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体字与书法关系研究

2016-04-04刘磊磊

书法赏评 2016年3期
关键词:异体字字形书法家

■刘磊磊

异体字与书法关系研究

■刘磊磊

异体现象在汉字中出现的很早,且大量存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日常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便是异体字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同时,数量庞大且形体多样的异体字又丰富着书法艺术的表现效果。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即拟对此做粗浅分析,以作引玉之论。

一、书法表现促进了异体字的产生、发展和传播

书法是语言文字的书写艺术,是文字与书写形式两者相互结合的产物,是 “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 (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精研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体貌风格等。书法仅凭抽象性的点线运转,要力求美观,尤其讲究笔法、笔势、笔意,其气质和韵致,要求有特色,有微妙迭见的变化,力求达到圆满。”①是书写者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作者的精神之美,正如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所说:“笔画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那么,为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书写者在书写时总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选择甚至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字形,对此传为唐代欧阳询的 《三十六法》中早有论述:

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 “新”之为 “□”……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 “曹”之为“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②

可见古代书家为追求书法的 “体势茂美”,宁可牺牲汉字的规范性来另造新字。而这些所造的新字或是对原字笔画及构件的增减改变,或是几种字体结构的杂糅,或是通过会意法另造的新字。绝大多数新字很易辨认,所以这些方法在古人看来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书法家们为求作品的艺术性而常用的手法。这些新字便成了异体字,后来者学习书法,以其字形美妙而临摹使用,这样又促进了异体字的广泛传播。关于书写者为求书法表现而另造异体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变汉字原有的笔画或构件。

笔画,是指 “构成字形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汉字的横 (一)、竖 (丨)、撇 (丿)、点 (丶)、折 (乛)等。”③规范汉字的笔画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变,然而在实际书写时,书法家往往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减甚至改换笔画,造成异体。例如:《唐怀仁集王圣教序》中 “凡”字写做,增加了一撇,“求”写做,在原字的基础上减少了一点;“训”字写做,把最后的竖画写做竖折钩,从而造成了异体字。构件,又称部件,是汉字的构形单位,王宁先生认为:“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他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如 ‘日、木’是 ‘杲’的构件,‘木’是 ‘森’的构件,‘亻、列’是 ‘例’的构件。”④构件由若干笔画构成,它们是汉字中的一些独立组成部分。出于艺术的需要,书法家常常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省并或改换一个或几个构件,或是改变构件的位置,从而造成异体。例如:北周 《马龟墓志》中 “标”字写作,书写者在 “标”的右侧加构件 “寸”,使其字显得平稳匀称。“竞”繁体字写作 “競”,在北周 《匹娄欢墓志》中简省重复构件 “兄”,又异写作。部件位置上下左右移动,在书法作品中常常见到,将上下结构的字下部构件移至左侧或右侧,使其成为左右结构,以求字形平正端庄;或将左右结构的字变为上下或半包围结构,使字形由平正变欹侧,由均匀排布为疏密有致。例如:晋王羲之 《兰亭序》中 “群”写做,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彭”写做,变左右结构为半包围结构;“感”写做,把心字底放在字的左下角,改变了字的结构,变正为欹,起到了主笔突出,疏密有致的艺术效果。

第二、各种书体之间相互杂糅。

在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上出现了篆、隶、楷、行、草等五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结体和审美特征。总的来说,篆隶出现得较早,风格古朴;行草是在隶楷的基础上,通过省并、连带、替换等方法形成的,其风格风流妍美,便于书写;楷书则端正规范。有不少书家熟稔多种书体,在书写时,他们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审美需要,用一种书体的笔法和结构写另外一种书体的整体或部分形体,从而造成异体。这种新造的异体字在结构上不同于通用的规范字形,但在笔法和结构上却和整幅作品非常和谐。例如颜真卿 《颜勤礼碑》中 “光”写做,即是用楷书点、撇、捺等笔画替代篆书婉转的线条,然后用楷书的结构写出来,所以此字在该碑中并不显的突兀,相反有一字多变之妙。书写者通过字体杂糅而出现异体字的情况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两种:

1.为求高古典雅,不少书法家用楷书、行书或草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的形体,或是用隶书的笔法结构写篆书的形体。他们崇尚古典,认为古典的就是美观的、高雅的,为求古意,不惜繁化。例如 《颜勤礼碑》中 “明”写做;汉 《张迁碑》中 “之”写做,则是用隶书的笔法和结体规律来写小篆 “之”字的字形结构。

2.为求流美便捷,以楷书的笔法写行草书的整体字形,或是把行草书的部分构件楷化。成熟于魏晋时期的行草书体,提按使转灵活,字形以简代繁,比篆隶楷等静态书体在书写速度上要快得多,且体势变化多端,章法生动自然,是古代知识分子和书法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字体。人们在书写其它书体时很容易受到行草书结构的影响,例如:元赵孟頫在 《仇锷墓志铭》中 “本”写做,行书 “本”字为突出笔势的连带,改变了笔画顺序,多写做,赵孟頫在写楷书时受行书影响,写成了异体字。把行草书的部分构件楷化,运用类推的方法,把这些楷化后的构件运用到别的字形里面,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例如 “卒”在行书里面写做,楷化做,以此类推,“醉”写做 “酔”,“翠”写做 “翆”。

第三、另造新字。

书法家从艺术性的角度考虑,为使字形出现新的面貌或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会通过会意、形声等方法造字。《魏书·江式传》里就有用会意法造字的记载:“皇魏承百王之季。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错谬,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乃曰追来为巧,巧言为辨,小儿为黜,神虫为蚕,如斯甚众。”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 “葬”字,《说文解字》中说:“臧也。从死在芔中。”而在北周 《高妙仪墓志》中写做,把下面的艸写作土,这样就成了 “死在土中”的意思。壑,意义为沟,在北周 《铁山石颂》中写做,用两个 “谷”字连写,表示两山间的深谷。除了用会意法造字外,还有用形声法造字的现象,例如:实,《说文》:“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在 《匹娄欢墓志》中写做,书写者把表示 “货贝”意义的 “贯”字,换做表示声音的 “是”字,该字便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

二、异体字独特的结构特点丰富着书法表现

既然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书法家在书写时使用、传承甚至创造异体字,那么,异体字对书法创作有何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艺术水准的高低是评价书写者水平的重要标准,要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书写者对字形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为书法艺术与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有密切的关系,笔画的俯仰,结构的开阖、章法的对立统一都是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一幅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其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都与每个单字关系密切。唐孙过庭在 《书谱》中曾指出:“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书法追求韵味和美感,讲求变化,最忌平铺直叙和单调雷同,异体字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见规范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字多形的多样性变化,为书写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兰亭序》了,里面先后出现了20多个 “之”字,然而字字互异,各具形态。

如上所述,在汉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异体字是通过增减改变笔画或构件而成,使用这些字除了可以使字形多变外,还可以起到连贯笔势,调整笔锋,增强造型美的作用。例如 《唐怀仁集王圣教序》中 “求”和 “流”写做、;“鄙”和“或”写做、。前者省去点画,后者以 “厶”代 “口”,都使书写起来更为畅达便捷,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为突出,字形更为流美。在最后一笔的基础上增加点画也是在书法作品中常见的现象,例如、、、这些字都比原字多加了一点,明显具有煞住笔势、调整重心、填补空白和强化节奏的作用。

根据构件的多少,汉字又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构件,合体字有多个构件。根据构件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多种。选用众多与正体结构不同的异体字,可以起到改变字与字之间的纵横关系,调节章法的作用。在一幅作品中,当相邻的几个字结构相同时,可以选用结构不同的异体字,以求变化。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晚明时期的王铎、黄道周、傅山等书法大家都喜欢在作品中书写大量异体字。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学术方面,宋元以来的程朱理学受到严厉批判,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 “童心说”广为传播,读书人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这种思想外化为具体表现时,就是对 “奇”的追求。在书法上的一个表现就是异体字的大量出现,这些字结构繁复,字形高古难辨。现代心理学认为,当观赏者对作品中所显示的内容在情感或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时,这种距离就会消除我们对作品的使用态度,从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王铎等人的作品中频频出现大量异体字,在好古炫博,标榜自己的同时,更加衬托出 “古、奇”的艺术风格,为作品增加了猜字谜一样的趣味性。欣赏者面对满篇的古文奇字,目不能辩,口不能言时,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了艺术品味。

第二、增强书法作品的文化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作为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在漫长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早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每个汉字之中。尽管异体字不同形体之间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且增加了人们的识记负担,是需要被规范、整理的对象,但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它们却传承和体现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以下试举两例来说明异体字的文化功能:

辠——罪

辠,《说文》:“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罪,《说文》:“捕鱼竹网,从网,非声。”可见,“罪”的本意是捕鱼的竹网,与犯法的意义无关。后来二字互为异体,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辠”字的字形和 “皇”字相似,就以 “罪”代 “辠”,表犯法义, 《说文·辛部》也说 “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最高统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强行改字,造成异体字出现,可见,异体字承载着多样的政治文化,是窥探政治文化的一面镜子。

雒——洛

雒, 《说文》:“叆也,从隹各声。”为形声字,是一种鸟的名称。洛,《说文》:“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是一条河的名称,古人以水北山南之地为 “阳”,洛阳即是洛水之北的一个城市,后来洛阳城做了东汉的都城。按照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的观念,汉朝属于火德,忌水,于是就用同音字 “雒”代替有 “氵”的 “洛”字,“洛”就有了异体字 “雒”。后来魏文帝又把 “雒”改回 “洛”,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认为魏属水德,土得水而柔,水得土乃流,便又把 “雒阳”写作 “洛阳”。从 “洛阳”一词反反复复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统治者迷信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观念。

异体字是中国文化长期堆积的产物,它在长生和使用的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同时,中国书法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拿着毛笔写汉字,它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书法家如果能够知晓每个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在创作中灵活选用,这也正是书家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之,异体字与书法关系密切,要研究异体字的产生、发展及传播现象不能不考虑书法因素。而书法家大都喜欢在创作中使用异体字,从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注释:

① 《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②欧阳询 《三十六法》,见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③ 《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④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魏收.魏书·江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

[1]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刘磊磊 《北周石刻异体字研究》。

[2]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汉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5]白谦慎 《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版。

[6]毛远明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2006年2月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文学院

肇庆学院青年项目类研课题 “异体字与书法创作关系研究”(201528)科研成果。

猜你喜欢

异体字字形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书法家·谢 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小小书法家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书法家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