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乡土》中国剧协专家座谈会摘要

2016-04-03

影剧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江西乡土母亲

《遥远的乡土》中国剧协专家座谈会摘要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话剧《遥远的乡土》表现了晚清的乡土故事,演出令人震撼。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余墨林的担当精神。这个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是十分成功的。谈几点感想:

第一,回乡前,京城皇宫某殿偶发事件,余主动承担职责。如武英殿起火烧了很多古籍及书版,余公差在外,与此事无关,但是他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挽救了五六十位官员免受惩处,自己被革职回乡。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很可贵。

第二,回乡后,洪水灾难降临,余愿意拿出粮食来救灾。剧本写得很朴实,并不是说一写清廉的官员,就要一个个“胸怀天下,解救苍生”。余墨林首先想到自保,保本村免受灾难的冲击和毁坏,然后再积极筹划粮食,同时把自己的出版的书卖的钱去筹备粮食。清末民初,族长和义庄的总管职责不一样,族长管行政,义庄管财经,所以引起了刘公公为首势力的激烈反对。余坚决救助灾民,安抚灾民,惹怒了族长,所以把余逐出本族,这意味着余再不能回到乡土,死了也不能葬在祖坟。余墨林在朝被革职,回到家乡又被逐出家族,但是他却义无反顾,依旧为民所想,为民作为。

第三,余墨林与其他人物的交集与冲突写得较集中。如余跟母亲梅太夫人。自己被革职回乡后,一心一意想搞自己的事业。母亲却让他接手义庄的经营,他不同意,与母亲发生冲突,最后为母亲尽孝道而不得不接下义庄,说明余墨林是个孝子;又如余跟六公公,面对救灾这个问题,两人的价值观、思想冲突发生了直接撞击,而余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是真正的想解救老百姓;再如余跟妹妹比较低沉无奈,余寻找母亲却又无法无处去寻找,受到妹妹的埋怨等。

第四,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看点。比如母亲的刚强稳健;族长和六公公的沉着固执;张知县的圆滑世故,还有余九皋的阴暗面。他们思想情感的冲撞笔墨都比较饱满。

总之,这个戏的导演很有才华,抓住了两件事,一是建造翰林楼,一是抵御灾民。建楼时的号子很有视觉冲击。这个戏比较成熟,也比较成功。我想提点不成熟的建议:

这出戏应体现一种为官担当的精神,而不是表现怎么样当官。戏的结尾处,余墨林说“为官要勤奋”,难免有点说教。虽然余墨林被开除了,但为了百姓为了灾民,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推着粮车去赈灾,全戏写到此可以打住,再强度表现什么没有必要。戏最后有点拖。

李法曾(著名话剧、影视剧表演艺术家)

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遥远的乡土》,让我结识了该团的主创人员,有的刚认识,有的很早相识了,感到很亲切。这部戏开场很震撼,大建祠堂的气氛一下把江西地方特点衬托出来,包括演员在内的表演烘托。这戏主要讲为官为民的现实意义。当官就得为民,为民着想,民众才喜欢你。这在前半部体现较多。最后主人公独白,可以略去,因为他的实际行动已经表现了为官的清廉、为民的担当。人物独白可以说点自己家事,自己情感事,有助于塑造人物内心世界。

剧中矛盾冲突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他回乡后,母亲要他接手义庄;第二是发大水跟灾民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比较尖锐,前面的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树立人物形象;后面的矛盾,主要是让他用行为表现他为官为民。怎么为民,包括他推着车送粮这行为,全村遭灾,在家里本身就已经挨饿的情况下,还要拿粮食送给灾民,这种事搁在今天也是了不起,很难做到。作为剧中有人物大的行为设计很不容易,这个需要渲染。在“赈灾”这场戏里,村民中要有反对的一面,因为家族村民没吃饱饭还救济别人,这里反对声越强,越能体现男主人公的担当个性。

开场和结尾的处理特别好。如建祠堂安装大梁的舞美设计,很震撼也很生动。我看过导演的好几部戏,他很重视群众性和开场结束。开场要吸引观众,结束要画句号。这个句号如果画不好,观众出来后肯定有议论声。继《生如夏花》后又创作出《遥远乡土》让我眼前一亮,应该到全国各地走一走演一演,目的就是:我们江西省话又来了。

这部戏还可以打磨得更好。梅太夫人后来去募捐,母亲走之前肯定不能让儿子担心,应该留下一封书信告诉儿子:要利用父亲的人脉来赈灾。现在演出的戏里没说清楚。另外江西地域的风土人情特点还不够,要加强,可以从群众演员的道具服装上去表现出来。演员在把握余墨林人物个性时,在念诗句的感觉上要与文人气质身份接近。儿子跟母亲再顶撞,母亲毕竟还是母亲。多少年后才回家,会见怎么会见?演员仅仅表现母子间久别重逢,或生老病死,或婚丧嫁娶吗?现在演出的会见,有点草率,人物关系欠缺。余墨林回到家遇见母亲为自己安排后半生,当场就矛盾了,这个矛盾是促使他扭头走了,去另一地睡觉去了。15年没回家了,余墨林从国外回来,五分钟就跟母亲吵架扭头就走,处理简单了。发大水,要制造现场的紧张气氛,要让观众有恐惧感。这是生死的问题,村民紧张得要命,可现场感受不够。能否好好排演一下群众演员,是不是得让村民往高处跑,或回去收拾家里的东西,想想村里的孩子怎么办等等。整个戏从开头到结尾,人物事件与矛盾尖锐的高潮处理,笔墨不够。余墨林与自芳的人物关系,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还要再理清。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这个戏的题材很新颖。全剧不仅写出在一个宗族制度下的江右的一片乡土,也写出了在这种乡土下的人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下的乡土的活跃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一定程度的个性也表现出来了,轮廓很清楚。主人公余墨林还是完整的,鲜明的,把这个担当表现出来了。老太太梅太夫人给人印象非常深刻,更有人物的个性。这种家族领袖的女性形象在舞台上非常罕见,有大将风范,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当然最后也有担当。如果在这以前,在教条主义的驱使之下是不可能写成这样的人物和题材的。对江西我比较有感情,明中晚期,江西出了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如王阳明也提倡在每个乡土有这样的生活;又如邹元标(吉水人),他把他整个家族管理得非常好,他把他的这个家族管理成了社,管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社里,从小到老,生老病死,儿童教育全都负责等等。话剧《遥远乡土》题材的真实性和主题人物,应该信得过。舞台呈现的主要人物关系处理和舞台的一些辅助手段用得非常好。

戏中有所改进的地方,如戏曲演员很讲究身段,话剧演员也应讲究,但是步伐要改进。如老太太六十多岁了,三寸金莲,还有一身的病,脚伤了,却一点看不出。演员应该学一学《风雨故园》中饰演鲁迅原配夫人的女主角,她个子很大,为演好小脚女人,苦练的就是一个小脚步伐,即不像踩高翘,又看不出小脚。有一场戏,梅太夫人要走遍山山乡乡去化缘,用自己和丈夫的人脉募集粮食,该怎么走?很简单,丫鬟能不能说“你别走了……”。在舞台道具上设计小轿或者滑竿,让丫鬟跟着,在舞台上看起来很美的,又省劲,这样就可信了。余墨林,江西老表的个性表现出来了,有辣味,只是儒家教育严格训练的文人气息少了点。他和自芳的关系好像不太明朗,其实这样处理是有特点的,恰恰反映出自芳和他的哥哥与众不同的地方。结尾部分有“事无巨细唯在做,官有大小只是名。”这两句话就足够了。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话剧《遥远的乡土》没想到演出效果是如此之好。这么好的戏一定要多演,推广至全国巡演。我喜欢这个戏有这几点:首先,剧作者思考的问题非常深刻,非常符合我们现在的时代。过去全民考公务员图什么,不是都想要乌纱帽吗?现在考公务员比以前减少,因为大家不再把官本位看成人生最重要、最全部的东西,人生的价值还有比官本位更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个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反映出剧作深层思考。

其次,戏里还表现了家风、民俗的问题。而且一看就让人想起了江西的土围子。灾民来了我们该不该支援?站在一家族长立场上,抵御外族人侵犯,就应该保卫本家族利益,拒外族人于土围外。而余墨林却选择了他自己做法,送粮食赈灾,能缓解冲突,若像族长那样强行阻止灾民,有可能适得其反,没准可能被迅速地打倒,家风充满智慧。现在有些作品特别愿意扩大化,文学的个人抒情几乎没有了,特别爱往一些“大的方面”写。其实有时候你把个人情感写到极致了,它自然会流露出该有的家国情怀。这个戏不同于所谓“大的方面”戏。这个戏里没有“无官一身轻”的教条心态,男主人依然可以为家族做事,这正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第三,剧作不装腔作势,不虚张声势,而是非常有特点。如江西地域风情,人文景观,人物性格特点。《生如夏花》和《遥远的乡土》这两出戏奠定了江西话剧的新势力。江西这个地方真是个不能小看的地方。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宋以来,积淀了非常多的文人,包括一些名人。在三十年的经济大潮中,江西老区略微落后,工业也弱,但是只要有文化,就会翻身。

王 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原主任)

《遥远的乡土》观后与我观前想象的不一样。江西文化底蕴深厚。傅勇凡的导演艺术不停地探索,从他的《天籁》到《遥远的乡土》,作品充满诗情与文化内涵。整个戏讲江西的故事。江西的什么故事?江西的文化故事。江西的哪一方面的文化故事?就是我们中国文人,中国文化。中国历朝历代文人为官被贬谪后,表现出来的风骨和气节,如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林则徐被贬到新疆,柳宗元到柳州,韩愈到广州等等。《遥远的乡土》中余墨林被贬以后的抱负,价值的追求,文人的节气,中华民族的气节。这个作品,舞台节奏流畅,充满诗意,人物与景致配合得好,让我看到江西一些古建筑的美。这个戏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事件和事件有机的结合还要理顺,余墨林回来是矛盾的激烈点。编导为什么选这个题材,就是道德和担当。一幕到二幕都需要细节还要打磨,特别是多层面人物关系的处理。如母子关系,余受过教育的,见过世面,应该大气;母亲年老有病,在矛盾漩涡中,后来去募捐,儿子和自芳着急;余四面受敌受攻击,哪还顾得上坐在那说这说那啊,他应该行动起来,边调配粮食,边询问母亲在哪儿。人物要行动起来。墨林的智慧还不够,他喜欢自芳,因娶了王昌大人的女儿,他的内心有许多苦衷。在赈灾上,他跟六叔有矛盾,六叔那么爱他,两个人一见面,不能都是在喊叫,这不符合人物规定情景。15年后母子相逢是很动人的。因此,人物关系还要好好打磨,会有不断的突破。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在我印象中,江西的传统文化比较好,如宋明时期,儒家传统文化主要在江西、福建,并有广泛的影响。一个民族的传承,文脉是不能断的,文脉断了,国家就亡了。《遥远的乡土》要表现一种文化底蕴,要表现一种文脉的传承,要进一步理顺这个戏的走向……。剧中翰林楼为什么拆?梅太夫人显示出来的牛脾气和着急等,都缺乏交代。戏中交钥匙那场戏,后来才知道老太太生病。戏的结尾不要说太多。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原以为江西省话剧团创作的《遥远的乡土》是写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但是看了演出后,大大出乎意料,说明主创人员思路很开阔。这个戏很有特点,写做人的素质。余墨林贬官回家乡后,如何对待家人、村事、灾荒。戏中的文学特点是独特的,整体表演水平不错。江西省话剧团有自己的头脑,导演处理整个戏很清晰很流畅。总体来讲,还应加强对余墨林的刻画,这部话剧还要生活化。如戏曲演员演出话剧表演要生活些;族长声音很好,但是人物色彩不丰富,个性单一,始终是一个调。编导演要再考虑如何加强全戏的节奏。落笔最后不是儿子,怎么处理,这些都值得拓展。

范小宁(《剧本》副主编)

《遥远的乡土》是我近期看过的比较好的戏,余墨林表现了传统文化中文人的心胸和担当,呼唤出我们社会上最重要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最该捍卫,传承的东西,现在农村那种义庄的乡规都丢了。看完热血沸腾,有历史感,很有现实意义。

这个戏的结构独特,没有大的贯穿的反方正方,设置了两个比较有特点的戏剧情景。一是丢官回家的戏剧情景;二是后面水灾的戏剧情景。这两个情境完全表现了人物的气质和性格,所有的冲突是人物和人物的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事件上的冲突,结构很独特。余墨林身上代表的是我们现在需要呼唤的东西,梅太夫人身上代表的是中国乡村传统女性人物。细节上的小问题,比如开场戏,梅太夫人15年没见自己的孩子,在感情驱使下是应该特别想见到儿子,但是又回来了,等到下一步才见面。余墨林学了多年诗书,要有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儒雅气质,而应有江西地域文化的文人气质。水灾后族长和墨林的冲突,把墨林逐出家族,群众的反对没有表现出来,假如把这个层次也表现出来,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大家都说到了梅太夫人外出募捐的那段戏,从编剧上,比如走没有告诉余墨林,假如表导创作上,告诉余墨林或者用侧面来说不能追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又病重了,这种想追又不能追的纠结会更强烈,比现在演出的情形,既不知道,又干坐着更具戏剧性。

汪 刚(中国戏剧家协会组联部主任)

这个戏讲做官的问题,但是看完后感觉更是讲如何做人。我说说这个戏的舞美,舞美太重要了。傅勇凡导演的每个戏我都看了,这个戏的舞美很大又不大。大是很有气势;不大,它不是大制作。整个制景很难,难在和灯光的配合,灯光配合不好就会穿帮。导演为家乡打造了一个接地气的好戏,讲的如何做事做人。不足的是,送粮那点的灯光打的不好,观众都在捂眼睛;还有跟儿子喝酒,定点光给早了,要在喝的时候给灯光,因为特效灯光就是要帮助导演和演员把情绪再往上升。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副书记)

两个惊喜:一是对江西省话剧团的艺术水准很惊喜。本来对这个团没什么印象。这个戏写余墨林做官先做人,做官和做人是分不开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写的好,既是写了传统文化,又有现实意义。这个戏在当前话剧舞台上绝对不亚于其他任何的戏。二是对演员。剧中人物设置得好,人物表演不错,令人欣赏。从事戏曲表演的龙红能演话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作家表达的色彩丰富,编导的水平太高。这个戏的特点,高潮突出,这个戏是有诗意的。这个戏可以打造成精品、经典,可以成为话剧创作的教课书。

(根据中国剧协专家座谈会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 吴建军

猜你喜欢

江西乡土母亲
江西银行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我爱江西奶奶
给母亲的信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读《乡土中国》后感
悲惨世界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