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设想
2016-04-04王琪延
王琪延,王 博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 ,北京 100872)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设想
王琪延,王博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推动首都文化繁荣、促进首都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破解文化建设发展难题、千方百计增强北京文化力的巨大挑战。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在创作、人才、展示、传播和应用五个方面上发挥作用,把首都建设成为文化创作之都、文化人才之都、文化展示之都、文化传播之都和文化应用之都,充分挖掘首都的文化潜能和文化功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推动首都文化繁荣、促进北京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破解文化建设发展难题、千方百计增强北京文化力的巨大挑战。因此,当前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坚持立足全局、面向全国,在创作、人才、展示、传播和应用五个方面上发挥作用,把首都建设成为文化创作之都、文化人才之都、文化展示之都、文化传播之都和文化应用之都,发挥好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1]。
一、建设文化创作之都,激活文化发展活力
(一)建设学术创新中心,发挥学术创新引领作用
学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创新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创新力最本质的表现。北京是全国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科研基地,聚集了全国众多学术人才,建设学术创新之都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北京建设学术创新中心应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阵地,创新学术管理体制机制,注重高端学术人才培养,举办大型学术论坛,集聚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学术资源,营造包容、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增强学术之都整体的学术创新能力、传播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要以建立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中心为己任,努力成为引领学术思潮的全球学术创新中心,提升学术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在学术创新上引领全国、引领世界。
(二)建设文学创作中心,推动优质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文学凝结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创作对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激发文学创作生产活力,推动优质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反映国人审美需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得文学作品能够真正扎根现实,赢得读者的喜爱。同时推进文学商业化合理发展,鼓励优秀文学作品转化成电影、动漫、电视剧,增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三)建设传统文化创新中心,使传统文化散发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北京要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要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通过传统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活力[2]。
(四)建设文化节事中心,打造知名文化节事品牌
文化节事活动能够有效推动文化创作,它能够将静态的文化创作进行动态表达,如可将国画、茶艺、京剧、书法、风筝、刺绣、陶瓷、民俗等文化在节事活动中的进行现场展示。北京具有丰富的节事活动举办经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现代的表达手法将中国武术、戏曲文化、活字印刷、国画艺术、航海技术等中国元素进行生动的表达,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了人文北京的品牌,通过这次重大的节事活动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此,通过举办文化节事活动不仅有效推动了文化创作,还能够增强北京的文化影响力。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节事活动,打造品牌响、创意新、制作精、国际性的文化节事品牌,增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
二、建设文化人才之都,打造文化人才高地
(一)资金“舍得花”:保障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逐年增长
北京建设文化人才之都首先要资金“舍得花”。资金是文化人才开发的基础,没有资金就请不来顶尖的文化人才,没有资金就培养不了高水平的文化人才,没有资金文化人才的创意很难转变成产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投入机制,树立文化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理念,设立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文化人才专项经费,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投入机制,保证文化人才专项资金的逐年增长,确保文化人才不因资金缺乏而流失[3]。
(二)人才“留得住”: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北京建设文化人才之都其次要使人才“留得住”。人才“留得住”就是要形成有利于文化人才扎根北京的良好环境,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切实关心人才的工作生活,优化人才的管理服务,如通过明确人才子女就学安排细则,出台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单位“对口接收”政策,切实为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就医、就学等提供优质服务,在环境宜居、就业机会、产业基础等方面形成具备留住人才的条件。
(三)人才“用得上”:着力打造文化人才发展平台
北京建设文化人才之都还要让人才“用得上”。应当把着力打造文化人才发展平台、切实发挥文化人才作用作为建设“文化人才之都”的重中之重来抓,下大力气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为文化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使文化人才在广阔的平台上大有可为。
(四)人才“养得起”:提高文化人才福利待遇
北京建设文化人才之都要保证人才“养得起”。人才“养的起”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福利待遇,为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创造性的激励机制,保证具有一流水平的文化人才能够获得一流的福利待遇,设立文化人才成果奖励基金,对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文化人才进行物质奖励,激发文化人才建设文化之都的热情。
三、建设文化展示之都,展示北京文化魅力
(一)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发挥文化会展的平台和引擎作用,充分挖掘北京历史文化积淀,开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传统文化会展品牌,有效展示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搭建文化娱乐展示平台,打造北京文化娱乐新名片
依托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交响乐节、北京草莓音乐节、北京青年戏剧节、北京传统音乐节等契机,举行电影、电视、戏曲展映,推出代表北京当代文化形象、体现时代精神、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演艺节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打造文化展示盛宴。创新现代文化展示方式,通过搭建主题文化娱乐公园、主题演艺娱乐区、文化创意DIY园等现代文化展示平台,将文化演艺展示同餐饮、休闲、购物、旅游等相结合,打造北京文化娱乐新名片。
(三)搭建学术创新展示平台,展示学术创新成果
开展学术会议可以将某一专业领域最新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为促进学术创新、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应通过举办大量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搭建学术创新展示平台,进而增加国际学术对话交流频次,拓展学术创新视野,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学术创新成果。
四、建设文化传播之都,增强首善之都文化传播力
(一)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增强文化中心传播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普及,催生了大量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北京建设文化传播之都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媒介等现代传播手段,依托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短信平台、移动传媒、电视广播平台等现代传播平台,发挥现代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受众面广的优势,建设双向互动、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文化传播体系。同时构建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平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进一步提高北京的文化传播力。
(二)充分利用传统传播手段,展现首善之地精神风貌
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传统人际传播手段。首先要发挥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播的作用。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孩子,让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学进头脑、走进课堂。其次,文化传播还可以通过家庭文化建设进行传播,“家风”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同时也是最为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家风”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传播社会文明新风。再次,可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群众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及时报道群众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的新进展、新典型、新风貌,鼓励大家加入到这种自发团体共同传播正能量,展现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的精神风貌。
五、建设文化应用之都,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
(一)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当在培育文化新兴业态走在全国的前列,充分挖掘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可以将文化与多种产业嫁接,促进“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农业、“文化+休闲”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这种“文化+”的模式,将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融入到旅游业、金融业、农业、休闲业等载体上,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渗透、互相延伸逐渐形成新型产业形态,实现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这种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文化产业业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升级换代,还可以使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促使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应用之都离不开良好政策环境的支撑。应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文化企业优惠政策,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安排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搭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下大力气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发挥北京文化、科技资本优势,培育“北京创意”、“北京研发”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相关市场规则,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环境,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北京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水平,让文化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因此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当以积极促进文化消费,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全国文化消费中心。北京促进文化消费一方面应增加消费供给,通过打造原创文化精品,聚集世界文化艺术精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重点扶持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优质文化企业。继续办好北京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图书节等重大活动,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为群众文化消费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和消费者良性沟通机制,通过搭建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流平台,使得文化产品能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建设覆盖全市的文化消费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文化消费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来细分消费群体,将信息传递给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实现资源和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文化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7-11.
[2]王琪延,王博.世界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4(9):47-51.
[3]韩圣喜,石兆宏.济南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涵和主要功能调研报告[M]//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范根祥)
The Suggestions of Building Beijing into the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WANG Qiyan,WANG Bo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is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apital of culture,promote the restructuring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break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force for Beijing.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o build the national cultural centre,Beijing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cultural creation,talent,display,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so as to become the cultural creation center,cultural talents center,cultural display center,cultural transmission center and cultural application.
Keywords:Beijing;national cultural center;urban cultura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琪延(1959—),男,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博(1985—),女,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研究”(ZT2014006)
收稿日期:2015-10-1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16)01-0081-04
DOI: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