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分析关注学生发展
——《认识时间》同课异构教例的对比思考

2016-04-03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钟面时针分针

张 莉

课改以来,“基于学情、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一线教师都有体会,数学课堂真正要落实理念,其实很不容易。不久前,参加了我区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倒让我对“基于学情的生本课堂”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和思考。笔者以为,想真正触到“生本”的核心,思考并践行以下几个从学生出发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结合两堂课,愿与大家细品。

一、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只有基于真实的学情,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只是实践中,我们总免不了自己的想当然,导致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怎样以有效的方式准确把握认知起点,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一个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二上的《认识时间》一课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一年级时他们初步接触过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地认、读、写整时;后续练习中,教材也出现了对接近整时的时刻的估计,为二上的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而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学生或多或少会积累一些相关经验。

只是,这样的学情分析到位了吗?两位老师显然没有仅凭一己的教学经验,简单下定论,而是进行了有效的摸底:柳老师通过课前的前测,而李老师则在课伊始简单了解学情。两位老师虽采用不同方式,但都精心选择了前测材料“整时”了解旧知掌握情况;“几时零五”可以作为建构运动特点的基础,即一大格是5小格,也就是5分钟。“几时三十分”是个特殊的时刻,分针刚好走半圈,也可说成几时半,这是1时=60分的另一个佐证。而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读则是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认知起点的了然于心,而是作了更进一步的尝试:柳老师将前测结果分析表以及每题正确人数和具代表性的错误结果作为课堂上的第一份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充分展开辨析和讨论,使它成为建立时间概念的一个小亮点;而李老师以三个钟面的反馈结果为学习材料,在质疑对比中展开教学。

两位老师了解学情、并化其为教学素材的处理至少有以下好处:1.使教学节奏更科学。简单的,步子就大一点;难点和薄弱点,慢下来,用多种方式深入突破。如钟面结构和普通几时几分的认读,大家都完成得较好。两位老师都通过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然后逐步将基本知识点结构化。2.使学习材料更有用——精选学生最薄弱的认知点,通过对接近整时的时刻进一步辨析、认读,也最利于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3.学情的透明化,让学生有更清晰的学习方向,获得更多主动反思、战胜困难的驱动力。

前测不单单是摸底,更融于课堂,为学习所用,使学习更有效,这不得不说是基于学情教学的成功尝试。

二、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什么

基于学情的教学除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外,还得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中真正的困难是什么,因为难点是否顺利突破,关乎知识结构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发展性。两位老师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易错点:1.认读“几分”时,按分针所指的数来读,如分针指在1,就读成1分。2.接近整时的时刻受时针所指的接近数的影响,会多读一小时。

第一个易错点,通过进一步认识钟面的结构和分针的运动特点来解决,虽难度不高,但却是认识几时几分的基础。而接近整时的认读是学生真正的困难之处。对于难点,虽然呈现和处理的方式不同,但两位老师都准确把握了突破关键:打破整时学习“只关注时针所指的数”所带来的负迁移,即跳出静态看时刻的框框,以时针分针动态运动的相关经验作支撑。两位老师都让学生亲自拨一拨,从整时拨到下一个接近的整时,动态感受分针时针的运动关系。柳老师还在后续练习中,巧妙地“放大”时针,请学生先根据时针来估计大约几时,反馈时,将时针延长,引导学生注意易被忽视的时针的运动轨迹。而在反馈时,两位老师都想到了从正反两个维度来辨析“这应该是几时55分?为什么?”“如果是10:55,时针该是怎样的?”柳老师还引导学生比较“3:50与4:50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比中明晰概念的本质。

因为学情分析的深入与用心,所以老师不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困难之处,也知晓形成困难的原因,师生共同解决困难,突破难点的过程成了设计的亮点,更是学生思考与感悟的亮点。

三、要让学生经历什么

1.激活经验。有效的前测及鲜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前经验被充分激活:柳老师的“小米的一天”,让学生亲切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了兴趣,而前测结果的呈现与反馈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与生长点。

2.清晰建构。如何基于学情,把学生的前经验逐步建构成有关联的数学经验,是特别需要智慧的:扶得太多,课堂必然低效,生本成为空话;随意带过,学生也无法获得提升。就这方面而言,两位老师亦作了积极的尝试:虽前测结果中学生对于认读典型的“几分”困难不大,但建构“几分”是本节课生长性的知识,是学生深入认识时间的前提,也为以后从“分”迁移到“秒”奠定了基础。因而两位老师都没有武断带过,而是将“钟面结构、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一大格是5分,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个5分”这些基本知识点,通过关键问题引领连点成线,如柳老师的“分针明明指在1,为什么是5分?”李老师的“15分、25分,你是一格一格数出来的吗?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均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将原本或错误或零散或模糊的前经验提升为清晰的结构化的数学经验。

3.对比反思。对学习活动的自我反思能力,一直是容易被忽视,却又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的一种能力。

可以感觉到,因为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学情,两位老师心里装着需要发展的学生,所以课堂的环节推进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反思力的提升:柳老师在学生出现的错误分析中,提问“写成8时1分的同学,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在学生出现“8:60”时,亦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有的同学读8:60,有的却说是9:00,这里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李老师则通过:“刚才11时1分的同学,现在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在读时间时,怎么读时针和分针?为什么会出错?”等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认读时刻的学习过程,并尝试归纳和反思。

两堂课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问题使学生的思考空间不断拉宽和深入,逼着学生不单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还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更深入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合理性。这种学习经历对于概念的建构和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发展都是很必要的。

4.动态体验。很多时候,数学学习需要慢下来,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内化知识,促进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柳老师和李老师都想到在两个重要的点上让学生经历静态知识动态化的过程:(1)在建构“1时=60分”时,李老师先是观察钟面分针走一大圈后时针的变化,然后趁热打铁,再让学生自主拨钟进一步验证时与分的关系。而柳老师在媒体演示时,不惜花时间让学生多次观察一个整时到下一个整时分针与时针的运动关系。这样的动态呈现,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化过程,不但对于顺利建构“1时=60分”很有帮助,同时也为后续接近整时的难点突破做铺垫。(2)在突破“接近整时时刻的认读”这个难点时,两位老师都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自经历从几时多一点到快到下一个整时的过程,并提出明确要求——观察分针运动时,时针怎么变化。操作后再理性思考,哪个时刻才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理清了分针运动时时针的运动特点,经历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的过程,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其实亦经历了猜想、观察、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

5.应用提升。时间,是一种动态的经历,脱离生活背景,就时刻论时刻的学习,不但意义不大,且后续有关时间的认知体系也会出问题,如24时计时法的建构等。故笔者认为,时间的认知应该放在一定生活背景中,让每个时刻都变得更有意义,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柳老师在“基于一定生活背景下学习时间”这一点上更突出:无论是基本知识点的建构,还是难点的突破,抑或巩固练习中的素材都以“小米一天的作息时间”作为鲜活背景,使学生始终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习。在应用环节,让学生排列时刻的顺序,也安排巧妙,在学生按照数的大小排列后,教师才出示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感悟到只有关注具体情境,才能理解这些时刻的真正含义,而最后的小环节更是将学生带入最熟悉的情境中——关注这节数学课的起始时间,使时间的认知真正实现“在情境中感受,在应用中提升”之目的。

李老师则在新授后,请学生把三个时间排序,并让学生自己也画一个时刻,放在刚才的场景中。因为是在“喂养小猴的时间”这一生活背景下展开,所以学生分析时必须考虑实际的可能性,抽象的时刻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我看来,有这样经历的课堂,无疑是关注发展的课堂,学生的获得更丰富、更多元,也更数学化。不但获得了有关时间的结构化知识,也获得了数学能力的训练,积累了相应的活动经验。虽然这并非一节课中可以简单量化的,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活动展开,无疑对知识技能背后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用心的思考与践行!

四、后续思考:还需改进什么

两堂课基于学情展开教学,并始终关注学生的数学发展。而以下细节可否更臻于完善?

1.李老师在建构“时针的认读”时,侧重于将时针与分针的认读分割开来教学,其中有一个小环节是请学生先根据时针确定是几时多,第二个钟面如图:

虽然从知识的本质来讲,时针的位置一定表达了最后的结论,但肉眼看来,时针到底是刚过8时还是不到8时,其实很难判断。而实际认读时也不是单看时针就一定能确定是几时多,很多时候必须结合分针来定。所以在建构“几时几分”时,不宜将时针与分针的认读教学太过割裂和孤立。

而在巩固提升环节,倒可以像柳老师这样,呈现只有时针的钟面,引导学生关注时针的位置特点。当然,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延长时针来认读的。所以,可否这样处理:A.出示只有时针的钟面,提供几个选择:7:55、8:55、7:30、8:03,哪些时刻一定不可能?哪些时刻有可能?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关注时针位置的细微变化。B.当答案集中在7:55和8:03时,进一步思辨,想确定究竟是什么时刻,该怎么办?可能学生会说把时针延长,看看八点不到还是八点刚过。说出这种方法的学生也要予以肯定,他对时针的运动特点已建构得很好了。C.实际看钟面是不会去延长时针的,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就看分针来确定。此时出现分针55分,现在确定是什么时刻?为什么?D.追问如果是8:55,时针应该在哪里?这样多维度的思考、辨析过程,似更符合生活实际,并基于学生的认知现实,亦更利于真正的解决问题策略的积累。

2.课堂教学材料中是否也应该出现不是5的倍数的分钟数?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去解决新问题。如:课快结束时,看看钟面的时刻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以构建完整的时间概念。

猜你喜欢

钟面时针分针
正确的钟面时间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画分针
这个极简的壁钟,连钟面都省去了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看镜面上的时间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