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的解读和思考

2016-04-03陈东有,任永新,卢川

影剧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江西乡土主持人

“乡土”的解读和思考

这些日子,在南昌,如果你的话题里没有话剧《遥远的乡土》,那你就OUT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部剧名带有强烈抒情意味、内容不带任何搞笑元素的“严肃”话剧,在冬日的南昌刮起了一股热风。三天的演出一票难求,子固路省话剧团门口出现了黄牛倒票;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纷纷晒剧照、谈观感各种场合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这部戏。

一部话剧何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们请来几位嘉宾,一起畅谈“乡土”的情怀和“乡土”的魅力,一起来解读“乡土”,思考“乡土”。

嘉 宾:

陈东有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永新 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遥远的乡土》编剧

卢 川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胡颖峰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副主编

曾卫胜 珠宝质检师

主持人 李滇敏

好戏就能吸引观众

主持人:话剧《遥远的乡土》仿佛一夜之间“火”遍南昌,我知道颖峰看了两遍,是什么原因吸引您两度走进剧场?您觉得它“火”的原因是什么?

胡颖峰:早就听说省话剧团今年要推出一台本土大戏,满怀期待地走进剧场,看后意犹未尽,又看了一遍。我的朋友还有看过三遍的。它能“火”起来,首先是因为艺术精湛,从剧本到剧场呈现,从故事、台词到编导、演员、舞美、灯光、音乐音效,都优美动人,充满诗意,是整体的成功。其次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人生,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深切思考,能载道、能传情,实现了剧场和观众的良好互动。

主持人:卢院长,这部戏现在已经成了文化圈的一个话题,您怎么看《遥远的乡土》引发的这个现象?

卢川:因为工作原因,这部戏从创意策划到创作生产,我始终站得比较近。就像看着一个健康的、有着美好前景的婴儿呱呱坠地,这出戏给了我很多的触动。

首先,戏做好了,观众就愿意看。《遥远的乡土》集中的这支主创团队,我认为是江西话剧近20年来最整齐的一支队伍,从主演宋运成到导演傅勇凡、作曲石松,都是在全国非常活跃的艺术家,值得骄傲的是,他们都是江西培养的,有的是江西人,有的在江西工作。

剧本无疑是出色的,舞台布置、道具也非常精美,音乐也做得很抓人,剧中几处地方歌声一起,观众的心就被它揪起来。灯光也是这部剧的亮点,通过灯光来调度场景、营造情绪非常流畅。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墨林推起小车给围村灾民送粮的那个场景,从后台射出来一束光,余墨林逆光前行,留下一个大大的剪影,一个有担当的读书人的形象在那束光芒中让人心生崇敬……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是近几年江西舞台上的一部恢弘、精美之作。这是该剧吸引观众的根本。

其次,全剧140分钟,处处体现了江西文化和江西民风民俗。不仅黎川的广仁庄、金溪浒湾的雕版印刷、赣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剧中为梅太夫人祠)等这些贯穿全剧的重要元素,甚至一些信手拈来的细节,如赣地农村普遍的喝早酒的风俗、砍了风水林竹子罚给全族人买麻饼的乡规、样式雷等等,似乎是不经意的点缀,却能刺激观众的神经,让人倍感亲切。这与编剧身为江西人的文化自觉以及丰厚的知识积累不无关系。

第三,这部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当下中国许多人愿意去说、去想、去思考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

因为这些原因,这部戏就具备了强大的磁场,吸引大家走进剧场,并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主持人:作为观众,您在微信中这样说:“《遥远的乡土》让我热泪盈眶。故土已经遥远——仁义忠孝已经遥远,乡绅义士已经遥远,君子精神已经遥远!深刻!”曾先生,您在这部戏里看到的是不是对乡土、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叹惋和呼唤?

曾卫胜:是的。演出那几天,我正在北京。在朋友圈里看到对这部戏的好评,得知这部戏是江西人写、江西人导、江西人演的,是为弘扬江西传统文化而做的,作为资深江西话剧迷,我就从北京连夜赶了回来。

看的过程中,我几次感动得流泪,我觉得自己的心和台上的演员在一起呼唤,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是研究玉文化的,两千多年来,我们常把君子之德比作玉,可是,现在美好的君子之德、绅士之风已经遥远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的事情。

主持人:《遥远的乡土》这个非常散文化的剧名是不是应该这么理解:“遥远”不只是时空概念的遥远,它是指精神层面的怀想和呼唤;而“乡土”不只是天宝县,不只是白鹤村,它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原乡?

陈东有:是的,乡土的内涵不仅包括乡里和故土,还有正在远去的乡愁家风、乡规民约、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

选个读书人来“代言”江西文化

主持人:任厅长,请您谈谈这部剧的创作追求?

任永新:我认为,一个剧作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追求。一是故事层面,该剧中,余墨林因为某种工作过失被革职,回到故里,办书坊、经营义庄,勇敢地担起责任,在乡土的怀抱中凤凰涅。二是载道,即主题思想。该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讲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做官。此外,剧中还传达了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等。三是精神层面,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乡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土壤,这是我想要表达的。当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主持人:据我所知,这个剧本经历了很多次推倒重来的过程。最初一稿题目是《闷死笋》,讲述的是天宝“女雷公”兴办纸棚,实业救国的故事。而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读书人的故事。

任永新:是的。去年,我读到关于我家乡宜丰的一本小说《天宝往事》,感觉挺有意思,于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创作了《闷死笋》。剧本完成之后,开始组建班子,在与傅勇凡导演接触之后,我们总觉得不满意,修修补补,删删改改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于是,几次把剧本推倒重来,到这个版本已经是第四个独立的剧本了。其实这个“磨”剧本的过程,就是我作为剧作者对江西乡土文化不断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一次比一次知道得多,一次比一次思考得深。

主持人:江西的传统文化是璀璨多姿的,作者选择了余墨林这个读书入仕的天子门生来“代言”江西传统文化,各位怎么看?

胡颖峰:江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章节义之邦”。耕读传家,重视修身,砥砺节操,进德修业,文节俱高,这是江西传统人士的主流形象,也是江西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在许怀林先生的《江西文化》中已有论述。在文化自信充沛的地方,传统是当代的一部分。《遥远的乡土》选择余墨林这个读书入仕的天子门生来“代言”江西传统文化,就体现了这种文化自信与自觉。

任永新:《闷死笋》讲述的是一个实业救国的故事,要表现江西人在绝境之上开拓出一条生路的精神。同时,还想表达在传统文化中,经商的艰辛,以及经商形式发生变化带来的冲突等等,但是后来觉得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太多了,容易落入俗套。所以就把更多的笔触投入到文化思考中去,尤其是对江右文化的思考。

人们常说,江西人会读书会养猪,这就是耕读文化。此外,江西的官本位文化也非常浓厚,在这部剧中,借六叔、余九皋的形象对官本位文化进行了反思,同时,又用余墨林的形象,从积极的一面来架构,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胡颖峰:六叔和余九皋分别是腐儒和犬儒的代表,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发出了社会批判之声。

陈东有:余墨林身上体现的是“官德本位”的思想,它是“道德本位”在官场的具体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主要还是讲“民本”,官场讲究“官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首先要养德修身。说“官本”是民间百姓对追官弄权现象的批判。

胡颖峰:剧中多处呈现余墨林为官做人的内心独白,他对人格理想和高尚品行表现出坚定的尊崇,还原出儒家传统文化积极光明的一面,这是每一个江西人内心的眷恋,与当下失焦涣散、一些知识分子乏力虚无等现实相对应,如日出山谷,刚健昂扬;如乡音悦耳,安稳人心。

主持人:前面卢川院长也提到,这部剧,江西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除了剧中那些推动情节的重要元素,还有一些细节,也让观众倍感亲切,使这部剧充满了温暖的乡愁。这部剧在展现江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和呈现出来的效果您怎样评价?

胡颖峰:《遥远的乡土》整体上接近传统戏剧,是以剧本为中心在镜框舞台演出,强调演剧的完整创造,但同时它又采用拼贴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将多个江西传统文化元素组合起来融入现代舞台,由此形成新的结构和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使“传统”在现实表现中显示出艺术魅力并具有现代品格,又使“现代”因为找到艺术的根而体现出地域的风味,不仅使故事编排、场面营造有戏可看,其结构、剧情的成分也充实饱满,丰富了戏剧创造。

主持人:在这部戏中,梅太夫人是一个神明一样的存在,她没有缺点,她是“至高的圣贤”,她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任永新:她是母亲,母亲就是乡土。梅太夫人就是乡土的形象化。

胡颖峰:乡土是自然的母亲,母亲是心灵的故乡。在梅太夫人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呈现了永恒而美好的人情滋养。有了此种母子情深、有了此种人之性情之美作为支撑的传统文化,才能一直存活下去。

用传统烛照现实

主持人:这部戏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可贵的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现实意义。

陈东有:我注意到这部戏一开始就铺设了两条线,一条是家,一条是国。

“家”,包括家庭、家族,这条线是围绕梅太夫人展开的。梅太夫人在丈夫亡故后,执掌义庄40余年,是乡绅治乡的正面典型。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层治理主要靠的是乡绅治乡,这可以追溯到刘邦的“约法三章”,甚至更早。在古代社会,单纯依靠政府很难把百姓的邻里纠纷都管好。但是,当地的乡绅可以管好这些问题。而乡绅管理的重要基础,就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信——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德高望重的表率,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家族成员要求严格,又言传身教地向百姓传递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颇能服众。另外,他们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乡规民约,就如剧中自芳倒背如流的《广仁庄条规》。

古代地方官员治理地方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为国家征收钱粮赋役,二是稳定地方社会,所以一定要鼓励并依靠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这是秦汉以后,中国社会两千年之所以能基本稳定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这一条线是围绕余墨林展开的,他读书科考,成了朝廷命官,虽被革职,但在他身上体现了朝廷统治的意志。而在这部戏里,随着他的革职回乡,就把“家”与“国”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的两条线绞在一起,形成戏剧冲突,从而构成全戏的主线。

实际上,余墨林还没出场,就已经陷入这两条线的矛盾之中。武英殿失火,余墨林独承过失,被革职,这里体现了他恪守官德、勇于担当的品质。他回到家乡,希望就此伺奉母亲、兴办书坊,做好自己个人的事。但是更有担当的母亲希望他出任义庄总理,小有担当的他当然不愿意。这里隐约透露出他狭隘的“朝廷”观念——天子门生干乡间族中这种细碎小事有些失体面。作者没有给余墨林一个单纯的环境——庙堂或者江湖,而是把庙堂和江湖诸事纠结起来,形成观念上的矛盾,形成人事上的冲突。直到大灾来临,他再也推却不了,不仅要管好家、管好族,还要出钱筹粮,赈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县灾民,从而稳定社会——这正是传统社会对知识分子及官员道德要求的高境界。

剧情循着这两条线,矛盾纠结、错综复杂地往前走,我们发现,它居然如此巧妙地把当今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治国和理政点了出来。这对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治理社会、更严格地管好党员干部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这部戏引人深思。

“厚德方能载物”,一个官员要以德为本,以民(人)为本,而不是以权为本,以位为本。德高者,权才可高。“我有何德何能任此官享此俸禄?”古代重德官员总要这样来反省自己。

江西故事该怎么讲?

主持人:我们常说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要讲好江西故事。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这部戏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胡颖峰:江西人要讲好江西故事,不能放弃了我们自己血缘的文化,因为那里有先人的敏感和智慧。同时传统文化不一定就在自己身上,需要付出艰辛劳动去深入学习。要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古老的素材,丰富今天的文化。

陈东有:我觉得,这部剧很好地抓住了江西地域特色,对生长于江西地域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专题展示。但是,它的视野又没有束缚在江西的本土表达上。它是站在江西的土地上讲述了一个内涵让更多地区的人都可以从中体味到的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主持人:也就是说,讲好江西故事我们必须把根牢牢地、深深地扎进江西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但是,我们的视野、襟怀必须宽广,要放眼天下,要让全世界产生共鸣。

陈东有:对的,就是对江西的文化要看得深,开掘得深,而辐射要宽,影响要广,要让更多的人认同、共鸣、赞许,使点上的文化产生面上的意义。否则,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个戏的成功也表现在这一个特点上。

交谈中,嘉宾们还就《遥远的乡土》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打磨的地方提出了意见,比如,此剧的后半部分,头绪稍多,主线不够集中;在赈灾过程中,张县令的表现不太合情理;自芳的死有些牵强;全剧强烈的抒情风格和戏剧冲突之间的结合还略显别扭……尽管还有不足,但是,这样一部舞台作品的出现是让人欣喜的。

(本文刊发于《江西日报》2015年12月16日B3版,现经同意全文转载)

责任编辑 周伟华

猜你喜欢

江西乡土主持人
江西银行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主持人语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乡土中国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