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以《斑鸠调》为例

2016-04-03徐荣荣

影剧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衬词斑鸠采茶戏

徐荣荣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以《斑鸠调》为例

徐荣荣

江西民歌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山歌、灯歌、小调、号子以及革命民歌等。《斑鸠调》是赣南客家地区耳熟能详的民歌之一,它曲调欢快,地域风格特征明显。在赣南采茶戏创作及地方风格的音乐创作中,艺术家常将其用于人物形象塑造、气氛烘托等方面。

一、《斑鸠调》与赣南人文地理环境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民歌是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形成的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自然流露出来的、以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由于客家人追求和谐、平和的生活,在音乐中形成了与其他区域不一样的风格特点。以动物作为歌唱对象是一个重要特点,平时所见的各种动物几乎均能成为演唱对象,在歌中唱动物,或者以动物作为起兴来传情达意。以动物冠名的常见民歌有:《斑鸠调》《蛤蟆歌》《十唱虫》《百样鸟子百样声》《屋背老鸦叫凄凄》《白鹤下田疑似鹅》《一对鸽子飞过河》《数麻雀》《蚊虫歌》《螃蟹歌》《芒冬雕子》《蝴蝶歌》《鲤鱼歌》《春牛歌》《夜火虫》《麻雕子飞过河》《小小仙鹤》等。上述民歌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中尤以《斑鸠调》最为突出,它以活泼、欢快、轻松的音乐情绪深受大众喜爱。长期以来,该曲被赣南客家地区的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所吸收,是一首被多种音乐样式所吸收的民歌。在客家音乐中,该曲常作为赣南采茶戏茶腔曲牌出现。由于其地方风格浓郁,还被当作江西民歌的代表选入了中小学教材。

赣南在地理上属中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地貌上,赣南属于“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凡客必住山”的客家人长期以山为伴,开垦种植。长期以来,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劳作。由于劳作的辛苦,缺少必要的娱乐调节,民歌成了客家人排解劳作苦闷的重要方式。

在赣南山区,斑鸠是一种常见的鸟类。由于斑鸠喜欢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合数只,成小群活动。赣南多山丘陵的地形地貌成了斑鸠的栖息地,劳作于此的人们便对斑鸠的习性非常了解,尤其是斑鸠具有特色的叫声(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更是给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中带来乐趣。因此,斑鸠这种带有灵性的鸟类走进了客家人的歌声中。在《斑鸠调》中,不仅赞美了斑鸠,而且也叙述了桃花盛开、杜鹃吐艳、秧田翠绿的大好春光,表现了客家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斑鸠调》的音乐结构与演唱分析

(一)结构与旋律分析

《斑鸠调》为两段体三部分结构,五声徵调式,节奏活泼、欢快。第一部分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其中前两句在旋律和节奏上都相同,第三句为“转”句,出现了新的切分节奏型,为歌曲的节奏增添了新的元素,丰富了曲调。第四句为“合”句,为了使其和前几句连贯起来,在音调上则以la开头,和前句结尾的re往下构成一个和谐的纯四度。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在第一部分旋律基础上的发展:首句第一拍由前面的切分节奏变成了十六分节奏,第二句重复第一句。第三句是“转”句,出现了二拍切分节奏,与第一部分转句相同。在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有两小节为四个八分音符的连接句,mi和sol两个音符把两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虽然该小调短小,,并无太多特色之处,且旋律仅是小三度的音级重复。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整首歌曲的重要部分,也是整首作品的画龙点睛之处。从整体结构来看,整首作品中每段唯一一处且最具特色的衬词即在此处,而体现动物最具形象性的特点就是拟声性衬词。通过对动物声音的模拟,塑造的艺术形象会更加灵动活泼。虽然从作品结构来看,分成非对称性的三部分。从整体旋律的小节数来看,该句旋律处于整首民歌中心位置,对前后的旋律起到连接作用,在非对称结构的乐段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基本相同,只在尾句采用第一部分的第四句稍作变化后,在徵音上作煞声。

《斑鸠调》旋律以大二度(如solla、re-do、mi-re等)和小三度(do-la、mi-sol等)居多,音列大部分以sol、la、do、re四音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民歌开头小波浪的旋律线条和前紧后松的节奏音型,音调在羽音上较多强调,在整体上突出了优美欢快的音乐情绪。

(二)演唱分析

在《斑鸠调》演唱时,应该着重把握如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要注意该曲牌的情绪欢快、活泼、轻松,速度为中速。

其次,要注意曲中衬字、衬词的把握,比如“正月嘛格叫哟嗬咳”中的“嘛格”、“实在里格叫得好啊咿呀咿子哟”中的“里格”和“咿呀咿子哟”等等。衬字、衬词是赣南采茶戏曲牌中的特色之一,是构成曲牌完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演唱赣南采茶戏时,通过衬词渲染气氛,刻画情绪,不论欢快抑或伤感、不论是抒情还是叙事、不论是独唱或是对唱,都少不了衬字衬词的运用。在《斑鸠调》中,衬字占据歌词将近一半的篇幅。如果将这些衬字删除,曲牌也因此失去了跳跃、欢快的情绪。赣南采茶戏唱腔因为使用了衬词,所以使得曲体结构较均衡完整,同时加强节奏感,增加律动性,使情绪更加活跃,旋律线条也显得更为流畅。衬词使用还使唱腔增加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在赣南采茶戏的曲牌中,所使用的衬字衬词都是方言,这样就使得其唱腔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由此可见,衬字在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衬字还是要为主体唱词服务,不应过多强调衬词而忽略主体唱词。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握适度原则。

第三,“叽里咕噜、咕噜叽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斑鸠在春天到来时竞相争鸣、展示着春天充满勃勃生机的情景。在模仿斑鸠叫声时,要用顿音演唱,音色应保持干净、清脆,不拖泥带水,方能展示斑鸠欢快的叫声。

第四,要充分体现人和斑鸠对话的情绪,以表达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本质。例如在主体唱词中“你在那边叫,我在这边听”这种问答式的演唱,应通过音量及音色对比进行表现。

三、《斑鸠调》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一)在传统戏曲中的运用

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斑鸠调》也作为常用曲调运用在传统戏曲剧目中。如在赣南采茶戏中,《斑鸠调》属于“三腔一调”中的“茶腔”,男声女声均可演唱,也可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最为典型的是被称为赣南采茶戏“四小金刚”之一的《钓》一剧中,就运用了该曲调。在田七郎等待四妹的情节时,他一边钓,一边演唱了这支《斑鸠调》,曲调与民歌基本一致。为了符合戏曲主题,仅在歌词上略有改动:将“正月斑鸠叫”改成“正月子叫”等。从剧情来分析,田七郎等待心上人四妹,内心欢快、愉悦,这种情绪与前文分析的《斑鸠调》的音乐情绪一致。因此,田七郎在演唱这首曲调时,音乐把他的心理活动体现得一览无遗。

(二)在新创戏曲中的运用

在近年来新创作的剧目中,也能够常常见到民歌《斑鸠调》的影子。戏剧作曲家常将该民歌作为曲牌或插曲运用在唱腔与配乐中。2006年,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推出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题材的现代戏——《快乐标兵》,获得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从题材上看,该剧有鲜明的赣南农村特点;在艺术表现上,该剧地方特色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的风格为基础,展示出浓郁的赣南客家风情;在音乐设计上,该剧主人公“加三”的主题音调,正是这首耳熟能详的《斑鸠调》。“加三”的性格活泼、开朗,与《斑鸠调》轻松、欢快的音乐情绪相吻合,展现了快乐标兵之“快乐”。以该曲牌为基础的人物唱腔设计成为凸显全剧地域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的有效手段。

(三)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斑鸠调》不仅作为采茶戏曲音乐常用的曲牌,近年来还被用于歌剧创作之中。在江西省歌舞剧院2014年创作的五幕原创民族歌剧《回家》中,《斑鸠调》也被作曲家运用其中。歌剧《回家》讲述了江西籍的台湾老兵罗旺篼从家乡辗转至台湾后,历经38年思乡之苦,最后与母亲重逢的感人故事。在该剧中,《斑鸠调》音乐共被运用了两次,第一次运用是在第二幕:众士兵在中秋夜举办“阵地联欢会”,每个人唱家乡歌,跳家乡舞。作曲家为了推进气氛,选用了该民歌,其中一位炊事兵唱的正是这首《斑鸠调》。炊事兵唱了几句后,士兵们跟着齐唱。在这部分,由于《斑鸠调》欢快、活泼灵动的音乐出现,立刻调动了阵地上原本沉闷的气氛,对喜剧情节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次运用是在剧里“寻家”一幕中,作曲家也采用了《斑鸠调》音调作为歌剧唱段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角罗旺篼在千方百计寻找返家的信息时,唱段中出现了《斑鸠调》的主题音调,在此处,速度做了减缓,变得深情愁懑。作曲家将旋律进行变化处理,既切合对主题思想的隐喻,同时也符合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剧中,独具客家风味的旋律不仅给全剧增添了地域音乐元素,使其在整体上更加亲切,更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四、结 语

客家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风格,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将之列为中国音乐体系十二支脉中的单独一支。在中国的民歌研究中,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也将客家民歌作为汉族民歌色彩区中区别于西北、东北、江汉、湘、西南色彩区的一个“客家民歌特区”。正是因为客家民歌中具有其特殊性,在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说唱音乐中才被吸纳作为一个个常用的曲牌。客家民歌是客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戏剧艺术家在创作新剧目时,应该充分重视包括《斑鸠调》在内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理清音乐文化的源流脉络,了解文化内涵。艺术家只有在充分理解文化意蕴的前提下,提炼出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特色元素,将其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作品中,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化、民族化的优秀戏剧作品。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项目《赣南客家礼俗音乐的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15YS37)的阶段性成果。]

[1]王 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廖 军.赣南采茶戏探究[J],南方文物,2000(4).

[3]苏子裕.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J],艺术百家,2003(27).

[4]李 婧.浅谈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以<斑鸠调>为例[J],音乐时空,2013(6).

徐荣荣 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童孟遥

猜你喜欢

衬词斑鸠采茶戏
一对斑鸠飞过来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又是斑鸠闹阳春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