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多元化社会投资发展特色林果业

2016-04-02杜加一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北造林林业

杜加一

今年10月9日召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不仅回顾了过去,更是对当下的三北工程建设作出了客观全面的分析。

面对防护林地投资与收益平衡的实质性问题,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就在会上作出了明确指示:三北地区可充分发挥三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特色产业潜力大等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产品加工等绿色富民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特色林产品品牌和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精准脱贫。

不仅如此,会上张建龙还要求各级省市单位积极创新工程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开发式”“合作式”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从而达到治理发展同步走的目标,保证林地建设收支平衡。对于社会资金如何引入这一议题,各级政府及单位都阐述了自己的措施方案。

工程建设筹资与地方财政紧密结合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就曾感叹,自己碰上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大建设期。

根据张建龙局长回忆,那个时候全国对三北工程建设都很重视,在上世纪70年代,整个林业部造林经费两个多亿,而“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拨了近七千万,由此可见国家造林经费的三分之一都用在了这个区域。而今为了更好地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不仅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地方财政、社会资金也不断涌入。

在此过程中,为将社会资金更好地引入到林地建设与种植中,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多方筹资,提高标准,确保成效。例如,陕西省延安市各县把工程建设资金与地方财政造林绿化投资、社会投资有机结合,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提高造林工程投资标准和工程建设质量,确保栽一块活一块,治理一处见效一处。榆林市按照“投资标准不减、绿化标准不降、主动协调地块”的原则扎实推进企业绿化,每年企业投资1亿多元,造林10多万亩。

其他三北地区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居周边环境建设,韩城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5000万元,3年建设城北防护林7.1万多亩。富平县委、县政府则自筹资金加大北部山区生态修复力度,对开山采石区采取挖坑填土、覆膜防漏等办法栽植乔木树种,改善生态的同时,加快干杂果经济林建设,新建基地5万亩。为了拥有资金投入保障,三北各地的工程建设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国家投入、地方投入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公益林。市、县政府对三北工程要给予支持和投资保障,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

为确保“三北”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迁西县严格资金管理,拓宽筹资渠道,保证了工程造林所需资金。

一是用好国家拨付资金。按省资金管理办法,选好资金扶助对象,并采取先施工后验收,合格后兑现资金的方法,防止了资金流失。二是劳动积累转移。在围山转开发上,制定了以劳折资入股的新方法,即有钱的投钱开发围山转,没钱的贫困户可以投入劳动力挖围山转,作为入股分树、分地的股金。走全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使之形成人人可投资、家家有栗树格局。至今,全县先后投入“三北”围山转以劳折资近10亿元,有效地增加了造林投入,呈现出全民抓林果,户户关心工程造林的新局面。三是群众自筹。由于采取灵活多样的造林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造林植果的积极性。多年以来全县各有关乡镇,将乡村企业和矿山开发收入向林果生产投入转移。据统计,矿山开发向工程造林转移资金超8亿元,果农形象地称之为“用黑色工厂建绿色银行”。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地区更是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统筹安排,全面发展。

坚持把工程建设纳入地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生态治理为主要目标,以打造大型防护林为骨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红枣、核桃等,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5年,全地区林果业面积达到450万亩,挂果面积388万亩,果品总产达195万吨,林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林农人均收入达到4177元,林果业在农村经济中支柱地位日益凸显,效益逐步彰显。

倡导多元化投资 全方位参与林地建设

除了将各地财政支出与林地建设紧密连接,各级单位还可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多渠道筹措林业建设资金。以项目引资金,在继续加大向国家争取资金的基础上,把对林业的资金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支持。

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不同的经济主体投资林业建设,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完善财政资金引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林业建设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来。注重林业建设资金整合,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综合采用直接补贴、财政贴息、担保贷款、森林保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和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林业支持保护政策,将自治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纳入财政预算,争取中央扩大对宁夏林业建设资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工程的启动和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的实施,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沙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沙苑全区有四旁树木1450万株,枣粮间作23万亩,鲜食红枣密植园5万亩,刺槐林3.5万余亩,桃、杏、李等各类杂果5.5万亩,辐射带动林果业、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沙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600元。走进如今的沙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已是满目葱翠、渠路成荫、瓜果飘香的崭新画面。2013年,大荔县人民政府被全国绿委、人社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沙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基地,主要种植品种有水枣、冬枣,占全县红枣面积的42%,总产量达4.6万吨,产值达3.6亿元。红枣已经成为沙苑地区乃至大荔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沙苑水枣树管理粗放,主要以鲜食或加工蜜枣为主,枣区群众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红枣产业。依托 “阳村桃、拜家杏、三里李子”的传统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了以桃、杏、李为主的特色时令水果,建成桃、杏、李子为主的杂果林等初具规模。到目前,林下种植亩产值达800-1500元。不仅沙苑大枣享誉全国,大荔县还成立了官池镇鑫农绿色农业合作社,合作社所创办的牡丹园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1800亩)。通过平沙造林田,改善基础设施、栽种牡丹等耐旱、抗瘠薄的防沙治沙优良品种,把原本荒芜人烟的沙荒地,变成了吸引数万名游客的牡丹观赏生态园。实行此类模式的还有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宜川市。宜川市累计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38万亩,农民人均果业面积4.5亩。2015年,全县果业产值21亿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2.48万元,走在了陕西前列。

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八团以“龙头企业+团场+职工”的模式与新疆叶河阳光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1000亩西梅基地。四十八团与新疆叶河阳光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基质化栽培,管道化灌溉,机械化辅助”方针,通过高畦垄上“空格容器里装基质”改革土壤属性,种植了1000亩西梅,于今年已结果。预计西梅产量约为500公斤/亩,单价以15元/公斤出售,亩收入约7500元;四十八团西梅基地是由20户承包户承包种植管理,每户可增加收入平均约为3000元,年增加收入约12000元。

中卫市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曾经是一片流动沙丘,近年来,在政府倡导、企业介入的模式下,通过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示范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沙漠温室大棚,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研究建设了草砖墙体沙漠温棚和探索出了有机果菜水肥一体化配套生产技术。建起的试验棚、示范棚种植蔬菜均获成功,每棚收益6000—8000元。 这一成果引起了科技特派员在沙漠中创业的极大热情,中卫市中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卫市丰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特派员企业进军沙漠,已建成沙漠日光温室39座,建好温室基础200余座,栽植果树150亩。并办理了574亩拥有50年的建造沙漠日光温室土地使用权,形成初具规模和鲜明特色的科技特派员果蔬示范基地。

利用改革创新驱动 ,激发工程生机活力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以改革的理念、创新的举措、市场的手段破解工程建设难题,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释放林地资源潜力。例如甘肃省庆阳市就从全市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大、市域内苗木繁育数量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少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释放林地潜力,启动实施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发展林木种苗产业一体化工程,每年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整合重点工程培育林业种苗产业100万亩,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再造一个“子午岭”,创出了一条增绿又增收的新路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重大改革举措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苗工程完成造林213万亩,消化当地农户苗木7亿株,为农民创收2.4亿元。

二是探索建立治沙承包经营机制。武威市民勤、古浪等县(区)先后出台鼓励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的实施意见,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承包造林合同制管理的造林模式,丰富了造林主体,激发了造林活力,逐步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有支持,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自2010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十八团把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林业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抓项目促林业发展的思路,立足团场实际,狠抓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五年来,共计实施林业建设项目23个,涉及三北工程、森林抚育、造林试点补贴、补植补造、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林果基地建设等,项目累计总投资4428.4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624.35万元,自筹804.08万元。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团场发展的生机,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带动了职工群众致富创收的热情和团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三北造林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我的三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