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焌年的心理学翻译与贡献*
2016-04-04范庭卫
范庭卫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试论蔡焌年的心理学翻译与贡献*
范庭卫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20世纪80年代,蔡焌年汉译了英国学者玛格丽特·唐纳德逊的名著《儿童的智力》,不仅丰富了国内对皮亚杰学说的了解,而且传递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内容及学术动态信息。她还英译了《人类的智能》、《中国心理学史》“绪论”、《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学术观点的传播以及为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蔡焌年在心理学翻译过程中的客观、谨慎与求真的精神,对中外心理学学术交流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蔡焌年;心理学翻译;贡献
蔡焌年(1924—1996),女,浙江德清人。父亲蔡远泽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矿科硕士,1930—1932年任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蔡远泽对理工科的重视及留学美国的经历,对其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作为蔡家的女儿,蔡焌年同蔡家男儿一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曾就读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7—1948年,蔡焌年在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工作。之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学习,1951年获得硕士学位。
1953年1月,蔡焌年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抱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毅然辞去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的工作回到祖国,在江苏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组工作,任心理学讲师,并且是1955年中国心理学会苏州分会的主要成员。1957年,蔡焌年被错划为“右派”,调离心理学教学岗位,在图书馆工作直到1987年8月退休。“四人帮”粉碎后,获得平反的蔡焌年和劫后余生的广大知识分子一样,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工作。她一人负责图书馆的全部英文编目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著作。由于蔡焌年长期在图书馆工作,加之其译著未全部公开发表,使她不为人们所熟悉,她对心理学翻译方面的贡献也鲜为人知。笔者拟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为背景,初步探讨蔡焌年的心理学翻译及贡献。
一、 汉译《儿童的智力》,
丰富对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的介绍
改革开放后,心理学研究迎来了春天,西方心理学理论开始被大量译介,其中受到广为关注的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理论。1979年,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陈元辉曾拜访皮亚杰,并邀请他来我国讲学。虽然皮亚杰最终并没有来华,但80年代皮亚杰的理论受到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界的广泛关注。仅80年代初,主要的译著就有:《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和《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981年,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光明日报》撰文,介绍皮亚杰的理论,阐述该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在此背景下,蔡焌年翻译了英国儿童思维和语言研究学者玛格丽特·唐纳德逊(Margaret Donaldson)的《儿童的智力》(Children’sMinds),1982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儿童的智力》是一本研究儿童智力特点及发展、纠正学校教育存在之问题的教育心理专著。该书1978年在英国出版,曾被翻译成丹麦、荷兰、芬兰、德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等国语言。[2]除了蔡焌年的这本汉译本,汉菊德和陈正乾于1996年在我国台湾地区翻译出版了该书。该书的翻译和出版是80年代皮亚杰学说译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这本译著又区别于当时其他对皮亚杰学说的译介。
儿童自我中心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的中心观点。唐纳德逊并不完全否认儿童自我中心的存在,但反对把自我中心作为儿童思维特点的标签,而主张把儿童自我中心视为动态机制。她引用马丁·休斯(Martin Hughes)的“警察和小孩”实验来反驳皮亚杰的观点,并得出结论:学龄前儿童具有领会别人观点的能力,并不十分缺乏“非中心化”的能力。在批评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观点时,唐纳德逊写道:“在这方面,现在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根据可以证明他是错了。”[3]9虽然有如此尖锐的批评,但作者始终秉持客观的学术讨论态度,丝毫没有贬低皮亚杰的贡献。她在《序》中写道:“目前的事实已经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让·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学说的某些论点予以否定。……假如我必须扬弃他的某些教导,这丝毫不意味着对他本人以及他在知识界所作的巨大贡献的贬低。”[3]1
在全书翻译出版前,蔡焌年节译了书中的两部分内容,分别以“非中心化的能力”和“皮阿杰的智力发展学说”为题,作为单篇译文发表。前一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对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观点的批评,而且在译文中并没有删除“现在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根据可以证明他是错了”[4]这样尖锐的批评。后一篇则是对皮亚杰智力发展学说的专门介绍,内容包括:学说的一般性质;生物学适应的特点;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人的智力:理论性概念。[5]蔡焌年这本译著丰富了国内对皮亚杰的学说的了解,同时,书中反映的研究方法和态度也对国内皮亚杰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维果茨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在他去世二十年以后才开始产生的。其标志是1962年他的《思维和语言》一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布鲁纳是一位积极宣传介绍维果茨基理论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曾为《思维和语言》一书的英文版撰写序言。在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作用、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以及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西方广为流传。唐纳德逊曾与布鲁纳一起从事课程研究,她的《儿童的智力》一书也直接受到布鲁纳的影响。她在书中有六处引用了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例如,“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她在书中写道:“维哥斯基(今译维果茨基)认为,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知道孩子在给以‘些许帮助’后能够完成什么比知道他独立能够完成什么更为重要。”[3]107儿童自我中心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人在儿童思维与语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书中反对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观点,实际上是支持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在90年代之前,国内对维果茨基的理论鲜有介绍和讨论,直至《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龚浩然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出版,以及1998年10月成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维果茨基及其理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随后,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译介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反观90年代的变化,蔡焌年在80年代初通过这本译著所传递的维果茨基的理论内容及学术动态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英译心理学研究成果,促进中外交流
20世纪70年代末,在学习西方心理学、译介西方心理学著作的同时,潘菽、高觉敷等老一辈心理学家主张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心理学研究应该以辩证唯物论为理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所用的心理学。他们亲自主持研究,并重视将研究成果译成英文,积极促成英译成果的出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蔡焌年英译了《人类的智能》、《中国心理学史》“绪论”及《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
(一)英译《人类的智能》
《人类的智能》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一本科学画册,解说文字12万字。该书编写人员阵容强大,集中了当时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和骨干。潘菽担任主编,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副主编是刘范、荆其诚和徐联仓;编撰是孙晔、李令节、李家治、佟乐泉、宋钧、茅于燕、林国彬、封根泉、郭念峰和焦书兰。该书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人类的智能》一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读物,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论著。它集中反映了以潘菽为代表的中国心理学家在继承和批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学新观点。英译这本著作就是为了向西方心理学界传递中国心理学家的学术成果。潘菽对这本书的英译工作十分重视,邀请了蔡焌年担任翻译。蔡焌年的英译稿几经修改,现存一份潘菽先生亲笔书写信封邮寄给蔡焌年的译稿修改稿。在这份译稿上,留有潘菽的亲笔修改。如关于潘菽姓名的英译,原译“Pan Shu”,潘菽用红笔在后面加了字母h,并附注“这是我已习用的写法:Pan Shuh。潘”。经过修改和校对,蔡焌年的英译稿于1984年定稿,送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类的智能》以智能为核心概念,建构了有别于前苏联和欧美的心理学体系。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具体阐述了什么是人类的智能;智能的演进;人类智能的个体发展;人类特有的智能器官;人对周围世界的直接认识;人对周围世界的间接认识;言语、文字和符号;学习、记忆和习惯;人类的意向和行动;人类智能的个体差异;人类智能的损伤、卫护和补偿;人类智能器官的补充。英译稿的目录如下:
1.Introduction
2.The Most Intelligent of All Creatures——Prologue
3.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4.Ontogeny of Human Intelligence——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
5.The Specific Organs of Human Intelligence
6.Man’s Immediate 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7.Man’s Mediated 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8.Speech, Writing, and Symbols
9.Learning, Memory, and Habit
10.Human Intention and Action
11.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uman Intelligence
12.The Impairment, Preserv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13.Supplements to the Organs of Human Intelligence
14.Concluding Remarks——The Road to Freedom[6]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潘菽重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在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的主要本质特征作了新的概括。书中指出,“具有能够得到高度发展的智能并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主要本质特征,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7]11(A highly developed intelligence and a no less highly developed subjective initiative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 and make him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the animals)*括号中为蔡焌年译文,参见PAN Shuh, The Human Intelligence,德清县档案馆《蔡焌年档案》,下同。。这里的“智能”是通俗又科学的概念,包括“智”和“能”两方面,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自己在内)的才智和本领”[7]12(Human intelligence refers to the talents, wisdom, and skills which man employs to understand and remould the world including himself)。
对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以往心理学只介绍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潘菽认为,脑固然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并不是唯一的器官。书中写道,“智能的器官,主要是指脑和与脑密切关连的感觉器官和动作器官。对于人类来说,高度发展的脑、手、言语器官,是人类所特有的智能器官”[7]57(The organs of intelligence primarily consist of the brain as well as those sensory and motor organ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rain. In man, the specific organs of intelligence consist of a highly developed brain, a pair of hands, and the speech organs)。
传统心理学一直沿用“知”“情”“意”三分法。潘菽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两分法,即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对于意向,书中指出,意向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注意、欲念、意图、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意向活动形式[7]145(Intention is a man’s mental activity which is related to his manner of dealing with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intentional activities of man may take on different forms such as attention, desire, purpose, emotion, volition, etc.)。书中第十部分专门论述意向和行动,将意向比喻为“人类智能的内燃机”[7]145(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Human Intelligence)。
上述新的体系、新的观点,反映了以潘菽为代表的中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新思考,蔡焌年准确、清晰地翻译了这些内容。
(二) 英译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成果
1979年之后的十年间,在潘菽、高觉敷的带领下,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心理学史》是这一时期众多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成果。[8]这本著作由潘菽担任顾问,高觉敷任主编,燕国材、杨鑫辉任副主编,历时三年完成,1985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的心理学史编纂工作引起了美国心理学会第26组(心理学史组)组长、利黑大学心理系名誉教授约瑟夫·布洛柴克(Josef Brozek)的关注。他通过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严文蕃的介绍,了解了中国学者正在进行着《中国心理学史》的编纂工作。在他撰写的《世界各国心理学史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最新发展》一文中,布洛柴克对这项研究作了特别介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出版英文版的想法。文中写道:“这项研究由高觉敷教授主持,潘菽教授担任顾问,以研究从孔子到现在的原始材料为基础,是最庞大的、也是为国际学术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项目。这样的研究在世界文献中还没有先例,我们希望这一巨著的英文版亦能问世。”[9]
高觉敷重视《中国心理学史》的中译英工作,在该书出版前就布置了翻译工作。1984年11月,《中国心理学史》教材初稿讨论会在曲阜召开,高觉敷特邀蔡焌年作为翻译人员参加这次会议。会后,蔡焌年开始了《中国心理学史》“绪论”部分的中译英,并于1986年完成翻译。1987年,布洛柴克致函高觉敷建议由中美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心理学史》英文版。[10]高觉敷当即致函人民教育出版社,得到戚长福社长同意联合出版的回复。高觉敷又致信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建议学校组织建立《中国心理学史》中译英的翻译小组,以外文系某一位教师为组长,同时指出,苏州大学研究员蔡焌年已翻译了“绪论”部分,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协商邀请蔡焌年担任翻译小组组员。[11]
蔡焌年翻译的“绪论”,译文内容与中文版一致,包括:
一、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1.天人
2.人禽
3.形神
4.性习
5.知行
(二)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2.汉代的儒学独尊
3.魏晋的儒道合流和佛老交融
4.六朝隋唐尊儒崇道、宣扬佛教
5.宋元明儒释道的三位一体
6.明末清初“天崩地解”
三、近代的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立
四、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2]1-26
与中文“绪论”不同的是,英译稿单独成篇,题为“The Subject Matter and Basic Concep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sychology”,并列英文参考文献十三本,对文中引用的内容,列出对应的出处和页码。显然,这样做符合单篇文章发表的规范,便于西方读者对相关内容作进一步了解。
《绪论》部分引用了《论语》《孟子》《荀子》等古代经典来阐释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蔡焌年引用了西方汉学家所著的中国古代哲学及英译的中国古代经典。这些汉学家包括美国的德克·卜德(Derk Bodde)、德效骞 (Homer H. Dubs)、施赖奥克(J. K. Shryock),英国的理雅各(James Legge)、休中诚(E. R. Hughes)、威利(Arthur Waley),以及日本的铃木大拙(D. T. Suzuki)。
这些学者对汉学有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著作为西方学术界所熟知。而且,其中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已有研究。例如,1937年美国学者施赖奥克曾把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编译成英文,书名为《人类能力之研究》。这是一部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专著。休中诚在《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辟“孟子:政治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章,专门讨论了“孟子的伦理学和他对伦理问题的心理学方法”[13]。
基本范畴及体系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认识和把握一门学科的关键。1985年版的《中国心理学史》将基本范畴概括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五个基本特点,蔡焌年的英译是:
1.Heaven and man
2.Man and beast
3.Form and spirit
4.Human nature and acquired practice
5.Knowing and doing[14]
1989年,蔡焌年还受邀英译了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共计408条。[15]在这本《心理学大词典》中,对中国心理学史基本范畴做了新的概括,蔡焌年的英译是:人贵论(Doctrine of man’s supremacy)、天人论(Controversies on heaven and man)、形神论(Controversies on form and spirit)、知行观(Views on knowing and doing)、性习论(Controversies 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情二端说(Doctrine of the bipolarity of affections)、节欲说(Theory of restraining desires)。
这本《心理学大词典》是建国后第一本心理学词典,蔡焌年翻译的中国心理学史基本范畴及其他条目成为之后相关编撰的重要参考。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成果的英译,除了《中国心理学史》“绪论”和《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外,蔡焌年还帮助英译了《中国古代学者对大脑研究的贡献》一文[16],这是80年代国内学者在国外刊物发表的唯一一篇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成果。[17]
三、余论
蔡焌年一生命运坎坷,“文革”中丈夫罹难,她一直孤身一人。虽然其工作是图书馆英文编目,且进入80年代已近退休年龄,但她仍利用工作之余完成心理学翻译,实属不易。她矢志不渝地爱国、爱党,热爱心理学事业,这种崇高的品质和情怀令人敬佩。
80年代,中国的心理学处于恢复时期。潘菽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确立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注重中国特色心理学的研究。蔡焌年的心理学翻译工作体现了老一辈心理学家发展中国心理学的思路和愿望。《儿童智力》一书的翻译,落实了潘菽提出的“翻译国外一些重要的、有较经久的学术价值的心理学著作”[18]的期望。这本译著在当时丰富了对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的介绍,至今仍是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蔡焌年对西方学术动态把握敏锐,对原著的翻译客观、准确,体现了她优秀的语言能力和心理学专业素养,为西方心理学著作的翻译提供了示范作用。
英译《人类的智能》、《中国心理学史》“绪论”和《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是为了更好地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将中国学者自身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西方。蔡焌年的这些翻译成果,展示了她对英语、心理学、中国传统哲学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的才能,她是同时具备这些素质的优秀翻译人才,也是建国后英译中国心理学学术著作的第一人。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英译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人类的智能》英文版未能出版;《中国心理学史》只翻译了“绪论”;《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史分卷条目”未能完成全部英译。对于《中国心理学史》有些条目,为慎重起见,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英译前蔡焌年暂用拼音代替。今天,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希望涌现更多优秀的心理学翻译人员,期待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心理学学术著作英译的出版,完成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宿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皮亚杰心理学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N].光明日报,1981-04-22.
[2]GRIEVE R, HUGHES M. Understanding children: essays in honour of Margaret Donaldson[M]. Oxford: Blackwell, 1990:211.
[3]唐纳德逊.儿童的智力[M].蔡焌年,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唐纳德逊.非中心化的能力[J].蔡焌年,译.外国教育动态,1981(2):41-46.
[5]唐纳德逊.皮阿杰的智力发展学说[J].蔡焌年,译.外国教育动态,1981(3):48-54.
[6] PAN S. The human intelligence[A].德清:德清县档案馆:蔡焌年档案.
[7]潘菽.人类的智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朱永新.十年来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心理学探新,1989(4):1-5.
[9]BROZEK J. Study of history of psychology around the world: recent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s[J]. Revista de historia de la psicologia,1983(4).
[10]布洛柴克致高觉敷(1987-03-27)[A].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高觉敷档案.
[11]高觉敷致南京师范大学归鸿校长(1987-06-04)[A].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高觉敷档案.
[12]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6.
[13]HUGHES E R. Chines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times[M].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42:96-111.
[14]GAO J 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basic concep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sychology[A].德清:德清县档案馆:蔡焌年档案.
[1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81-1084.
[16]朱永新.我是如何认识民进的[J].中国远程教育,2005(14):72.
[17]ZHU Y X.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scholars to the study of the human brain[J]. Brain and cognition, 1989, 11 (1) :133-138.
[18]潘菽.潘菽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9.
(责任编辑:周继红)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sai Sylvia Chun-nien’s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y and Her Contributions
FAN Ting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In the 1980s, Tsai Sylvia Chun-nien translated Children’s Intelligence by a British scholar Margaret Donaldson into Chinese, which not only enriched the knowledge of Piaget’s doctrines by the scholars in China, but also transmitted the information of academic trends of Vygotsky’s theoretical contents. She also translated such works into English as The Human Intelligence,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of Chinese Psychology and the “sub-volume entri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Psychology” in th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aving contributed to the diffusion of academic standpoints of Chinese psychology, and to the “going out to the world”of Chinese psychology. Tsai Sylvia Chun-nien’s spirit of objectivity, prudence and pursuit of truth has set a model and exerted a demonstration effect for translating work i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Key words:Tsai Sylvia Chun-nien;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y; con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6)02-0073-06
作者简介:范庭卫,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学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