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导师制“分阶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4-03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辅导员

秦 婧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高职导师制“分阶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秦 婧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太仓215400)

目前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发展已陷入困境,需要从扩大导师来源、完善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着手解决,才能使导师制真正做到“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应灵活,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展开实施.

高职教育;导师制;实践;创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推进导师制的要求[1].近年来,高职院校处于加强内涵建设阶段,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也逐渐受到重视.高职院校导师制是指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固定的一对一的指导与学习关系,以充分利用导师的资源优势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起,众多高职院校相继实行导师制,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在高职导师制的探索中,由于经验不足也出现了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所遇到的问题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对2013级学生进行了导师制的全面分析后,对其中386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8.34%的同学认为,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是“非常必要”或“有必要”的;有77.2%的学生表示自己遇到问题会选择向导师求助.而在导师制实行一年以后对这批学生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有74.73%的学生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为“一般”;22.27%的学生在对导师制的看法中选择了“有形式主义之嫌,没有必要执行下去”.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学校对“导师制”的宣传,在新生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但在一年的试行中,显露出了很多问题,使学生对“导师制”的态度有了改变,认为导师形同虚设,遇到问题会选择找辅导员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导师联系.产生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导师职责定位不明确.传统的“班主任+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方式根深蒂固.导师制的介入难免会在工作内容上存在交叉,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很难将他们与辅导员的职责完全划分清楚,因而影响了工作效果.在对98名导师的问卷调查中,要求对自己的导师工作内容进行多项选择或补充,结果表明,每位导师对自己的工作范围界定均不同.导师应该做什么及怎样去做是导师制实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导师自身对导师制的认同度不够.教师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且部分教师本身对职业教育也没有充分了解,又受限于自身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仅仅重“教”而忽略了的“导”的重要性,偏离了导师制实施的初衷.教师对导师制认同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与学生交流不密切,而师生的密切交流恰恰是导师制实施的关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1.55%的学生和导师交流的频率为“半学期一次”或“几乎没有”;而交流的方式“QQ等聊天软件”占72.27%,“见面交流”仅为12.43%;

3) 师资不足,指导效果不明显.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为例,电气工程学院在职人员30人,目前在校学生408人,在外定岗实习251人.要全面实施导师制,平均一名教师需带23名学生.由于管理人数多,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还是集体式、共性的说教方式,对学生个体的思想、生活、学业进行的指导较少,管理效果不明显.这样与班主任制的培养方式无异,使导师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4) 缺乏配套的考核制度.由于导师制是新引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都处于探索的过程中,缺乏配套制度,导师的工作不能被量化,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受挫,缺乏责任心,不能真正地发挥导师的作用,最终导致导师制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完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建议

1) 搭建“朋辈导师”帮扶平台作为导师制的有效补充.所谓的朋辈导师是指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导师.朋辈导师利用他与被指导者之间年纪相当、经历、需求、心理认同相近等优势对其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的帮助.朋辈导师的引入,一方面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导师制师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朋辈导师与其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并不限制于高职教育阶段,在其毕业后这种关系会由“指导”转变为“互助”,对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建立辅导员和导师的协作机制.辅导员和导师均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执行者.在管理过程中,二者各司其职、缺一不可.辅导员负责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及日常事务管理(如:评优罚劣、档案管理等)共性问题;导师则负责因材施教,做到”三导“即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才能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3) 创新导师制运行模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导师制还延续“综合式导师”的运行模式,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指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2].这种“一对一”的综合式导师运行模式一方面受到师生比例问题的影响指导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这种指导关系违背了师生的“互选”原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限制性.因此,要打破导师“终身制”的固定思维,根据高职特点和学生需求创新导师制运行模式.

4) 加强师资建设,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划分导师队伍.学校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优秀的有企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的交流协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将教师队伍进行划分:选择思想觉悟高、富有爱心的青年教师,作为“班级导师”,侧重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进行指导;选择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当“学习导师”,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同时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指导互补”的教师梯队.

5) 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首先,高度重视导师工作,将导师工作与教学、科研任务并重,“教”与“导”并举;其次,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将导师工作量化,使导师的业绩得到全面的认可;再次,以系部为单位在导师所带的学生团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积分制等方式,对每个团队在“德”“智”“体”三方面经行全面考核,并定期公布排名.这种团队考核需和导师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并加大对导师工作的奖励,以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3].

3 高职导师制“分阶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3.1实行“班级导师”为主,辅导员、“班导生”为辅的导师制

新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处于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阶段,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适应;自我意识增强但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偏差;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学沟通困难;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归纳为学生心理和生活的适应性问题.有学者对某高校新生需求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新生最重要的需要是心理素质的需要、其次才是知识能力的需要[4].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应当侧重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上的指导.

1) 为新生年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这名辅导员将陪伴学生一同走过他们的高职生活.辅导员要全面负责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展校风、学风建设、评优罚劣、以系部为单位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运动会,大型晚会等)、学生档案管理等.

2) 大一学生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指导,为每个班配备1~2名“班级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侧重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生活上的指导,并适当在学习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名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班级导师”由青年教师担任,他们有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憧憬,并且和学生年纪相差较小,愿意同学生交流,在生活和心理上能给予学生有效地帮助.

3) 为每个班级配备3~5名由高年级中选拔出来的“班导生”辅助辅导员和“班级导师”的工作.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在班导生的选拔过程中要秉持“择优录取”“竞争上岗”的原则,并在推荐就业、入党、申请奖学金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

3.2实行“学习导师”为主、“朋辈导师”、辅导员为辅的导师制

学生升入二年级以后,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同时,课业由基础课转为专业课,学生也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在这一阶段他们最需要学业上的辅导和就业方面的引导.

1) 大二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指导,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学习导师”.学生和“学习导师”具有双向选择性.每一位具有成为“学习导师”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带领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比如:针对某一竞赛组成的团队,或者兴趣小组等).大二学期开始时由学生自由选择报名,如果报名人数超过设定人数(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人数不超过15人),再由导师遴选,被淘汰的学生可再次选择其他“学习导师”.通过这种形式组成的团队,本身是出于对某种事物共同的兴趣而组合在一起,这样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学习导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技术项目,一方面促进了学习导师与所带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校对学习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次数要做相应的规定,并需留有书面材料,由学生保存,定期上交辅导员,便于对导师工作量的计算和监督.

2) 学习导师所带的高年级学生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成为大二学生的“朋辈导师”,利用朋辈优势,以老带新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业、生活方面予以帮助.同时,作为“朋辈导师”的大三学生也进入定岗实习阶段,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实习经验与所带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以后的学业发展和就业趋势进行引导.

3.3学生定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习期间,结合学生的实习岗位在“学习导师”的基础上要再为学生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形成“双导师”共同培养的模式,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学习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需要密切合作,形成互补,前者着重于对专业理论的传授,后者利用自身的长处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生产操作的具体指导,这种模式对定岗实习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双导师模式可以加强校内老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内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为一体,学生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外有利于切实推进产学研发展[6].

要对学习导师每周的指导次数进行规定,由于学生在校外实习,指导形式可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学习导师需定期到企业走访,查看学生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走访材料由学生保管,定期上交年级辅导员,便于对导师工作量的计算和监督.同时,学校也要对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进行约定,指导效果由学生定期反馈.

4 高职导师制“分阶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1) “分段育人”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侧重地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导师的指导效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身心、智能都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中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导师不能根据固定的统一标准来指导不同阶段的学生.与传统的高职导师“终身制”的运行模式相比,“分段育人”模式更加关注这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需求不同的特点,从大一到大三分别配备“班级导师”、“学习导师”、“企业导师”,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选择辅导方向,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分段育人”模式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依托导师的考核制度,完善导师“竞争上岗”机制,一方面对完成导师工作的“学习导师”进行物质激励,另一方面要对其资格严格把关,规定只有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或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才有当“学习导师”的资格,这样既提高了导师的层次,又激发了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选择“学习导师”的过程中,无形中引入了“学习导师”之间的比较竞争,这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分段育人”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高职导师制要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人格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分段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学习导师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由选择导师.在这种以相同兴趣组成的师生团队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推进作用.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5-10-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502/183971.html.

[2] 付晓杰. 高职院校试行“综合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89-91.

[3] 张肃,高翊. 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质量措施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1443-1446.

[4] 张松. 大一新生需要特点的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2009(1):251-253.

[5] 王虹. 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5(3):29-31.

[6] 卜树坡,方一新. 强化教师岗位技能培训,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5,26(1):66-68.

(责任编辑:李 平)

An Approach to ‘Staged Education' under Tutori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N Jing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cang 215400,China)

The present tutorial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caught up in a dilemma.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d the source of the tutors, optimize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team and innovate operational mode before the tutorial system functions in educating students in ‘Three Comprehensive Re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should be flexible, catering to different needs at different grades and differentiating stages and focus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practice;innovation pattern

G718.5

A

1008-5475(2016)03-0077-04

10.16219/j.cnki.szxbzk.2016.03.017

2016-01-02;

2016-01-22

秦 婧(1986-),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秦婧.高职导师制“分阶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27(3):77-80.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