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甲骨文字书法之美

2016-09-12韩士龙

书法赏评 2016年3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线条

■韩士龙

试论甲骨文字书法之美

■韩士龙

“殷商甲骨美如宝,字意音形并一流。”甲骨文自1899年王懿荣在北京惊奇发现之后,一时成为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把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向上提前了一千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殷商契文正式统一为 “甲骨文字”后,一时,考古与学术研究红红火火开展开来,并在海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正如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说的:“甲骨文,在二十世纪初叶,曾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放了一个异彩,它的光芒四射,炫耀全世界。”[1]

美是人类的自觉爱好,也是中国汉字的一个独有特点。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字 “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2]然而,殷商甲骨文字与其他字体的汉字一样,也是形与音、义相统一的块体文字。因此,它无可争辩地也具有 “三美”,这就是:感心的意美、感耳的音美和感目的形美。

甲骨文字虽然发现才一百多年,可它是祖先早在三千三百年前所创造的古老文字。它在殷商经过二百七十三年、五个时期的使用、演变,由幼年到成年,由不成熟逐渐成熟。今天看来,它不仅音、形、义和谐统一,而且在书法层面上也极具特色,富有其他书体所具有的线条美、形体美、构图美和丰富美等诸多特点。个中要义,陈情如下,恳请方家教正。

一、甲骨文字极具线条美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已由图画演变成了符号。这种符号,完全用线条书刻而成。然而仔细观察这种用夸张手法书刻出的线条,情趣盎然,极富有生命力和自然美,有的刚健,有的柔媚,有的端庄,有的秀丽。比如殷代中兴名王——武丁时代,自由自在生活的史臣们书契文字时,多气魄豪放,技艺娴熟,字里行间,表达出当时生活的旷达和艺术的自由,是其他殷代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再说,那时候殷代爱好艺术的空气比较浓厚,雕刻绘画在陶、骨、石、角等器物上的图案也十分精美。在这种美好的文化氛围中,史臣们也把爱美的情趣抒发到甲骨契刻上,刻出了许多让人爱不释手的甲骨文字。我们看武丁时期甲骨文字的线条,都是活的,极具生命力:大字雄健宏伟,古拙劲削,直线多,曲线少,纵横开合,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而有些中小形字的线条,则显得宛转秀丽,雍容典雅中不失美妙之灵气。难道这不是先祖贞人 “我手写我心”的书法美吗?!

甲骨文书艺,是 “以刀代笔”的契刻书艺。当然在契刻之前,也有先书朱墨然后契刻的。但由于工具的特点,它的线条总带着刀刻的痕迹。我们细观察甲骨文拓片,以刀代笔痕迹随处可见:契刻通过尖锐锋利的冲刀,显露出其劲健、瘦硬而有力度的线条;起笔处带有尖利状,而不甚尖利的不多见。笔画中部,下刀略重,较起笔略粗些、圆些,到落笔时,又轻刀收笔,笔画变细变直,从而使这样的笔画形成中间粗、两头尖的 “枣核形”。再看其转笔处则衔接自然巧妙,犹如天衣无缝,巧夺天工。然而,无论长线条、短线条或点画,都显示出下笔沉稳 “笔笔中锋”的味道;它硬如铁线,瘦中遒劲。难道这不又是后来钟王、旭素所共有的书法线条美吗?!

同时,甲骨文的线条,也极尽长短、粗细变化之能事,利用内涵刀刻韵味的笔意,书刻出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美丽文字。我们 “透过刀锋看笔锋”观看殷商五个时期的甲骨文字,虽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在 “劲健瘦硬”方面是共同的、一致的。这些细线条细而有力,坚韧遒劲,和谐统一,栩栩有神,也是我们今天书法家应当仿效学习的地方。

二、甲骨文字很具形体美

甲骨文的形体与众不同,自成独立体系。我们观察甲骨上的契刻文字,可以明显地感到:甲骨文的形体有大小、斜正、疏密及错落有致的艺术美。单从这一点上,它的书法美竟和两千年之后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有十分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看以下最富表现力的甲骨文的象形字:

我们从这十个甲骨文字中,看出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管是人体本身,还是人的目、口,不管是牛、羊、山、月、日,还是水、舟,都很像一幅幅简笔画。但它又不绝对是图画,内涵有许多符号成份;假如我耷矇着眼睛去观看这些文字,又像一幅幅大写意的中国画,组成了人间万物之形,又塑造了这些万物之美,真是难能可贵啊!

另外,从甲骨文的合素造字方法中,也可看出甲骨文字之美。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看出,此类合素组成的甲骨文字,既是音、形、义和谐统一的整体,又是一幅美丽直观的图画。

同时,我们再看另一种合素甲骨文字,一个字素表示字义,另一个字素表示发音。

当我们在此谈论甲骨文字的书法美时,不由使人想起 “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的一段话:“卜辞契于龟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十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廩辛康丁之世,然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 “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颜柳也。”[3]

同时,从对甲骨文的研究中,我们会自觉地感到:甲骨文绝大部分都是以象形或以象形为基础而造出的文字。据有关专家初步统计,甲骨文中独立的象形字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它会意、形声、指事三种造字方式也都依托于象形字符。这就明白告诉我们,甲骨文字中,具有象形美的字数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这真是象形甲骨、大美甲骨啊!

三、甲骨文字更具构图美

甲骨文因承载文字的龟甲、兽骨之大小形状不同以及契刻的内容也有区别,故它在篇章结构上、分行布白上极其自由,错落有致。尽管契刻出的文字长短大小各不相同,但疏密安排却独具匠心,异常妥帖,让人看后顿感古趣盎然,余味无穷。这正如当代著名甲骨文书法家潘主兰先生指出的: “甲骨文以象形为主体,既是字又是画,于此可证 ‘书画同源’之说不虚。它凭借着对象特点,经艺术加工,把它的特征予以高度概括刻划出来,形成殷商文字。这种形式美,展现了均衡式标准,活泼有生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由化,使东方书契艺术大放光芒。”[4]

例如,编号为32087号的甲骨刻片 (见图一),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宽的狭长骨片,上面刻三行字,右边一行为:小乙羌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亡蚩,兹用;中间一行为:太乙羌五牛三祖乙羊;左边一行为:甲午贞乙未酎高祖亥。

(图一)

从整个篇幅看,这三行字契刻在骨片中稍偏右部位。但字行的长短不尽一致,右边一行刻的最长,有16个字;中间一行和左边一行长短差不多,都是9个字;但左边一行上下组合基本成一条直线,中间一行从第5个字开始向偏右方向倾斜;而且左、中、右三行字的大小也都不同:大致是上边字最小最密,中间字偏大开阔,下边字最大又稀疏。例如:左边一行中下部的 “高”字,它占面积约相当于顶上 “甲”字面积的8至10倍;右边一行中下部的 “蚩”字,它的面积也约相当于顶上 “小”字的10至12倍。虽然这些字大小不一,但排列有序,参差错落,和谐一体,别致美观。这正像书圣王羲之说的:“夫欲书者,先亁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5]

我们再仔细观看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刻骨拓片,就会发现殷墟契文字距参差而又有别致,行距疏宕而又有余韵。初看时,好像无一定规则,但细致把玩次数多时,就会发现其是无规则中求规则,因甲骨制宜,自由参错,不受任何制约,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字貌崭新而又美观。我们在品味书契之特殊艺术性时,不禁使人特别敬佩殷代卜人书法之高深造诣。请看甲骨文书法风格的第四期的武乙、文丁时期,所契大字较多,且奇峭险峻,气势凌厉,一扫前期颓靡之风,故其刀笔瘦挺苍劲,体势洒落自如,构图奇特,风彩动人。特别是此时期带有草意的刻骨文字,字与字之间错落时,似有牵连萦带,时常是前一个字的落笔,就是后一个字起笔的引带。在这一点上,书艺之美竟和唐代旭素的狂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极具错落美、萦带美。

同时,在甲骨文的每篇字的行款上,也别具特色:有左行、有右行,有一片之中左右行并列,还有上下参差错落行款。由这样的行款组合的每一片甲骨文字,无论高低边角,疏宕茂密,莫不别具一种生动情趣,使人感到每一片契文版块新颖别致,各不相同,不落俗套,体现了甲骨文书法的篇章美、整体美。

四、甲骨文字还具有丰富美

中国汉字所以能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独特的艺术,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丰富性。甲骨文字作为汉字之祖,从一开始它就具有这种丰富之美。我们再仔细观看甲骨契刻文字,就会发现三千三百年前的祖先贞人思想自由,胸怀开阔,方法多端,智慧丰富,故由他们书写契刻出的甲骨文字,一字多写,一字多形,偏旁互换,位置机动。有的同一个字,笔画多少不拘,形态样式不同。有些合体字偏旁可增可减,性质类似的偏旁可以互换。比如:一个 “羊”字,在甲骨文中竟有九种写法九种字样:

上面这九个甲骨文 “羊”字,尽管笔画多少不等,字形样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画有两个弯角的羊头。因为曲角是羊的主要特征,契刻上曲角,就表示这是 “羊”了。但从字形的丰富美尽可让人看得乐开怀,笔画有多有少,字形有大有小,字势有正有斜,有的还很滑稽地加上了牵羊的绳子,看后真要把人乐坏了。

甲骨文的丰富美又表现在有些合体字的偏旁不是固定不变,二者可以移位,可以互换。比如甲骨文 “”(相)字,它由一个 “”和一个“”组成。当它上下组字时,可以写成 “”(相);也可以写成“”(相)。又如甲骨文 “”(姓)字,它由一个 “”和一个“”组成。当它左右组字时,既可以写成 “”(姓);也可以写成 “”(姓)。它的书法丰富美由此可见一斑了。

另外,甲骨文的丰富还表现在它的一字多变上,同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还可以倒写。比如:“女”字,甲骨文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又如 “中”字,甲骨文可写成 “”,也可以写成“”;再如:“品”字,甲骨文可以写成 “”;也可以倒写成 “”;另如 “启”字,甲骨文可以正写成“”;也可以倒写成 “”等等。还有许多甲骨文字的丰富美,这里不再多述。但仅从这些例子,便可以看出甲骨文字最突出、最典型的丰富美,事实具在,不可不信矣!

五、结语

所谓甲骨文书法,即殷商甲骨契刻之字的艺术;它以刀代笔,加以刻画,显示出有方折又有尖细之形态特征的文字。它虽与后世的笔墨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已具备了后世汉字书法的线条、结体与章法之美的基因。随着社会文化活动和书法的空前发展,甲骨文书法也和其他书体一样,得到从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清末民初的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叶玉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都先后将已识的甲骨文字集成楹联、诗词书籍出版,对甲骨文书法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代的潘主兰、何晴、刘江、王延风、杨鲁安、刘顺、翟万益等上百位书家,也在甲骨文书法方面成绩显著,对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当代甲骨学和甲骨文书法才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书法还有相当大的探讨和发展空间,比如,甲骨文字书法之美,除了上边说的以外,它还具备有简约平奇的质朴美,雍容大度的冲和美,长枪大戟的粗犷美,纤细娟秀的阴柔美,斩钉截铁的雄强美,无须装饰的自然美,隐约可见的沧桑美,天人合一的哲学美等等。这些甲骨文的书法之美还有许多空白急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总之,甲骨文字是中华民族的 “国宝”,是三千年汉字的 “鼻祖”。它经历数千年之后,仍具有巨大的应用科学价值和书法艺术魅力,深受中国和世界广大文化科学人士的喜爱和称颂。瑞士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在她的 《汉字王国》新书中说,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我害怕它会失传,联合国应该把汉字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国际图书大会,也应把殷商甲骨文字作为会徽使用。[6]

至今,流散在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甲骨文都已著录发表,为甲骨学和甲骨文书法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目前,国内外已发表有关甲骨文的论著已达到两千余种,甲骨学已成为当今国际上非常活跃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要有海内外亿万甲骨学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并长期为之奋斗,甲骨学和甲骨文书法就会更上一层楼。可以预见,当中国书法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时,也正是大美甲骨文书法自立于世界之日!

由于本人艺术修养和甲骨学知识有限,在以上论说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妥当或错误之处,敬请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多给予批评指正。

注释

[1]转引自台湾1992年四版 《万象甲骨文诗画集》

[2]转引自 《书法》杂志1995年5期刘文中 《草书现代表现意识》

[3]见郭沫若1937年出版的 《殷契粹编》自序

[4]见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 《潘文兰甲骨文书法》9页

[5]见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的 《历代书法文选》26-27页

[6]转引自高惠芬主编的 《自学甲骨文书法选》后记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线条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线条之美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