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音乐观众的“观风”

2016-04-04孙焕英

音乐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飞吻角儿口哨

■孙焕英

(中关村军休所,北京,100081)

音乐传播观察论坛

小议音乐观众的“观风”

■孙焕英

(中关村军休所,北京,100081)

作家要有文风,画家要有画风,表演家要有台风,观众其实也应该有“观风”。当今,古典音乐会和歌剧对“观风”是很讲究的,例如要有绅士风度,讲文明、有礼貌、懂艺术、水平高,感情流露得体,评价表达恰当。中国观众并非没有“观风”,不过,有些观众总是有些“失范”,不太守规矩。个人认为,这种“失范”(或者说“失范儿”)的观风,最早形成于宋代,即瓦肆勾栏的场子时代。那时的观风大概可以一言蔽之——散漫。大家想看就挤,不想看就撤,就像赶大集。后来到了观众集中的戏棚剧场的时代(也可以叫“角儿”的时代),一些“角儿”为了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进而红甲一方,千方百计要找人来“捧”;而一些“角儿”的“真爱粉”,也为了自己对角儿的那份感情,削尖脑袋去捧场。结果,观众中动不动就杀出一些“程咬金”,弄不清楚是在叫“好好好”还是在喊“嚎嚎嚎”。此等观风,近乎发疯。至于民国时期,达官贵人或地痞流氓们挎着长枪、盒子炮进剧场,还要用八仙桌来显示地位,一边嗑着瓜子吐着黏痰,一边搂抱并猥亵着“小三”,观风已是不堪入目。

当代的正规演出虽然已经不见这种丑行,但一些“粉丝”的“失范儿”观风,其样态也颇多,笔者简单总结了以下一些主要“型号”。并非科学分类,谨为做一观察。

响亮飞吻型。歌星出场后,能够到舞台上和偶像勾肩搭背的幸运观众毕竟是极少数,于是有些心怀遗憾的观众就隔着几丈远,借助空气这种介质来传递飞吻,观众席中时不时地爆发一阵清脆的“叭叭”声。

口哨尖叫型。此为混合型,即口哨和尖叫无序混杂出现,强度不一,频度多变。一般来说,尖叫表示惊奇,口哨表示欢腾,其混合则表示一部分人惊奇一部分人欢腾,或者是有人既惊奇又欢腾。

念念有词型。演员台上唱歌演奏,他们在台下念念有词,而且掌中啪啪有节,像条件反射。

交头接耳型。即热衷于议论演员,同时洽谈生意,乃至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座席中一组组、一对对,交头接耳,一心二用,两不耽误。

旁若无人型。“观众观众,观之者众”,这就要求大家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欣赏环境、共同遵守一个普遍的游戏规则。身在剧场,神往舞台,要心有旁人,不能打扰邻座和全场。可偏有一些观者我行我素,剧场就像是他们自家后院,随便施展“身手”。

舞枪弄棒型。即喜欢使用充气“枪棒”或玩具,闪烁着激光和LED灯光,除第一排,余者皆受其扰:第二排看到前面是晃动的树,第五排看到前面是风中的林,十排以后看到的就快要成为一堵墙了。更有甚者,观众席上满是全举、半举或不举的标语牌和广告牌,表达自己身份者有之,表达对演员的喜爱者有之,纯粹是做商业促销者也有之。

任意蹲起型。演出结束,演员返场谢幕,观众全体起立,台上台下掌声齐鸣,相互致谢,才是优良观风的常态。而今却有一些观众相互“配合默契”,在演出时你蹲下歇息我起立欢呼,他站着摆手我蹲着喝水,恐怕比闹市还热闹。

互动无穷型。“无穷动”本为一种创作手法,但如今的音乐演出手法里也出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动成了拯救演唱会的灵丹妙药,观众要是不和演员互动一下,演员还可能走到观众中间,煽动互动。当然,现场演出互动一下无可厚非,但如果成了“无穷动”,而且是“粗野动”,那么是演员被观众牵制了呢,还是观众成了演员的提线木偶?或者,双方都自我感觉良好?

全面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艺术水平,除了看音乐家及其作品,也要看音乐受众的观赏文明程度。而观风,又是衡量受众及其欣赏之水平的直观标准。徐贲在《鼓掌是一种仪式》(载《视野》2013年第20期)中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观众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内部的相互影响。笔者要说,观风也是一种巨大的“场所力量”,优秀的观风才有助于音乐艺术品格的提高,而要扭转不佳的观风,既需要引导,也需要积极的响应。我们“失范儿”的观风,可以暂时在电视台演播大厅泛滥,可以暂时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广场横行,但我们不该再容忍它侵扰我们心目中的那些“金色大厅”了。大中国的大气象,在此要有所体现才是。

孙焕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创作员。

猜你喜欢

飞吻角儿口哨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示爱以吻
角儿爷
哦, 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口哨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夏日的绿口哨
登堂入室
口哨的清洁与保养
夜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