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报告
2016-04-04周幼萍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71
周幼萍(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71)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报告
周幼萍
(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71)
病例1,男,41岁,2013年6月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活动异常1月余”入院。患者于2013年5月10日开始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异常,肢体僵硬,同时伴有麻木,持续时间约1分钟即可缓解。发病过程中无意识丧失、饮水呛咳及肢体麻木。活动时发作次数较多。患者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等,每日发作数次至3天发作1次。曾就诊当地医院,考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无明显改善。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中毒、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巴氏征(-)。头颅MRI+脑血管MRA: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后部导联显示短程散在中波幅8~9 hz α节律级活动。波形欠佳,调节尚可。诊断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给予苯妥英钠0.1 g,口服,2次/日。患者症状有所好转。
病例2,男,29岁,2014年11月因“发作性右上肢无力3年”入院。患者于2011年打羽毛球时突然出现右上肢无力,右手不能持物,持续时间20~30秒。后反复出上述症状,每日发作次数不等。入院前1个月患者出现右侧肢体痉挛,上肢明显,每次持续时间20秒左右,运动时明显,最多每日发作30-40次。发病过程中无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颅内斑点状长T2信号。视、听及体感诱发电位均正常。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给予苯妥英钠口服,后症状有所改善。
讨论 发作性运动障碍根据诱因、发病持续时间及病因分为4型[1,2]:①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nonkinesigenic dyskinesia,PNKD)、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exertion-induced dyskinesia,PED)、发作性夜间睡眠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hypnogenic dyskinesia,PHD)。其中PKD较为常见,其为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短暂性、重复性、可自行缓解的运动障碍。主要变现为头部、颈部、肢体及躯干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投掷动作等。
至目前为止,原发性PKD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较为常见的发病机制[3]:①遗传学说: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2011年我国已经克隆出PKD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4]。②癫痫及离子通道学说:反复发病,持续时间短,抗癫痫药物应用有效,支持上述观点,但是无直接的证据支持。③其他:丘脑基底节功能障碍、皮质及脊髓抑制不足等学说。
Bruno等[5]对PKD患者提出临床诊断标准:①临床发作为明确的运动诱发;②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③发作时意识清楚,无疼痛;④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⑤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⑥散在病例发病年龄多为1~20岁,有家族史者可放宽年龄。本次报道2例患者均为运动后诱发,每次发作时间20秒至1分钟,无肢体疼痛,且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影响学排除器质性变化。应用苯妥英钠后,症状均有所缓解。基本符合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KD确诊后,治疗上可采取抗癫痫药物治疗。本报道病例均选用苯妥英钠治疗后效果好。苯妥英钠的作用机制为增加细胞钠离子外流,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提高兴奋阈,减少病灶高频放电的扩散。但需监测血药浓度,因其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相近。此类疾病一般预后较好,甚至可自愈。
[1] Demirkiran M,Jankovic J.Paroxysmal dyskinesias:clinical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J].Ann Neurol,1995,38(4):571-579.
[2] 孙威,王维治.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8):836-838.
[3] 方又昕.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21(2):108-111.
[4] Chen WJ,Lin Y,Xiong ZQ,et al.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runcating mutations in PRRT2 that cause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J].Nature Genetics,2011,43(12):1252-1255.
[5] Bruno MK,Halltt M.Gwinn-Hanly K,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idiopathic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new diagnastic cirteria[J].Neurology,2004,63(12):2280-2287.
R742.2
D
1672-6170(2016)05-0233-01
2015-12-15;
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