅导学生进行赛前训练[J].职业,2012(12)

[2]朱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3(10)

[3]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作者简介】黄 茜(1989— ),女,江西萍乡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助教,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与经济。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汽车营销高职院校
汽车相关类APP对汽车营销及后服务的影响
高职汽车营销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探究
汽车广告文化及其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中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