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

2016-04-04刘名望

关键词:尼赫鲁印度

刘名望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

刘名望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摘要: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他在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是他奉行双重标准的主要原因。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印度;尼赫鲁;匈牙利事件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是冷战时期国际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因此,自该事件爆发至今仍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由此产生了数量颇丰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章有数十篇,著作有数部。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于中、美、苏等国家在该事件中的政策或角色分析*代表性论文有:赵继珂、邓峰:《论匈牙利事件冲击下的美国之音改革》,《安徽史学》2013年第6期,第78-84页;胡舶:《中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策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49-156页;郭洁:《美国对匈牙利十月危机的反应》,《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156-169页、第197页;James Cable, “Britain and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88, Vol.9, No.4, pp.317-333.代表性著作有:郭洁:《匈牙利事件:美国的政策与反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胡舶:《冷战阴影下的匈牙利事件:大国的应策与互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Christopher Adam,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Hungarian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s,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10; Victor Sebestyen,Twelve Days: Revolution 1956: How the Hungarians Tried to Topple Their Soviet Masters,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6.,鲜有对印度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符。所以,很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入研究,以尽可能再现历史全貌。笔者将在借鉴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对印度政府在该事件中的政策与缘由作一尝试性剖析,以供学界参考。

一、匈牙利事件概况

二战后,东欧各国由于经济恢复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有效改善,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运动更是在东欧各国人民心中荡漾不已。人们对西方式的民主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对苏联在东欧各国的压制有了诸多不满,这其中反映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波兰和匈牙利。两国不久就爆发了波兰事件(1956年10月19—20日)和匈牙利事件(10月23日—11月4日)。在此二事件中,由于各自政府的不同措施导致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在波兰事件中,由于当局的有效处理,事件最后得以较为平缓的解决,但匈牙利事件却远非波兰事件那样简单。在这场危机中,苏联几度出兵干涉,导致匈牙利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据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 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 330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引起世界震惊。[1]

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

危机爆发后,对苏联人在匈牙利的举动,西方媒体大加挞伐,称此为“野蛮的侵略”、“公然冒犯了所有法律的尊严”[2]等。 而尼赫鲁政府则从维护刚发展起来的印苏关系和获取苏联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支持等因素考量,采取了有别于其在几近同时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以各种理由为苏联在匈牙利的行动作伪辩。在联合国与此相关讨论的主要议案中,印度以维护苏联的形象与利益为基点,基本上就是投弃权票甚至否决票,在国际上对苏联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政治支持。

事件爆发后不久,11月4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的紧急委员会上,提交了一个旨在呼吁苏联停止所有武装进攻匈牙利、匈牙利政府和苏联政府允许由联合国秘书长指派的观察人员自由地在匈牙利进行实地考察并向特别委员会报告情况的草案(1004号)。这个提案最终以50票支持8票反对(苏联集团国家)和15票弃权(大多是亚非国家)获得了通过[3]84, 印度投的是弃权票。对此,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克里希纳·梅农(Krishna Menon)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强调说:“印度的弃权是基于印度不同意这个议案中的某些部分——匈牙利人民需要一个响应民族渴望和为它的独立和人民福利而献身的政府。”[4]345

11月9日,在关于匈牙利举行自由选举的五国草案(1005号)的表决中,印度投了反对票,是唯一投否决票的非共产主义国家。这个态度与印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尼赫鲁政府就英法以对埃及的举措予以猛烈抨击,称英法以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最大的嘲讽。[5]这个提案重申了在匈牙利的外部干涉是不能容忍的且苏联军队在匈牙利的镇压行动违背了联合国的宪章精神,呼吁苏联立即撤军,一旦当地法律和秩序恢复就应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自由选举。克里希纳·梅农一如既往地对此辩护道,五国草案中关于在匈牙利举行自由选举的提案,不仅没有对匈牙利的法律和局势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也没有获得匈牙利政府的同意,这显然违背了匈牙利政府的意愿与联合国的宪章精神,因此它是错误的。所以,“我的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赞成联合国无视国家主权的言语和提案”[4]347。当天,美国还提出了解决匈牙利难民问题的议案(1006号),但在议案中又牵扯到苏联对匈牙利侵略的内容,印度再次投了弃权票。对此,克里希纳·梅农说,美国此举是“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扔政治石头”[4]348。此后,在一系列关于匈牙利事件的主要议案中,印度基本都投了弃权票。*参见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Year 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57,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1958, pp.60-96.

印度在此问题上投票的原则就是以议案中是否有谴责苏联的成分为依据来进行表决,当含有时则是弃权或反对,反之则是赞成。当问及印度为什么总是投弃权票时,克里希纳·梅农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在匈牙利问题上一直避免有反苏联的言语出现,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与苏联的友谊不会受到伤害。”[6]而亚非拉国家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三、印国内对此态度的反响与尼赫鲁的伪辩

印度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引来了国内外一片嘘声。在议会,昆祖鲁(H. N. Kunzru)等联合起来批评政府在联合国谴责苏联对匈牙利侵略的议案中投弃权票。[7]印度社会党领导人纳拉因(J. P. Narain)指出,尼赫鲁的“政策是双重标准……有损这个国家的尊严”[8]6。萨尔乌达耶(Sarvodaya)*意为“人人幸福”或“共同的利益,全体的福利”。甘地在1908年将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给那后来者》(Unto This Last)一书翻译成印度古吉拉特语时,将此书取名为《萨尔乌达耶》。随后,他以此作为其政治哲学思想。甘地死后,倡导非暴力的维诺巴·巴韦(Vinoba Bhave)等人以此名创立了旨在为实现印度社会各阶层平等独立的组织。的领导人普拉卡什·纳拉扬·贾亚(Prakash Narayan Jaya)在给尼赫鲁的信中说:“如果你不大胆地说出来,你将对通过这种新的帝国主义方式奴役一个勇敢的民族怀有负罪感,而这种方式比过去的殖民主义还要危险,因为它冒充革命者。”[9]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纳(Radha Krishna)对美驻印管办表示,他对克里希纳·梅农在联合国关于呼吁苏联从匈牙利撤军和举行自由选举提案的投票也表示十分不满。[8]6尼赫鲁的资深传记作者、印度外交部历史司司长萨乌帕利·戈帕尔(Sarvepalli Gopal)在《尼赫鲁自传》第二卷(1947—1956)中写道:“甚至南斯拉夫和波兰对苏联行为的批评都比克里希纳·梅农更加有力和直接。”[10]293

外交部的其它官员也都警告尼赫鲁不要采用双重标准。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杜德(S.Dutt)提醒尼赫鲁,“如果苏联军队正试图占领布达佩斯和匈牙利其它地方的消息确切,如果这个举动是匈牙利政府反对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我们都承担不起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的后果。我不是建议我们应该像其它国家一样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但是,我认为是时候考虑一下匈牙利的局势,目的在于根据我们所提倡的这些基本原则来决定我们的态度”[10]291。但尼赫鲁回应道:“我们在我们很熟知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问题上采取哪些原则都尚且不容易,更何况在匈牙利问题上我们获知的消息来源主要是西方媒体,它们也许夸大了苏联在华沙条约下持续干涉的可能性,而一个公开对苏联行为的谴责也许将弄巧成拙,同时也将对原本的目的造成恶劣影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援助匈牙利民族主义力量的最好方式就是私底下对苏联政府施压。”[10]291杜德后来写道:“在新德里的外交部,匈牙利发生的事情退居于埃及之后。”[11]

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内压力和众多责难,尼赫鲁在11月5日召开的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首次公开表达了他对匈牙利民族力量的同情和对苏联行为谴责的言论。尼赫鲁说:“我们今天在埃及同时还有匈牙利都看到了人类尊严和自由的愤怒,用军队镇压人民来获取政治自由的目的,一个属于落后的原始的殖民手段现在在复燃和实践。”[12]但这种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克里希纳·梅农在11月9日对美国提出的在匈牙利举行自由选举和外国军队撤出的提案投否决票的举措证明了尼赫鲁始终站在维护苏联利益的立场上。尼赫鲁对此以不明真相为由辩解道:“没有更确切的消息或更进一步对事件的调查,要下结论是异常困难的。……我不知道,我仅仅是指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事件)图景的困难。自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来,我们与之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我们对许多事实都很清楚,因此我们才可以大胆地对此发表我们的观点。关于匈牙利事件,我们的困难就是我们对大量的事实并不清楚。同时,在匈牙利发生的事情又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必须对当前实际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更清楚、更确切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发表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时有一点谨慎。”[13]

事实是否如此呢?事件爆发后,当美国希望印度和它一起将匈牙利事件提交到联合国讨论时,尼赫鲁当即予以了拒绝。而当苏联军队快速地进入匈牙利并成功地镇压了叛乱后,尽管有不同且混淆的报告,但尼赫鲁起初所做的就是指示印驻苏大使梅农(K.P.S.Menon)让苏联当局以非正式的途径知道印度的立场,而不是发表予以谴责的声明。同时,在11月4日即1004号草案表决的当天,尽管尼赫鲁深知苏联的镇压行动应该停止,匈牙利人民有权在没有外部干涉或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决定他们自己的未来,但他还是指示印度驻联合国的代表避免谴责苏联。[10]292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1004号草案表决时印度投弃权票的一幕。随后,尼赫鲁又在11月5日给K.P.S.梅农的电报中说:“我可以肯定苏联政府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10]292但尼赫鲁并没有这样做。11月7日,尼赫鲁在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中表示,在匈牙利事件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武装干涉任何国家都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且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在没有外界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选择他们自己的政府。”但尼赫鲁还是强调希望美国在苏伊士问题上采取行动。[10]293

在匈牙利危机大局已定时,尼赫鲁也开始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做些善后的事,以减轻印度政府所承受的国内外压力的同时力勉不结盟大旗还能迎风飘舞。他在11月19日的下院讲话中高喊:“我从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首先外国军队应该从埃及和匈牙利撤走,虽然这两个事件不是同时发生的,第二,应该给匈牙利人民决定他们自己未来的机会”;“在匈牙利的苏联军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且苏联军队的干涉已经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和它的人民的声望”[14]。但紧接着,尼赫鲁以苏伊士运河问题与匈牙利事件的属性不同为自己和苏联的行为辩护,他说:“在这里并没有像苏伊士运河案例中的赤裸裸的侵略,它实际上是苏联军队在华沙条约的基础上对这些国家的干预。”[10]330可见,尼赫鲁压根儿就是站在维护苏联的角度来对待此事件的,自然有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

四、印度双重标准的缘由

从印度政府在联合国投票的结果和尼赫鲁对此事件态度的反复,我们不难得出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中的立场就是支持苏联的结论。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尼赫鲁在该事件中放弃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呢?在同样具有侵略性质的匈牙利事件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印度为什么要采取双重标准?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

(一)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

尽管尼赫鲁当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个新手,但他对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认知毫不逊色于美英等国身经百战的外交专家。他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石,是国家交往中最核心、最永久的话题,是衡量对外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思想在尼赫鲁关于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相关讲话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他在1947年7月1日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讨论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一封信中就坦言:“我没有必要向你肯定……正如你所知道的,国家政策本质上是自私的政策,每一个国家首先想到的是它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其它的利益。”[15]在同年12月4日制宪会议上,他又强调:“一个国家进行外交事务的艺术就是要善于发现什么是对这个国家最有利的。我们也许讨论国际友好和我们所说的意见。我们也许讨论和平、自由和我们最想说的。但最终,一个政府应为这个国家的前途发挥作用。没有政府敢做在短期或长期看来对这个国家有害的任何事情。因此,不管一个国家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它的外交部长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国家的利益。”[16]此后,他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对我们对外政策代表的教导就是每个问题最优先考虑的是印度的国家利益,其次才是它的价值”[17],“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他自己的安全和保护自己的利益”[18]。可见,尼赫鲁在做决策时通常把印度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欲言又止”就是最好的例证。

首先,印苏关系的稳定发展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而印匈关系则几近可以忽略。在印度独立以前,尼赫鲁就非常重视发展印苏友好关系。他在1927年的《俄国魅力》一文中写道,“苏联……是我们的邻居,一个强大的邻居,它也许对我们友好并与我们合作,否则就是我们心中的一根刺”,所以“无论发生任何事件,我们都必须理解它并相应地改变我们的政策”[19]。随后,他又在组建印度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广播演讲中(1946年9月7日)说:“苏联……是我们在亚洲的邻居,我们两国将不可避免地承担许多共同的义务且有很多问题需要相互帮助。”[20]而在印度独立前夕,尼赫鲁不顾英国的干涉阻扰(英国曾就印苏建交问题,窃听过尼赫鲁与主要负责人的电话,并指示英驻苏大使设法阻止两国建交),积极谋求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尽管两国在印度独立前即1947年4月13日建立了正式关系,但由于受苏联对印度独立的否定、印度与英美关系紧密、尼赫鲁对苏联的怀疑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印苏关系在印度独立后六年多(1947—1953年)的时间里并未取得预期发展,处于较为冷淡的状态。[21]为此,尼赫鲁积极利用新中国成立承认问题、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等问题向苏联当局表明印度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并能为苏联所利用时,印苏关系才有所改善,并很快就得到了苏联在克什米尔问题、果阿问题的大力支持。印对苏出口也是急速回升,由1952年的850万卢比飙升到1955年的3 260万卢比[22],同时还获得了条件优惠金额高达10.196亿卢比的《比莱贷款》。可以想象,若尼赫鲁坚守万隆精神,固然能够得到美英等西方国家的首肯,但印苏关系的发展将从此陷入低谷,这将很有可能导致苏联放弃对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果阿问题上的支持和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作为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双边贸易也将大幅度下滑。如此一来,这必将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而尼赫鲁不结盟的走钢丝战略也将昙花一现。同时,尼赫鲁“应该清楚它在苏联远程轰炸的有效范围内,因此受不起成为这个国家的敌人”[23]。而匈牙利相较之印度的重要性几近可忽略。匈牙利是个弱小且远离印度的国家,两国在此期间并无贸易往来。因此,从地缘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匈牙利不可能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优先考虑范畴之内,而通过牺牲匈牙利的利益来提升印度的利益就成为了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立场的基石。

其次,尼赫鲁担心在联合国监管下的自由选举将会运用到克什米尔问题上来,这不是尼赫鲁想要的结果。他解释印度在11月9日的五国草案中决定投反对票的原因时说:“对我们来说,任何对这种类型的干涉和外国监管下的选举的采纳似乎都是一个糟糕的先例,而这也许会在将来为干涉它国所利用。”[9]尼赫鲁所说的糟糕先例,无疑就是担心在联合国监督下的匈牙利的自由选举将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克什米尔问题上来。在随后的国会讨论中,尼赫鲁再次强调:“印度反对的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联合国支持下的选举。”[24]而美情报分析也指出,尼赫鲁拒绝与联合国对苏联干涉匈牙利事件进行合作,也拒绝支持在联合国监督下的匈牙利选举,可能是受他早期拒绝在克什米尔进行选举的影响。[8]

(二)苏联的压力

在印度拒绝了在联合国监督下匈牙利举行选举的议案后,尼赫鲁催促匈牙利新任总理贾诺·卡达尔(Jano Kadar)和布尔加宁允许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匈牙利。很快,苏驻印大使告知尼赫鲁可以讨论除匈牙利和苏伊士事件以外的所有问题,比如克什米尔问题,并暗示尼赫鲁,苏联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有可能放弃。此后,尼赫鲁又声称匈牙利人民将取得最后胜利,苏联政府即将马上撤军。BBC对此评论道:“这个重要讲话显示出尼赫鲁像关注埃及人民命运一样关注匈牙利人民。”但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再次提醒尼赫鲁,匈牙利对苏联的重要性与克什米尔对印度的重要性是等量齐观的[9],并随后就付出了具体行动。在1957年1月24日就美英提议向克什米尔派遣临时联合国部队以帮助实现非军事化及公民投票的提案表决中,苏联以一记否决票回答了尼赫鲁的“莽撞”。这无疑使得尼赫鲁紧张不已,因为在此问题上仅有苏联是唯一支持印度的大国。面对如此压力,尼赫鲁也只好且说且观望。

(三)美英的 “观望”

尽管美英的喉舌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予以了抨击和美英在联合国提交了多个敦促苏联撤军的提案,但美英政府对此事件的战略考量促使它们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发表对苏联的行为进行谴责的言论。事件爆发后,美国人认为,匈牙利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的权力是有限度的,匈牙利不在美国势力范围之内。同时,美国还担心苏联会因其在东欧地位的严重恶化陷于绝望,诉诸于极端措施从而引发世界大战,所以,美国采取了不干涉的做法。[25]而英国则试图以匈牙利事件作掩护,积极谋划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因此,两国在该事件中积极充当“观众”。[26]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尼赫鲁在此事件中尽可能从维系印苏友好关系的角度出发,在联合国关于匈牙利事件通过的主要12项决议中,印度投了8次弃权、1次反对票和3次赞成票,为苏联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国际支持。

匈牙利事件的爆发使得尼赫鲁信守的万隆精神与国家利益发生了激烈碰撞,但尼赫鲁审时度势,从而做出了偏袒苏联的决定。尽管这一决定饱受国内外媒体与要员的质疑,但却赢得了苏联的信任,并为印度日后赢得了巨大的国家利益,比如说,在克什米尔问题、果阿问题与中印边界等涉及印度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在获取苏联的经济援助方面,印度更是拨得头筹。1957年11月,苏联就与印度签署了规模达9.375亿卢比的《工业贷款协定》等等。这些无疑为印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寒冰,郭洁.1956年匈牙利事件:“反革命案件”还是“人民起义”?[EB/OL].(2010-10-29)[2013-12-29].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6/13084491.html.

[2]BERKES R N, BEDI M S. Ind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United Nation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49.

[3]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Year 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56[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1957.

[4]STEINBER B S. India’s 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D]. Montreal: McGill University, 1961.

[5]刘名望.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5-60.

[6]SINGH A.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Jawaharl Nehru[M]. New Delhi: Deep Publications, 1986: 247.

[7] Office of Current Intelligence: Part Ⅱ-Reactions to Polish and Hungrian develpoment. CIA-RDP79-00927A0010006

0001-6,1956.11.01[EB/OL].[2013-12-30]. http:∥120.52.72.43/www.foia.cia.gov/c3pr90ntcsf0/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_conversions/89801/DOC_00001197

65.pdf.

[8]Office of Current Intelligence: Nehru reactions to events in Hungary,CIA-RDP79T00975A002800210001-7,1956.11.13[EB/OL].[2013-12-30].http:∥120.52.72.41/www.foia.cia.gov/c3pr90ntcsf0/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_conversions/5829/CIA-RDP79T00975A002800210001-7.pdf.

[9]MALHOTRA I. The art of intervention[EB/OL].(2011-02-14)[2013-12-14]. http:∥archive.indianexpress.com/news/the-art-of-intervention/749698/.

[10]GOPAL S. Jawaharlal Nehru: abiography: Vol.2 1947-1956[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DUTT S. With Nehru in the Foreign Office[M]. Calcutta: Minerva Associates, 1977: 177.

[12]NEHRU J. India’s foreign policy: selected speeches, September 1946-April 1961[M]. New Delhi: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t. of India, 1971:171.

[13]NEHRU J.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1953-1957[M]. New Delhi: Publications Division, 1983: 321-322.

[14]Office of Current Intelligenc: Nehru takes bolder stand on Hungary, CIA-RDP79T00975A002800270001-1,1956.11.20[EB/OL].[ 2013-12-30]. http:∥www.foia.cia.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_conversions/5829/CIA-RDP79T00975A002800270001-1.pdf.

[15]GOPAL S. Jawaharlal Nehru an antholog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364.

[16]NEHRU J.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1949-1953 [M].New Delhi: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1967:206.

[17]Discord in Colombo[EB/OL].(1954-05-10)[2013-12-30]. http:∥www.wilpattuhouse.com/MiscStuff/time_before66/19540510_DiscordinColombo.html.

[18]PRIYA C. Indian foreign policy: the politics of postcolonial identity from 1947 to 2004[M]. London: Routledge, 2012: 53.

[19]NEHRU J. Soviet Russia: some random sketches and impressions[M]. Bomay: Chetana, 1929: 3.

[20]NEHRU J.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1946.09-1949.05[M]. New Delhi: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 1967: 4.

[21]刘名望.1947—1953年印度与苏联关系冷淡的原因探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22.

[22]JAIN R K. Soviet-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 Vol. 1[M].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979: 577.

[23]APPADORAI A. India’s foreign policy[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9,25(1): 37-46.

[24]KIDWAI M S. Indo-Soviet relations[M]. New Delhi: Rima Pub.House,1985: 67.

[25]胡舶.美国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态度与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8.

[26]胡舶.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英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与政策[J].历史教学问题,2007(1):64-67.

(责任编辑:王寺月)

中图分类号:K3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6)02-0061-06

作者简介:刘名望,男,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南亚国际关系史、南亚国际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尼赫鲁时期的印苏关系研究(1947—1964)”(遵师BS[2015]18号)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尼赫鲁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