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林区的春天:伊春转型发展带来生态民生双赢

2016-04-02王涵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伊春市伊春蓝莓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边境线长249千米,面积39017平方千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伊春林地面积300多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82.2%,活立木总蓄积量2.2亿立方米。伊春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号称“天然氧吧”。广袤的林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天然的丰厚的物质条件。

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伊春市。伊春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林区转型发展既要保护好生态,也要保障好民生,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老林区遭遇转型困顿

久负盛名的林都伊春是个因林而建、因林而兴、因林而闻名的城市,林都之都的伊春区群山环抱,各项事业更是依托林业而发展。 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对林业资源只伐不种、毁灭性开发一直是困扰伊春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伊春市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201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变“采山”为“种山”、实施农林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以发达的绿色经济保证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

2014年,国家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标志着自开发建设以来延续了60多年的商品材生产宣告阶段性结束,国家林业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将成为伊春林区未来一个时期的主体功能定位。全面停伐后,林业生产将由木材生产和资源管护双重任务向单一的资源管护转变,林业企业职能将由生产经营向公益事业转变,林区经济将由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向多元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转变,进而对林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林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产生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对林木资源依赖的“惯性”仍然存在,过去木材采伐量大、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林业局来说,这一系列转变是巨大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传统产业是木制品加工业。全面停伐后,伊春市将有90%以上的木制品加工企业面临停产或转型经营的考验,像木器厂、家具厂、雪糕棒厂等都是“吃木材原料”的企业,停伐后面临原材料紧缺,何去何从的难题。原料缺乏,企业自行外购原料运距远,成本会大幅度增加,减少利润空间,甚至亏损,同时还会产生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将面临废弃和闲置,企业职工下岗等连锁反应。

美溪区伊春恒巍木业有限公司是专门为伊利生产雪糕棒的企业,吸收职工就业300余人,全面停伐后,面临存储原料不足、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外进原料势必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严重影响了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和职工就业。

其次是食用菌产业。随着近年来政府、工会等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伊春市各林业局职工增收致富、促进就业的支柱产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劳动强度适中、收益快的特点。以北部林业局为例,食用菌收入已占到了职工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全面停伐后,遍布伊春市的食用菌产业,因木材剩余物严重短缺、替代原料效果不甚明显等因素影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十二五”时期,伊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精深加工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纺织业、清洁能源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补充的“3+X”接续替代产业体系,举全力招商引资,不断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步伐。

在转型发展中,伊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012年,全市新建、续建外来投资项目212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0亿元。2013年,全年新建、续建外来投资项目218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5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14年9月末,全市新建、续建招商引资产业项目90个,到位资金70.5亿元。引进的90个产业项目中,亿元以上大项目60个,占项目总数的67%。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伊春市瞄准央企、大集团、大公司,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招商;积极参加经贸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成功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对伊春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先后引进了汇源集团、中盟集团、宝宇集团、九天集团、天一药业、永旺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未来3至5年将投资120亿元,重点建设森林食品北药精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预计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加工能力4.3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1.4亿元,利税6.2亿元。目前,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正在牵动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汇源集团计划投资75亿元,在乌马河建设集会展、物流、康体养生、特色种养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谷。伊春市在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的进程中,注重推广“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牌”的发展模式,伊春市寒地森林猪产业正在以宝宇集团为龙头发展全程可追溯专营连锁店,目前已发展到5家。伊春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现已带动务农职工7.8万户,人均增收4800元。

一组数据见证了伊春近年来转型跨越的足迹: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1亿元,同比增长35.4%。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6.5亿元,同比增长17.6%。2013年“3+X”产业增加值实现123亿元,占全部GDP比重的43%,成为拉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市重点推进产业项目24个,预计总投资182亿元。

伊春发展林下经济,不仅使森林资

红蓝黑+林药+林畜五大产业

停伐后,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思路,变“采山”为“种山”,实施农林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围绕“红蓝黑+林药+林畜”五大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转变发展。

“红”是以红松籽为主的坚果产业链。伊春市近年来累计营造红松果材林26.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松子采集基地。全市榛子年蕴藏量38万吨,还有50万亩人工改培榛子林。中盟集团总投资5.2亿元的红松球果全产业链产业化项目将在年内投产,以红松子精炼松仁油为主,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

“蓝”是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产业链。蓝莓组培苗木繁育能力已达到4000余万株,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38万亩,全市野生蓝莓年蕴藏量12万吨,已建成“友好万亩蓝莓”等基地9个,种植总面积6.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和东北三省重要的蓝莓集散基地。目前,蓝莓产业正逐渐升级,以越橘庄园、忠芝等为代表的蓝莓深加工企业达29户,推出蓝莓果酒、饮料、果酱等8大系列160多个产品,由单一走向多元。

“黑”是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链。伊春市黑木耳生产规模在去年达到6.2亿袋,产量2.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棚室立体化栽培模式加速推广,立体栽培棚室达226栋。目前,总投资5亿元的黑尊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正在建设中,菌包项目已竣工投产,年产量3000万包。

林药是以小兴安岭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北药加工产业链。伊春药材资源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已探明储量的4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总蓄积量达200多万吨。

目前,全市有各类药材种植基地97个,种植和改培面积达47万亩。南岔“森林百草园”、汤旺河天一药业等一批新种植基地正在全速建设。6户制药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生产中药、西药、森林保健品三大类247个品种。

林畜是以寒地森林猪为主的特种养殖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两牛一猪”,去年全市森林猪饲养量达到20.6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98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奶牛存栏量达到3.1万头。同时,依托冷资源,大力推进狐貉貂等毛皮动物养殖,全市毛皮动物饲养量达8.6万只。宝宇集团已建成年屠宰30万头森林猪加工厂,远期养殖量将达到100万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一组组数据充分证明了伊春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围绕5条优势产业链,伊春市引进和培育了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户,各类种养基地达到261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17个。各类特色种养基地达到235处。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户,省级龙头企业17户,市级龙头企业34户。去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79.4亿元,同比增长29.6%;林下经济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同比增长10.1%。

流通渠道全面拓展,产地市场的集散功能初步显现,伊春区森林食品大市场入驻企业130余家,年交易额近3亿元,现在对东北地区蓝莓、食用菌等产品的集聚量都在万吨以上;外埠市场营销网络全面延伸,已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建立经销点、代销点982处;电商营销初见成效,森林食品经销网店达到64家。

全市林下经济产业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实现增加值42亿元,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人均收入达到14800元。

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站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战略高度,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道路,必将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必将在“十三五”转型发展的大战略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友好区蓝莓产业——“荒山坡”变身“花果园”

近年来,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以绿色转型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以蓝莓产业为主导,积极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2009年,友好区面对全面停止木材主伐、林区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替代产业,积极探索林区经济转型的新途径,着力将林业经济发展重心向林下经济转移。同时,友好区响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蓝莓之乡”的号召,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数据显示,2010年,友好区蓝莓种植面积为4500亩,而截至目前,蓝莓面积已达1.2万亩。

友好区政府先后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赴吉林、辽宁、山东和黑河等地,就蓝莓的市场前景、产业链条、品种选择、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论证。聘请专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水源、交通、电力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优选出土质适宜、平整保墒、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万亩耕地作为蓝莓产业发展用地,大力度推进蓝莓产业发展。

同时,友好区成立了区蓝莓技术推广服务站,积极与五营九天公司和辽宁丹东天赐花卉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合作,邀请专家为职工讲解蓝莓种植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

在制定发展规划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局址周边的朝阳、中心两个林场施业区以及河东小区进行调研,确定了生产基地,编制了规划方案,并提出了3年内完成10000亩的种植任务,为蓝莓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坚定了蓝莓产业人的发展信心。

为鼓励蓝莓产业快速发展,园区先后投入1.5亿元对基地内的水、电、路进行了基础建设,土壤进行了改良,实现了水、电、路、土“三通一符合”标准。

目前,已有大庆鸿洋公司、伊春大自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伊蓝公司、寒地蓝莓果业公司、伊春广蓝公司、伊蓝果业等6家企业在园区内进行蓝莓种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矮丛美登、半高丛北陆、北村、北青等10余个品种。友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种植的蓝莓,经国际SGS检验,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2013年,园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伊春市唯——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4年,“友好蓝莓”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授予伊春市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又先后获得“中国蓝莓之乡”“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强”等荣誉称号。

该区探索出了一条“创绿色品牌、兴区域经济、富一方百姓”,具有友好区域特色的蓝莓产业发展之路。每年仅蓝莓园区就可安置因全面停伐造成转岗、分流的林业职工500余人,实现季节用工1200余人,有效解决了全面停伐后林场职工的就业增收问题。现在“蓝色经济板块”也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伊春市伊春蓝莓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蓝莓建园技术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蓝莓姑娘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西海岸的蓝莓名片
甜甜的蓝莓果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表
伊春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