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16-04-04陈达莉刘利才
陈达莉,刘利才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陈达莉,刘利才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的外交理念,是承袭历史下接现实的外交价值取向。理念本身所包含的道德意蕴能够满足国家交往的伦理需要;促进国际外交的道德自觉;引领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指向。当前,世界各国只有立足外交,加强中外联合,营造伦理价值认同生态;深入多面合作,提供伦理价值践行养料;完善沟通机制,保证价值实现健康态势,才能将深谙命运共同体概念中的道德伦理凸显,才能发挥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造福人类社会。
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导我国外交活动的思想理念,更是推动国际社会冲破现实发展阻碍,寻求共存共赢的思想武器。2004年,郑必坚首次提议:“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建立轻易拆解不开的、多方面的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1]紧接着,《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2013年,十八大以报告形式正式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登上了国际舞台,开启了它的征程。
“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是我国外交政策历史继承和现实创新的有机结合,它的内容体现着我国的基本利益主张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道德立场。探索“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是将外交理念的道德立场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能为树立中国形象提供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能将外交辞令的官方语言解释成道德层面的交往原则,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
一、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论证
伦理学认为,伦理价值是关于社会性关系中的利益价值取向的评价和判断。这一定义阐释出伦理价值的本质是评判标准,而评判标准也可理解为普遍认同的某种价值取向。伦理价值属于价值的分类,是以满足人类伦理精神和伦理道德需要的价值种类,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有天然的联系,具有得天独厚的规范功能,能通过约定俗成,普遍认可的道德规定对人进行约束、管理,进而达到完善的目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析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是因为命运共同体概念本身承载着外交价值取向且具有道德规范功效。
首先,命运共同体是价值取向。任何一国的外交政策、外交理念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映射在道德上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伦理价值。“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的外交理念,是国家外交思想的过程集合体。1955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并呼吁与会各国能够搁置争议、共商发展大计。这是新中国在国际外交场合的第一次亮剑,但第一次便已表明了我国平等求和的外交态度。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在国外封锁,中苏断交的背景下韬光养晦,努力亲近世界人民缓和国际关系,以人民外交赢得了尊重和认可。改革开放后,我国与更多的国家进行了合作,在更大层面上融入世界,为国际外交添砖加瓦。在此基础上,国家继续推出新安全观的外交政策,充分显示了中国寻求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和互助共赢的伦理追求。21世纪初,在继承和平发展思路的同时强调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增强了世界共生共荣的含义。顺着时间的脉络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我国的外交理念有其伦理基调和价值取向。“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谋求人类共同的利益,追求人类世界自由解放”,[3]便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赖以追求的外交目标和伦理价值取向。命运共同体继承了这些价值取向,并期望通过命运共同的理念传播出去,在全世界树立起外交价值共识,以此指导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和谐。
其次,命运共同体具有道德规范功能。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因而人际交往是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在尊重、真诚、宽容、互利合作、理解、平等、信用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友好关系。国家交往与人际交往有所相似,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规范、伦理精神才能友好相处。命运共同体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交往原则、伦理要求,能够引导国家交往,为各国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各国交往难免产生纷争困扰,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强化生死共存意识,提醒人们进行行为反思和行为修正,自觉运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加强行为预警深化国家联系。
二、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分析
(一)命运共同体内含国家交往的基本伦理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表达中国进行外事交往的基本立场。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推动,今天的“命运共同体”不仅仅关注国家外交立场的表达,更在于能够凝聚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并乐意促进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全人类,打造超越民族、超越肤色超越个体利益的统一体。因此,“命运共同体”展示着“包容”与“豁达”。“共同发展、共襄盛举,共生共荣、患难与共”,共同的生存需要和共同的人格完善决定了人类社会能够成为“共同体”的“生理”基础和现实基础。习近平提到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而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同体”概念内含中国传统的“和”、“合”道德观,蕴含着“和谐”的诚意。欧共体时期,“共同体”概念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词汇,因而“命运”一词才是我国外交的创新所在,它承载中国文化,具有东方色彩,意蕴深刻而又内涵丰富。“命运”内含个体发展机会的平等、尊重个体生命的正义,还深藏个体交往的友好信任。“命运共同体”将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到了“命运”上,这使国际社会的联合不是经济、安全的单一联合,而是用抽象、复杂的命运概括的多元联合。这种多元联合的稳固基石就是政治互信、文化共赏、经济互助、国家安全互携、环境危机共担的高度信任。命运共同体内含着“平等、包容、和谐、正义、信任”等思想,这为各国交往提供了原则和规范,达到了国家交往的基本伦理要求。
(二)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交往的道德自觉 命运共同体强调生死共存,能够增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首先,生死共存体现现实相关,迫使各国进行非道德行为反思,促成伦理危机的自觉解决。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世界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财富悬殊,引发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的伦理危机;资本扩张带来的政治扩张,使贫困国家在政治话语上的平等地位遭到漠视,引发政治伦理冲突;强势文化占领他国土地,引起文化自由的愤怒;发达国家生态垃圾的转移和资源危机的转嫁更是触动了善的神经,是不折不扣的道德犯罪。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使各国的道德冲突不断升级,国际伦理危机不断加深,甚至严重影响到局部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命运共同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发达国家认识到自身命运与其他国家的关联性,督促其反思无礼行径(特别是不容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非道德行为),进而自觉解决现实存在的伦理危机,促成各国关系的缓和与共同危机的应对。其次,生死共存也关注未来发展,促进人们的道德警醒和自我规范,以期自觉维护全球秩序。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同乘一艘船,一方失衡便会覆舟溺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各国只有自觉遵守交往原则建立友好关系,在保存自身的前提下才能寻求发展强大之道,从而加深对“共存亡、共发展”,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解认知,逐步形成道德自觉,共同维护全球秩序。
(三)命运共同体引领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 《共产党宣言》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做出了大胆预测,未来的人类社会不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王国,它的指向是全世界的联合,而联合的基础便是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普世的道德伦理。现今社会各种思潮泛起,无论是以追求全面自由的新自由主义,以建立民主国家,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政治自由的宪政主义,还是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旗号的“普世价值”,其本质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思想外衣、学术包装,为其资本输出,拓展全球市场,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工具。命运共同体蕴含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伦理道德,因而有人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伦理价值输出。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道:“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6]在世界价值混乱不堪,真假难辨的关键时刻,命运共同体输出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良善,是不以民族利益为着力点的人类大义,是不干涉主权不称霸的友好扶持。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实质上的平等,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平等;倡导仁爱互助,而非趁火打劫;倡导自由奉献,而非别有意图;倡导共荣共享,而非他强我弱的眼红嫉妒和极力遏制。命运共同体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表达对人类发展的美好祝愿,惠及全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是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共同道德价值取向。
三、“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实现
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的实现就好比自然界中生长的一棵树,树的生长需要依托适宜的外部空间,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给予,更需要长期地照料以持续健康的态势。命运共同体作为指导世界各国共存发展的先进理念,其伦理价值的实现要在外交平台和国际环境中得到突破、滋养。
(一)加强中外联合,营造伦理价值认同生态 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能否实现,在于世界各国能否打破心理隔阂,消除心理芥蒂,建立起广泛的价值认同,但价值认同的前提便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国际环境。中国作为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是推动理念建构和价值实现的首要主体。2013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倡导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轻易拆解不开的命运共同体。首先,他提出“一带一路”思想和亚投行建设倡议。接着,他在联合国宣布,中国将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然后,中国也门撤侨帮助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从动荡的也门撤离。2015年12月,习近平出访非洲提出:“今后三年中国将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无偿资金、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支援非洲建设。”中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主体,在理论宣传的软声细语中表现出了建立共同利益体的诚意;更在国际援助中,用雷厉风行的行动展示了休戚与共的决心,承担起大国责任并为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的实现构建认同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还需更加努力,在挑战面前身先士卒,坚持到底,从自身出发营造践诺氛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良好环境的营造除了中国的客观努力以外,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构建。现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意识形态上交锋激烈,地区利益冲突不断。但就全球主要矛盾而言,国际安全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才是当前的最大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搁置争议,共同应对恐怖威胁,共商经济发展措施,解决当前全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气候危机、资源危机,树立起唇亡齿寒的关联意识。放下地区、民族间的偏见、分歧,主动参与进来,以平和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为实现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并通过友好的行动展示命运共同的诚意,为伦理价值的实现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自觉接受伦理价值的启迪并最终转化为内心信念。
(二)深入多面合作,提供伦理价值践行养料 命运共同体应是政治互信体、文化共通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统一体。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各国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合作中融入基本道德内涵、伦理价值进行态度体现。通过促进政治互信、文化共赏、经济互助、国家安全互携和环境危机共担,在国际交流接洽中进行价值实践。
第一,加强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打造“政治共信体”,使各国增加了解和信任。在国际政治领域,国与国之间为了促进友好联系,通过国事访问、签署友好联合声明来巩固友谊;针对两国邦交的主要矛盾进行尽可能地友好协商,能够为正常的国家交往奠定政治基础,化难为易增进包容、合作。
第二,促进文化共赏。文化共赏打造文化共通体,为价值实现提供绝佳桥梁。世界文化争奇斗艳,相通相容,知己知彼,方能友好相处。增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通过互办文化年和民间艺术组织的接洽能增进文化认知,达到文化共赏,从而重新认识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
第三,增强经济互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7]恩格斯认为,伦理观念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关系。增强经济互助打造“利益共同体”是从现实的生存入手,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发展能够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和平正义。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互携。国家安全互携是平衡各方力量,达到互相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国家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一方面能够降低威胁,共同抵御恐怖主义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促进命运共同的可能。另一方面,国家安全的敏感话题能够在某些敏感关系的国家首先得到突破,则是对命运共同体理解的有力支撑,能够证明伦理价值的重大感召力,引导各国正确践行。
第五,环境危机共担。有学者提到,“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蕴含其中的价值冲突和伦理问题日益凸现,并逐渐成为现时代的一个根本性问题。”[8]建立环境危机共担的“责任共同体”,能够深化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在含义,避免生态垃圾的转移和资源危机的转嫁,体现正义和良知。
(三)建立沟通机制,保证伦理价值实现健康态势 伦理价值的实现像一棵幼小的树苗,伦理价值的认同环境为这棵树苗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各国的多面合作为它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养分,只要不断给予关注,使其处在良好的生长状态中,参天大树便能指日可待,造福人类才能持续绵长。深化区域联系,搭建沟通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就能保证外交伦理价值的持续实现和深入影响。
首先,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亚投行的运作。“一带一路”、亚投行作为命运共同体最具代表性的计划,是在中国倡议,多国响应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时间基本确立的,旨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一带一路”“亚投行”是“命运共同体”量身打造、得天独厚的实现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便是伦理价值实现的良好载体,亚投行的正常运作便能推动国家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互帮互助行为的持续实现。
其次,加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合作主体广、合作内容全、合作程度深的特点,拥有先天优势和天然共通性。通过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一方面能够快速凝聚价值共识,为价值实现扫清障碍,另一方面能够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更多机会,透过组织的长期性、稳定性、权威性、规范性建立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强化价值践履。
最后,“一带一路”、亚投行、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建立都是在签署具有共识的相关规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在维持组织运转和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关的规则、精神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制度规范是行动指导,将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内涵融入到组织制度建设上,将其固定下来,形成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的有型制度规范,是为伦理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契约平台,能够强化伦理价值的实现。
[1]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唐建文.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伦理价值蕴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06):25-2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 萍.伦理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The Ethics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Fate Community
CHEN Da-li,LIU Li-cai
(School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9)
Fate community as our foreign concept,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joint under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Moral philosophy itself contains connotation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thics;Arouse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of moral consciousness;Lead to the moral value of human society.At present,only based on foreig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to strengthen the global consensus and build ethical values agree with the environment;Thorough multifaceted cooperation,to carry out the ethical value of practice activity;Perfec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curing ethical value realization ways,to understand concepts of moral and ethical fate community highlights,can play a fate community ethic value,the benefit of human society.
fate community;ethical values;diplomacy
D820
A
2016-04-30
陈达莉(1990-),女,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利才(1963-),男,四川开江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674-0882(2016)04-0014-04
〔责任编辑 赵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