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过程的隐喻化探究

2016-04-04李昕

关键词:源域意译隐喻

李昕

(长治医学院外语部,山西 长治 046011)

语言·文化

翻译过程的隐喻化探究

李昕

(长治医学院外语部,山西 长治 046011)

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化过程。译者在将源域(即原语文本)隐喻化的过程中生成了目标域(即译语文本)。这种生成过程需要译者能动性的发挥,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文本,才可能使译语文本无限制地接近原语文本,但绝不可能等同于原语文本。

翻译过程;译者;隐喻

隐喻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认知方式,它生动了文学作品,活泼了各种语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隐喻的使用由来已久,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都曾经运用和研究过隐喻。[1]在我国,隐喻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2]Ricahrds认为,隐喻意义的生成来自于相关意义的文字间的可比度和相似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得到发展和认同。Lakoff and Johnson把隐喻上升到人类思维的高度后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其核心是隐喻的映射,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产生,由源域和目标域组成。[3]其中提到的源域即为信息源,即人们解读和映射的对象;目标域即为结果点,即人们解读后和映射后的终极结果。而产生这一跨域映射过程的作用者即为人,只有人才可以完成将源域跨域映射为目标域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产生既有心理上的基础,又有心理上的认知机制。笔者旨在通过隐喻化本质及其特征追踪解读翻译过程的演变和实质内涵特征。

一、三元素隐喻界定

翻译过程包含着三种必备元素:原语文本、译语文本和译者。

原语文本作为被译者作用的对象,承载着欲被解读的信息,为译者翻译过程的开展提供了源域。原语文本属于源域范畴,但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子,源域所涉猎的范畴远不止一个原语文本。范畴是对所认知的事物的归类。[4]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是一种事物归类的大脑活动过程,[5]源域是一个家族相似性的群体,原语文本具有这个群体中的相似性,即信息的源头。原语文本是整个翻译过程开展的信息源头,这一信息源头蕴含着超越翻译的信息量。因为每一个原语文本的信息有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两种类型[6],隐性信息是译语文本读者不感兴趣的信息,显性信息是译语文本读者感兴趣的信息。但并不是说原语文本中的这种隐性信息就是没有受众的,只是这部分隐性信息有另外的受众群而已。不同的译语文本读者群总是对原语文本的不同部分感兴趣,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读者群会对原语文本的整体感兴趣。翻译应该以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翻译目标。Eugene A.Nida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7]译语文本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信息兴趣群的多样性和原语文本的可被解读的穷尽性。

译语文本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标域,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朝向极点。作为目标域,译语文本与作为源域的原语文本之间有着信息延续的血缘关系。为了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语文本的信息必然会超越原语文本的信息,是原语文本的读者满足信息和译者认知的判断体系信息结合而成的信息共同体。值得关注的是,译语文本在作为目标域搭建原语文本的源域终点的同时,也承载着原语文本的后续延续性使命。当译语文本也作为原语文本被二次翻译的时候,译语文本则呈现源域的特征。译语文本因此具有源域和目标域的二重性特征。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完成源域向目标域过渡的执行者,译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简单地“鹦鹉学舌”,而是要凭借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语言认知体系,揣摩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兴趣,针对特定群体的阅读兴趣,从原语文本中提取显性信息,再对这一部分信息进行附加信息的补充。这种附加信息便是译者结合译语文本读者阅读兴趣的实际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认知判断。最后,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认知体系构建目标域译语文本。

二、翻译过程的隐喻化

翻译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隐喻化跨域映射的过程。Newmark把隐喻分为文化隐喻、普遍隐喻和个人隐喻,由此体现隐喻的三个层面。[8]翻译过程也无不涉猎这三个层面,也包含着文化翻译、普通翻译和个性化翻译三种状态。文化翻译指的是蕴含较深原语文化内涵的源域翻译,如文学经典作品的翻译;普通翻译指的是语言层面的单词翻译、句子翻译、篇章翻译;个性化翻译指的是涉猎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如新闻翻译、合同翻译、医学翻译、科技翻译等。无论是哪一种翻译过程,都是本体向喻体转化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喻体的译语文本也随着产生。不同状态的翻译过程对译者的策略要求是不同的,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中取舍定夺;普通翻译则需要译者具备基本的译者素养和翻译水平,在直译和意译的取舍中判断评判;个性化翻译则要求译者在满足普通翻译水平的基础上,在某一专业领域要非常熟知,如在医学翻译过程中除了具有普通翻译水平之外,译者还需要具有相对专业的医学知识。隐喻过程就是通过一个经历阐释另一个经历的过程,既有原有的孤立性,又有创新的相似性。[3]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原语文本特征显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译者才可以将原语文本中的孤立性信息糅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后赋予其创新的相似性。

三、译者的隐喻化实施

译者在隐喻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在翻译的隐喻化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解读本体即原语文本。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存在同一性,因此译者对原语文本的解读也不能等同于原语文本。每一种解读都是对原语文本不同程度的偏离,只不过在翻译标准的约束下,好的译者偏离系数相对小一点而已。其次,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策略翻译原语文本,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里,Newmark提出了七种关于普通隐喻的翻译方法:1)在译入语中重塑相同的形象;2)用目标语形象取代原语形象;3)用明喻翻译隐喻;4)通过明喻加意译的方式翻译隐喻;5)直接意译隐喻;6)直接删除;7)与意译结合的相同隐喻转换。[3]他把隐喻分为文化隐喻、普遍隐喻和个人隐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策略选用上也无不涉猎这七个技能。首先在文化翻译中,译者需要通过归化的策略重塑原语文本中的文化形象(第一条);用异化的策略取代原语文化的形象而满足异域风情的阅读享受(第二条);用直译的策略保留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第三条);用意译的方式舍形求质(第四到七条),在意译策略中更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翻译对象,采用音译、增译、减译和音译加注释等。最后,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认知构建目标源译语文本。在译入语的选用过程中,译者应该如何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期盼,这要取决于译者翻译前的读者群界定。译者在翻译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译语文本要让什么样的读者去读,只有这样,译语文本的产生才不具有盲目性。

如果译者是要将译语文本供专业读者去读,则应该侧重于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如果是供给非专业读者中的成人读者,则应该满足他们的内容欣赏需求;如果是供给非专业读者中的儿童读者,则应该满足他们的语言习得需求。[9]例如:“问题”一词的英译,看到这个词,大家马上会从译入语种找到它的喻体question或者problem。但若这样,译者则无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他只有在一定的隐喻环境中才可能深入理解每一个“问题”所对应的不同喻体究竟是什么。看下面八种“问题”的隐喻环境:

1.问题是到哪儿去找答案?

2.科学家必须知道怎样运用数学以求得对问题的准确答案。

3.你做什么没关系,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做。

4.我不断参阅论述那些问题的著作。

5.你会听到到处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6.那台机床出问题了。

7.一路上没出问题。

8.生活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问题在于发掘和提炼。

译者无论做出何种努力,他都无法让译语文本准确完整地等同于原语文本,他只能无限制地接近于原语文本。译者只有准确解读了原语文本,才可能向原语文本靠近。再看“问题”的八种译语文本:

1)The problem is where to find the answer.

2)It is necessary that a scientist know how to use mathematics to get an accurate answer to his question.

3)What you do does not matter.The important thing is how you do it.

4)I have constantly referred to works dealing with those subjects.

5)You will find the topicbeingdiscussed everywhere.

6)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at lathe.

7)The trip went off without mishap.

8)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life that one can write about, but the point is how to explore and select them.

“问题”一词分别以“problem”、“question”、“thing”、“subject”、“topic”、“wrong”、“mishap”和“point”八种喻体状态呈现了源域“问题”的原语文本状态。“problem”和“question”的翻译采用了直译;“subject”和“topic”的翻译采用了意译;而“thing”中几乎看不到“问题”的痕迹,其中源域几乎呈现完全隐性状态,译者实质上是采用了意译加注释的方法,用旁边语境明确了其“问题”的凸显;“wrong”、“mishap”和“point”的翻译则附加了专业方面的知识,译者只有涉猎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准确地找准这几个“问题”的喻体。

译者的隐喻化实施还需要照顾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感受,不同的译语文本读者要求使用不同的译入语。例如:“mother”一词的汉译:专业读者侧重于接受其“母亲”的书面体译语文本;成人读者侧重于接受其“娘”或者“妈”的译语文本;而儿童读者则倾向于接受其“妈咪”或者“妈妈”的译语文本。所以,无论是“mother”的汉译,还是“问题”的英译,其某一种译语文本都只能满足某一类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过程产生译入语文本。译者要在原语文本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译语文本,这种活动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10]翻译活动属于隐喻过程范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家族相似性,具有隐喻的特征和属性。唯一不同之处便是,隐喻过程中本体和喻体式是都存在的,而翻译过程中喻体是在译者作用于原语文本的隐喻化过程中产生的。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隐喻化策略有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在文化层面有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除了这些必备的翻译策略之外,译者只有具有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才可能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翻译工作。

[1]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王 寅,李 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2):6-10.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1996.

[6]赵联斌.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译语文本的读者满足[J].长治学院学报,2013(05):63-64.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9]赵联斌.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J].长治学院学报,2011(01):65-66.

[10]张蓊荟.翻译的认知隐喻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53-55.

Metaphoriza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LI X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i Medical lollege,Changzhi Shanxi,046011)

Metaphor can be used to explain every language phenomenon including translation.Translation process is a metaphorical process.Translator has changed the source domain-the source-text into the target domain-the target-text.Translator should show hi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which can make the target-text come limitlessly closer to the source-text but equal to it.

translation process;translator;metaphor

H059

A

2016-05-25

李 昕(1979-),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1674-0882(2016)04-0060-03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源域意译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标语翻译评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