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新蓝海
——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研究和盈利能力解析

2016-04-04罗维开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消费金融

罗维开 张 超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普惠金融新蓝海
——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研究和盈利能力解析

罗维开 张 超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分析消费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当前市场的竞争格局,窥探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形式深入分析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两类主体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结合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难点以及所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模式;盈利;趋势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背景:普惠金融、大有可为

(一)消费金融的含义

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以消费(不包括购房)为目的的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具备“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频率高”的特点,目前个人消费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基于消费者不同购买行为,消费金融范畴涵盖耐用消费品、旅游、装修、婚庆、教育培训、健康美容等消费事项。而它服务的人群主要针对消费需求旺盛的中低收入年轻人群,这与银行服务的中高收入客群形成了错位竞争,弥补了银行信贷没有服务到的细分客群,具有显著的普惠金融特点。

(二)消费金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1.消费金融公司设立政策陆续开放。2009年,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在4个城市开展试点,弥补了行业空白;2013年9月,新增武汉、泉州、广州等城市参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试点城市覆盖面更广更深入;2014年,银监会对试点办法进行修订,允许民间资本介入、放开营业地域限制,增加吸收股东存款业务,贷款额度也上调至20万元,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扩容;2015年6月,国务院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2.国家大力推广普惠金融: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消费金融产业提升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让金融真正支持居民消费”,同时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明确要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政策的出台为消费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商业环境,当前各家银行、互联网公司、产业资本纷纷开始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或布局消费金融领域。

(三)市场空间大、成长性良好

1.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结构占比偏低,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站总的全国信贷比例为20%左右,而其中有将近75%是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剔除后的其他消费信贷占总量比重仅为5%,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的20% -30%的水平。虽然占比水平不高,但消费信贷规模近些年来保持复合2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埃森哲咨询公司预计,在居民杠杆率逐步提升的情况下,消费信贷的增长未来数年仍可以维持在20%左右的高增长水平,至2019年消费信贷规模可达37万亿,相比2015年的规模增长1倍。

2.国民消费观念积极转变。相比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主力消费观念正在改变,尤其在虚拟产品、品牌溢价、电子产品和高端的生活服务方面支付意愿很强,对超前消费有较高的认知和理解欲望,这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根据马上消费金融发布的“消费分析消费习惯调查”显示,在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愿意了解分期消费的人占比高达95%,其中78%的人愿意主动了解。

3.互联网技术趋势显著,拓宽了消费金融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化不仅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信贷与互联网消费场景的结合,以及无边界、便捷的特点,都要优于传统的信贷模式。而移动支付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APP,为消费场景和金融的无缝结合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基于互联网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构建全方位的授信风控模型,而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用户粘性,这些互联网特性使得消费金融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更具有普惠性。未来得益于国内消费互联网化趋势的发展,消费品零售线上渗透率将由现在的12%逐步提高,由此将催生线上消费金融增量市场呈几何级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增长会比整个消费信贷市场的增长更快。

从消费群体观念的转变、消费金融在年轻一代接受程度、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消费金融互联网化趋势显著,都为消费金融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费金融整体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参与主体的增多,未来具有很强的市场成长空间。

二、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和参与主体模式比较

(一)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多线路发展格局

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卡和其他消费贷款投入消费金融领域外,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正呈现“银行系或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系金融平台、P2P系和分期购物平台”等多线路发展和突破的格局。

1.消费金融公司

银行系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提供的金融产品与银行形成差异化,典型的有“循环信用类贷款、分期付款类贷款(由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将款项支付给合作的商户)”;而产业系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原因在于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通过以提供低息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者消费意愿。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5家公司获得消费金融牌照(见表1),受政策鼓励和行业前景驱动,目前有诸多资本正在筹划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表1:15家消费金融公司列表

2.互联网电商系金融平台

有别于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系主要由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腾讯、百度金融等巨头组成,旗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并未获得国家的牌照支持,属于创新类消费金融服务,它们做消费金融是基于自身的生态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展开,具有天然的用户和消费场景优势,如蚂蚁金服在2016年初进行了新一轮融资,市场估值更是达到600亿美元。它们的代表性消费金融产品分别是“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借呗”、“微粒贷”等,像“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类似一张虚拟的信用卡,平台利用大数据模型来评价用户的信用等级并提供相应授信额度,为用户在淘宝、京东等消费场景上的消费提供信用支付和分期还款等金融服务;而“蚂蚁借呗”、“微粒贷”则是根据用户信用等级提供现金借款用于其日常消费的服务。

3.P2P和分期购物平台

目前多家互联网公司依托自身平台,围绕其各自的消费场景切入细分的金融消费需求,在资产端推出诸如大学生分期、教育、旅游、装修消费分期金融等产品,特点就是在细分消费市场进行垂直的金融服务深耕,具体见表2:

表2 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参与主体及代表产品

(二)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经营模式差异分化

在上述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主要参与主体情况基础上,本文将消费金融服务商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创新场景化公司”,并通过以下表格对三类主体的经营模式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见表3),各主体在客户群体、资金来源、风控方式上均出现差异化的发展趋势。

表3 消费金融服务商模式对比分析

三、消费金融盈利能力解析

消费金融的盈利模式和银行贷款类似,主要靠利差来源,不过受益于贷款议价能力高、杠杆水平高的原因,消费金融的ROE(资本收益率)要高于银行,我们从2010年成立的锦程、捷信、中银、北银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的公开数据来看,它们成立后的第二年即开始盈利,剔除2013年由于基数原因导致的超高利润增速,在2014-2015年,除北银外其他三家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增速达到60%以上,在金融子行业中鹤立鸡群。本部分将以案例的形式,重点从“贷款收益率、资金成本、杠杆率、坏账率”等角度综合来比较分析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这两类主体的盈利能力:

(一)资产端收益水平高

消费金融公司在产品拓展方面通常采取从低风险到高风险、从单一到多品的方式进行,即以耐用消费品贷款切入,积累客户消费和还款数据后,向优质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和二次贷款,提供现金贷款等高风险产品,并逐步向客户提供循环信用、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增厚公司盈利能力。目前消费金融业务的贷款利率平均为14%-18%的区间水平:

1.消费金融公司。根据招联和马上消费金融两家公司2015年年报数据测算,平均年化利率为16%左右。而在2016年中银消费金融发行的首期ABS信息披露中,其入池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4.43%,其中49%的贷款利率落在13%-15%的区间,考虑其他未入池贷款的风险和利率相对更高,中银消费金融资产端的整体收益率应高于15%。

除了贷款利息收益外,消费金融公司还通过拓展服务收入拓宽盈利来源,如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提供循环额度、交叉销售,并收取客户服务费、账户管理费、违约金等收入,2015年捷信消费金融年报中的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比达到了31%。

2.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其在消费场景与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结合上更具优势,主要以为客户消费提供信用支付和引导客户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主,以蚂蚁金服为例,蚂蚁花呗分期贷款手续费按3、6、9、12期还款分别为2.5%、4.5%、6.5%、8.8%,有别于大众的认识,其实分期手续费只是名义上的费率,考虑分期的现金流偿还因素,实际计算的IRR(内部收益率)年化利率分别为14.96%、15.27%、15.36%、15.89%,费率的定价基本与银行信用卡分期手续费率一致;而蚂蚁借呗现金贷款利率,目前主要采用日利率收取,基本在0.04%-0.05%水平,实际年化利率为18.25%。

(二)资金端来源多样,成本水平高于银行

从资金成本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无法吸收存款,主要依托金融机构拆解、发债等渠道,资金成本高于银行,平均为5%左右,而非持牌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为非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同业市场资金拆解,主要依托P2P理财和ABS等资金来源,资金成本要高于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为6-10%。

1.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包括“股东存款、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和资产证券化,在发行债券和同业拆借方面,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更具优势,能获得控股银行提供的低价拆借资金(3-4%);而金融机构借款利率则稍高,按期限不同约在4-5%左右;股东存款成本较低,但股东存款规模有限,以中银消费金融数据为例,2015年期资产负债率为91.78%,股东资金比重不到10%。

2.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由于无法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赖股东自有资金为主,并正在扩大通过理财资金销售和发行ABS来扩充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本外,平台最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发售理财,资金成本较高为4-10%左右,参考京东金融旗下的“小白理财”,按产品期限看,目前活期的天天盈为3.92%,定期的按月到年不等,利率为4.5%-5.2%,而其他品牌力较差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的资金成本则为10%左右;目前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近期这类ABS产品的资金成本为4.1%-5.5%之间(见表4),成本的差异主要在于发行主体的品牌价值和对资产端的风险把控水平。

表4 三家公司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要素

(三)杠杆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1.消费金融公司:其理论上杠杆最高可放大至13倍。合法的杠杆运营权是一种具备高度垄断属性的特许权,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监管要求和银行一样,都适用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10.5%资本充足率。201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2.8%,远高于10.5%的监管标准,按照75%的个人贷款风险资产权重测算,10.5%的资本充足率对应的是13倍的杠杆水平。如2015年中银消费金融的杠杆倍数已达到12倍,相比之下锦程、捷信的杠杆只有4倍左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由于没有对应的监管机构,理论上没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可以通过发行ABS和理财获得资金,走轻资本的路线,但因为无法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则少了一个重要的资金获得渠道。

(四)不良率较高,风控成为盈利重要影响因素

1.消费金融公司:定位客群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且利率相对贷款利率显著较高,出现违约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坏账率是影响消费金融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风控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仍高度依赖并不全面的人行征信系统及打分卡模型进行批量的自动审批,容易发生客户违约,不过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应用创新的风控体系,比如捷信消费金融使用的是母公司PPF在全球多年运算调整成熟的风控模型;

根据银监会报告,2014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不良率为1.56%,而在2015年9月末不良率则提高至了2.85%,高于同期银行业不良率的1.59%。本文在此引入“坏账率”这个概念,以更准确地测算不良资产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影响,以公开的中银消费金融ABS方案为例,其提取的22个样本池的平均违约率为4.29%,逾期30日以上贷款的回收率为45.59%,则可测得预期坏账损失率=4.29%(1-45.59%)=2.33%。考虑在发行ABS过程中对资产池的筛选(通常是正常类的贷款),那么整体贷款坏账率高于3%是比较合理的,本文假设消费金融公司平均坏账率会在4%-7%的区间。

2.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其以平台用户为基础,主要服务广大的银行授信或是信用卡无法覆盖的“白板人群”,其利用平台自身海量用户消费数据建立了风控审批模型,正逐步构建第三方市场的用户信用生态,如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及京东金融的“司南”风控体系,虽然没有央行征信数据接入,但这类新型风控模型正在展现绝佳的风控对外输出能力,如消费者在其他P2P平台融资或是在诸如Airbnb上预订房间,都会用到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来对用户进行评价。

(五)盈利能力分析小结

1.消费金融公司:具备资金成本优势,其资产收益端和资金成本端的利差有10%以上,加上收益端的服务费收入,实际收益率水平会更高约为12%左右,然后本文按“金融行业平均成本收入比30%”来估计管理费用成本,并用消费金融公司坏账率4%-7%”作为测算假设,则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息收入-管理费用-坏账金额)/资产规模=约为2%-5%,风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体的ROE盈利水平,乘上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水平(可以放大到10倍以上),整体的资本收益率(ROA)可以达到20%甚至40%以上,盈利水平要高于当前存贷利率持续收窄的银行业(平均ROA水平在15%-25%左右)。

2.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其优势是消费场景的应用使其在资产端的拓展具备更大的增长空间,但资产和资金端的利差则较低为6%-10%,且为了打开市场往往采取手续费减免甚至免息的金融策略,目前其发展策略更多的是以提高金融产品渗透率,培养用户消费分期习惯、拓展交易规模为发展目标(即提高GMV(交易流水量)),这与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策略不尽相同。

四、消费金融发展的趋势、难点以及需具备的核心优势

(一)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消费金融是当下整个金融领域的热点,在当前国内银行业面临资产荒、息差收窄、企业降杠杆的环境下,消费金融发展前景和盈利性可谓乐观,是互联网巨头、产业资本、银行、创业资本争相布局的领域,特别是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商,纷纷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方向,势必谋求向消费金融业务领域的突破,而银行的加入将为该市场注入更多的金融供给。

过去的金融是用80%的资源服务了20%的大企业,而未来的新金融,将要解决的或是如何支持服务那些80%的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年轻人和消费者。从长期看,未来伴随消费金融服务商供给的增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得消费金融市场主体间能够错位竞争,充分互补发展,做大市场蛋糕,同时通过细化金融服务和模式创新,来满足各阶层消费人群的金融需求,有效弥补市场空白,这非常符合国家推进普惠金融的应用方向,是当前金融行业不可多得的一片蓝海领域。

(二)消费金融市场当前面临的难点

虽然消费金融领域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和追捧,但真正表现优秀的企业仍为数不多,那么目前消费金融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呢?

本文搜集了三家BAT巨头(阿里、百度、腾讯)对消费金融发展的公开评论,综合各家的判断,目前消费金融面临需要突破的具体难点主要是:1、如何服务好低信用人群或无信用记录的新客群,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做好线上的风控;2、如何做好反欺诈,防范用户在多个互联网平台过度贷款行为;3、如何有效进行逾期违约的惩戒;4、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降低获客成本;5、金融产品如何差异化发展。

(三)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

未来消费金融服务商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将分别是“资金优势、消费场景、征信与风控”:

1.资金优势:消费金融服务商要获得规模的快速增长,必然需要有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补充渠道,这方面银行以及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具备天然的优势,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更多地看好互联网巨头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如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在2016年分别获得了45亿和10亿美元的融资,同时它们在市场口碑和品牌上的优势,也帮助它们能够更容易地发行低成本的理财和ABS产品来获取资金。

2.消费场景。未来消费场景的丰富程度和金融产品渗透能力将直接决定消费金融服务商的成长速度和突破规模瓶颈的可能,这也决定了互联网电商平台具备天然的优势,尤其是蚂蚁金服的支付宝,不仅拥有丰富的线上消费场景,它的线下场景也已经与广大的商场超市、餐饮、旅游、医疗服务等形成了有效联动,其消费金融产品的市场渗透空间是不可估量的,金融与消费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的;而偏重线下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缺乏高效切入口,就会更多地倚重合作渠道的建立,如中银消费布局海淘消费,与美国亚马逊展开合作。

3.征信与风控:对于金融行业规模扩张意味的不仅是利润,更是巨大的风险积累,传统的银行、持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分别依靠人工的审批以及人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其客户的还款记录也会反馈至人行征信系统,这对于客户有较强的还款约束力,但是人行征信系统的数据覆盖人群比例较低,且没有一套完整的消费者用户画像,而电商系的大数据征信系统相比具备一定优势,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目前已获得人行批准,一方面,芝麻信用能够更加有效约束消费者的还款行为,另一方面,其基于实际消费数据和日常消费信用积累的多维度大数据,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大数据分析将帮助消费金融服务商实现对客户更精准的定位以及量化风险定价,且风控系统的成熟将会大幅提高对客户授信的审批速度。未来伴随互联网金融的渗透和发展、第三方征信系统的应用推广以及丰富大数据的积累,将有效健全我国的征信体系,而基于数据的信用体系才能让我国的普惠金融具有得以真正发展的基础环境。

[1] 中银消费、北银消费、捷信消费、锦程消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3年-2015年财务报表数据.

[2] 《中银消费金融2016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

[3] 中国零售银行的新蓝海,消费金融深度报告[R].普华永道咨询管理公司,2016.

[4] 埃森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从京东金融看消费金融发展模式[Z].2016.

[5] 许荣聪.消费金融系列专题二--消费快速崛起,金融大有可为[Z].2016.

[6] 虎嗅科技.BAT都着力发展消费金融,相比之下有什么不同[Z].2016;

[7] 蚂蚁金服.2016中国消费金融新趋势与新格局[Z].2016;

F832.2

A

1671-5136(2016)04-0040-05

2016-12-23

罗维开(1965-),男,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经济师;张超(1987-),男,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部宁波地区管理部高级副经理、中级会计师、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消费金融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金融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对策分析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