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徐社火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路径分析

2016-04-04党红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清徐社火产业化

□党红艳

(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市情教研室,山西 榆次 030600)

清徐社火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路径分析

□党红艳

(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市情教研室,山西 榆次 030600)

清徐社火民俗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民间艺术被遗忘,濒临消失,向产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凸显乏力,存在产业发展薄弱、宏观政策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为使民间艺术健康传承,极大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清徐社火文化的旅游产业化之路应该从旅游产业化道路开辟、宏观政策完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加以优化。

清徐社火;节事旅游;民俗文化;产业化

清徐社火民俗具有丰富的资源类型,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良好的农业基础,独具特色的秧歌、彩门楼、锣鼓、背棍、铁棍、跑竹马、砖雕、焰火晚会等社火文化瑰宝成为当地腊月和正月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民间艺术被遗忘,濒临消失,向产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凸显乏力。为使民间艺术健康传承,研究其旅游产业化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清徐社火的渊源

清徐昔称梗阳,肇建于春秋,战国属太原郡。清源水流经城西,农业生产为当地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条件。古时“审其区位,执三晋之牛耳”,现今有“文化名城”、“醋都葡乡”之称,是市域城镇化“一核一圈三群”中太原市都市区的核心。社火由于生产力低下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与图腾崇拜、祖先祭祀、土地祷告、农业祈福和娱神等密不可分。清徐社火相传唐时为纪念被斩的三官大帝发展而来,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从初唐开始有放天火的习俗。宋代至明清,人们赋予社火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把艺术表演、口头表达、礼仪、手工艺等多种艺术交叉融入。后期商业的兴起、资金来源的扩大加之以社火爱好者的组织、借鉴其它地区经验,使之规模更加扩大,形式愈发齐全。就其多样的类型,有秧歌、拟禽、拟鬼、锣鼓、车轿、抬阁几大类。历经唐宋明清形式发展演变,历代人民结合农事活动赋予了时代内涵,为当地增添了新的生活气象。其纷繁的名目、活泼的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区特色。长期以来,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在横向和纵向上使其原真性和古老性得到保存,与砖雕、清徐彩门楼、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等同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清徐社火产业化的状况及限制条件

民谣有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同为社火之乡的平遥、祁县、太谷成为“春节示范基地”和“非遗保护区”之后相继把社火文化的产业化引上正轨,把握晋商历史优势,打造冬季热点,发展得相对成熟。与之相比,徐沟背铁棍等的推广度仍有差距,在受众方面仍有空白,诸多方面有待借鉴经验、寻找不足。就其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发展紊乱随意,没有形成完整、自主的社火产业

首先,清徐社火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百姓自娱自乐的层面,成本控制和收入不可观,参与人员积极性大大降低。社火活动没被纳入完整、制度化的体系,因此自发性充当了主要动力。其次,各村镇联系不紧密,各自为营。从典型节目看,源于高白村和东于村的“迎鼓”,南营村特有的抬阁、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的二鬼推磨、“地不撵”(又名“地忽拍”)与迷宫类似的“游九曲”都是某一地特色,相对独立,缺乏整体策划与合作,比较零散,组织管理困难。作为以农业为主的村镇级行政单位,清徐县各村各自为政,缺少壮大本村社火项目的物质保障,经济约束、各类基础设施欠缺不足以承揽大型演出。饮食、游玩、交通等条件限制了其旅游接待能力。

2.缺乏宏观政策,忽视市场需求,造成资源浪费

清徐县以建材铸造、煤焦化、冶金等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开发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这就造成当地社火活动过于单一,并且社火发展守成而老套;在工艺品开发方面缺乏精品,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对区域经济发挥重要影响。对于邻近省会城市太原这一区位优势,以及208、 307国道、太中银铁路等便利的交通网络利用不足,在满足周边群众的休闲和文化需求上不够主动积极。

3.新媒体冲击、后继无人加剧边缘化

当社火文化遭遇当代网络、新媒体冲击,不仅几乎失去新潮流主导的城市这片市场,乡村这个大后方也备受倾轧。以西方文化为基因的都市文明正不断蚕食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农村劳动力结构畸形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演艺前辈的年龄衰老,新人未继青黄不接使社火文化的传承性受到极大挑战。[1]发展资金不足、社火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未来职业价值观的把握,使人们对社火演艺事业选择性规避。社火的艺术积淀需要长期稳定艰苦的学习,这也考验着继承者们的决心。

三、社火文化传承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探索

1.加重经济因子,为社火开辟旅游产业化道路。

(1)完善一条龙服务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清徐作为“冠中故里,醋都葡乡”,首先应该从农家乐入手塑造品牌核心文化,打造当地名片,完善包含文化展出、吃、行、住、游、购、娱在内的旅游服务。[2]娱乐、购物、饮食是旅游休闲过程中重要的吸金环节。东湖水上公园、冠中广场、水阁楼及其周边六合村的基督教堂都可以形成集群效应。孟封饼、小磨香油、紫林醋、水塔醋、老陈醋、反季冷藏葡萄、马峪葡萄酒、徐沟灌肠,包括特色食品的精加工企业参观和企业文化的宣传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支持特色企业的品牌创建,通过节庆活动大力推广当地美食。重视增强游客的亲身体验,把沾片子等特色食品制作过程展示给游客。通过设置古装场景拍摄、场景体验等形式创造附加值,让游客动手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有机结合,经典又不失新潮。新奇的文化感受和消费体验使游客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收获。

(2)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节目。各村镇特有社火节目应该自成体系,同时又要加强合作,整体突出重点,打造精品龙头节目。徐沟抬抗箱对舞蹈与杂技艺术的结合、八音会的引入、秧歌小调的穿插,辅以精美的道具,结合历史渊源,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始于太原南郊古寨村的太原锣鼓;被称为“立体的艺术,无言的戏剧”的铁棍是走出清徐乃至龙城的代表性艺术。以《西厢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为代表的戏曲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跑场秧歌中“打渔杀家”、“刘海砍樵”、“白蛇许仙”堪称经典之作。就其艺术本身,扮演造型是其点睛之笔,对观赏性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要追求匠心独运,造型独到,在细节上力求完美。用强烈的画面感使故事情节的整体阐述更引人入胜,坚持推出文化精品是应有之义。白天的演艺结合夜晚的塔塔火、高白架火都可以使参观行程在时间上性价比更高。以上种种都可以称得上是清徐的名片。

(3)抓住节事旅游这一有效形式,促进综合效益提升。社火这种节事活动虽吸引范围仅仅是两小时经济圈,但其特定的主题和文化氛围,可以带给游客多形式、多层次的体验,已成为区域旅游中重要的吸引因素。[3]它可以提高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赛和演出之类的活动也增强了相关专业人员的互动。人们会随着节事活动的开展而集中,随着结束而撤离,也会依据活动魅力而延长逗留时间,为当地创造更多的产值。节事活动也涉及除经济活动以外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各个领域。比如,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颁奖仪式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清徐县东于镇凭借社火获此殊荣。期间必定会带动举办地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店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当时综合经济效益凸显,更会刺激后续旅游效应和社会文化效益,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清徐可以抓住正月这个契机,利用节事活动吸引周边市场。从长期来看,这对促进清徐与外界的经贸往来,促进物资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清徐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真正做到“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这也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升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此外,主体的旅游营销策划、安保措施的健全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由于整个节事活动中各个产业关联程度高,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利于各环节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

2.完善宏观政策,加强民间资本与民间剧团的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主流方向,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清徐县要谋求做大做强文娱产业,进而促进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针对清徐社火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政府应对相关的保护机制加以完善和细化。由于人口、资源、资本等要素并不是均匀分布,对于稀缺人才、特定场所和文物的保护,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不利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就需要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调节。通过制定政策扶持当地合理划分重点区域和大众化区域,对于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为民营团体提供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注入。民间剧团等小微企业也要关注政策,争取资金,扶持整合零散社火表演团体;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区位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只有通过释放自上而下的政策红利以及发挥自下而上自主探索,清徐社火文化的旅游产业化道路才会更加顺畅。

3.防止人才资源的流失,做好传承工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演艺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建设人才队伍,提高社火培训扶持力度。社火文化艺术需要从民间、年轻一代抓起,做好相关文化普及,受众了解才会有市场,设置相关宣传课程很有必要。发挥前辈的余热,手把手从前期准备、演出过程、化妆、程式等方面加以指导。社火结合庙会是集聚农村受众的很好途径,冬半年也可以邀请社火走进城市,丰富市民生活与传承社火文化遗产并举。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渠道、搭建平台、出台政策为其提供机遇,让活动为传承者提供相对固定的收入,提高演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推动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清徐以背棍、铁棍为代表的社火发展现状的剖析,总结优劣,明确发展潜力,有利于对社火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保护和产业化的利用是同时进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并举。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体制的完善,融资渠道的拓展,建立相对成熟的文化市场体系便可实现,这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大有裨益的。

[1]叶涛.民俗是村落文化的灵魂[J].设计艺术,2012(4):10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

[3]樊国敬.会展旅游[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5

本文责编:董 娜

Analysis of the Way to Achieve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Qingxu Club Fire

Dang Hongy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for City Status, Party School of CPC Jinzhong Municipal Committee, Yuci, Shanxi, 030600)

Qingxu club fire is a kind of folk culture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Howeve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 lot of folk arts began to be forgotten, become extinct, and face great res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includes problems such as the fragile development, lack of macro policy and successors. In order to make the folk arts be inherited successfully and greatly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he process of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of Qingxu club fire is supposed to follow these three steps - blazing a trail for the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improving the macro policies, and establishing talent teams.

Qingxu club fire; festival tourism; folk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2016—05—16

党红艳(1983—),女,山西大同人,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市情教研室,讲师,硕士。

F592

B

1008—8350(2016)03—0107—03

猜你喜欢

清徐社火产业化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赴太原清徐调研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建设情况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闹社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清徐方言儿尾分析
精工细作的清徐民居砖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